于建星,于有为
(1.河北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等学者均认为当今社会就是风险社会,世界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经过认真思考后,我们会在相当程度上认同这一观点。的确,这个世界是充满了风险:病毒威胁、战争威胁、难民危机……所有这些问题都迫使我们去追问——“为什么‘甜蜜理性(sweet reason)的普及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世界’”[1]?同时,所有这些问题都也迫使我们去追问为什么现代性社会仍然存在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
在生活世界,人们往往将风险等同于危险,这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不过,若从严格的学理上看,风险并不等同于危险,风险是一具有现代性的概念,危险强调的是破坏、伤害与危机的客观实在性,而风险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这些破坏、伤害与危机的积极的认知与预防。因而,在现代性社会,人们通常将风险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方式”[2]。
从风险的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推断出风险有着以下特点:(1)风险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风险与危险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承认破坏、伤害与危机的实存性与客观性。因而,风险不是人们臆想与虚构出来的,并且,风险的客观存在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过,风险更具有主体性与主观性。风险是人对破坏、伤害与危机的主观认知的产物,风险概念、风险意识都是由人提出来的并且风险的规避更需要人去加以实施。(2)风险是“显在”与“潜在”的统一。风险往往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已发生的并充分暴露出的危险,这是人们对于风险的一般性的理解,这种理解自有其合理之处。不过,风险不仅仅指当下的危险,风险更包括现在潜伏着但未来极有可能爆发的危险。所以,“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3]。风险真正令人关注、令人担扰的是那些还没有暴露出来的、但已经潜在的危险。(3)风险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风险是对危险的认知与防范,风险总是有着伤害及其伤害的可能性,风险是恶的,因而我们总是要努力去规避风险。这是风险“危险”的一面。不过,风险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风险及其风险的来临会促使人们警醒与反思为什么会有发生风险,风险又会促使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如此一来,风险反而成为人们前进中的动力与契机。这便是风险“机遇”的一面。(4)风险是“自信”与“怀疑”的统一。风险及其风险社会的提出,首先是人类社会“自信”的体现,人们相信科学、相信进步,相信未来。不过,风险及其风险社会的提出,又是人类社会“怀疑”的体现。现代性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科学与理性开始有了某种怀疑,人们担心科学与理性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进步,是否真得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风险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的风险。(1)按风险来源而言,风险可以分为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指自然的不规则活动或突发状况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风险,如狂风暴雨、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人为风险则是指由人类活动所造就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数字化生存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原子能利用中的核泄露风险,等等。⑵按风险表现程度而言,风险可以分为潜在风险与显在风险。显在风险是指已经发生且被人们所认知的风险,比如SARS 病毒、新型冠状病毒、鼠疫等风险;而潜在风险是指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但并沿未被人所察觉到的风险,比如桥梁已出现裂痕但并未被人所发觉从而要出现的桥梁倒塌的风险。⑶按风险表现领域而言,风险可以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与环境风险,等等。不过,人们日常所接触的风险更多的是人为风险,尤其是大型工程所带来的工程风险。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存在风险,并且所有这些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相关。自然活动的不规律性以及自然的突发性状况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自然是风险产生的重要根源。不过,自然是实体,而人才是主体。因而,对于风险的产生及其风险的规避,我们应从人这一维度切入,去探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与机理,从而进一步找寻规避风险的策略与方法。风险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理性不及与公共决策失误。理性虽具有无穷的魔力,但理性并不是万能的,理性也是有所不及的。理性不及具体表现为:(1)人并非完全理性的存在,人还是情感的存在的。在理性与情感的博弈中,理性并不会总是取得最终的胜利,有时情感会战胜理性而决定人的行为。(2)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人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并非具有完全理性的人所作出的决策就存有出现失误的可能。之所以会出现公共决策失误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1)决策者知识与能力的有限。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不可能是通晓所有领域的全才,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既有个体的认知盲区又有个人的价值偏好,因而,这就注定了公共政策存有失误的可能。(2)信息的庞杂、多样与多变。信息既是庞杂的,又是多样的,同时信息又是流变的。公共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往往不可能做到全面、准确与详实,人们所做的(或者说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与甄别信息。总之,由于理性不及所造就的信息失真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误埋下伏笔。当然,承认人的理性有限性,并不意味着对人以及人类社会持一种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说人要审慎地运用理性——既要大胆又要冷静;既要自信又要警觉。
第二,官僚制流弊与责任缺失。官僚制(科层制)是现代性社会的组织结构,它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官僚制坚持平等,拒绝特权;官僚制坚持原则,反对任性;官僚制坚持理性,反对感性;官僚制坚持公开与透明,反对暗箱操作。因此,官僚制事实上是社会文明的标识。不过,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于官僚制的评价却往往并不高。人们批评官僚制存有效率低下、民主缺失、官僚主义等不足与缺陷。人们之所以批评官僚制,既有对官僚制认识偏差的原因,更有官僚制自身确有弊端的原因。生活于官僚制中的个体(官僚)易形成一种团体思维——以牺牲批判性思维为代价来达到整齐划一倾向的思维方式。在官僚眼中,“上级是道德关怀的最高目标,同时又是最高的道德权威”[4]。机智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务是官僚在组织内生存的第一要务,至于说这一任务是否合理、是否恰当则往往被官僚有意地或无意地忽略了。官僚制既能培养人的纪律观、组织观与秩序观,同时又能磨灭人的个体性、责任心与使命感。官僚制中的个体(官僚)极易变成失去自我决断能力的不负责的道德主体。当然,这种异化的道德主体并不是推卸与推却一切责任。我们所讲的官僚逃避责任指的是官僚只愿承担技术责任而逃避道德责任。技术责任是从纯粹的技术层面上、操作层面上的“价值无涉性”的责任,即“我”必须完成上级给“安排”的责任;道德责任则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与人类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基于利己化的考虑,官僚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道德责任而只去执行技术责任,官僚很有可能会成为冷漠的旁观者与麻木的执行者,无动于衷地看着事态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似乎这一切都与他自身无关的。
在现代性社会,风险的产生及其后果是严重的,特别是有些风险所造就的影响是复合的与叠加的。我们必须要注重风险及其风险的规避。对于规避风险而言,首先就要求我们对风险及风险规避有正确的态度。“风险总是要规避的,但是积极的冒险精神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充满创新的社会中最积极的因素”[5]。其次,规避风险要求我们认识到社会之中不同的组织与群体对于风险及其风险规避的认知是有差异的。专家、普通民众与政府对于风险的认知、判断与反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专家基于其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去评估风险,因而专家对风险的评估往往具有科学性与专业性,并且专家较易接受风险。普通民众从自己的生活感知角度去分析与评估风险,普通民众对于风险的认知往往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以及片面性、狭隘性,因而普通民众不易接受风险(即便是可接受性风险)。作为社会公器的政府,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将风险如实、客观、全面地告知公众,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政府更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与风险认知,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与风险防控的能力,让公众认识到:现代性社会就是风险社会,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学会与风险同行,社会进步恰恰就是在驾驭风险之中实现的。
对于规避风险而言,政府与组织(尤其是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制定规避风险的原则是政府与组织的应有之义。科学的规避风险原则包括以下几点:⑴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体的安全、健康与幸福为宗旨。⑵对风险及其风险规避进行技术分析,科学地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到恰当的规避风险与风险治理技术上的对策。⑶对风险及其风险规避进行社会分析,科学解答风险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并找到消除影响的最恰当的、最可行的方法。⑷对风险的及其风险规范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分配与承担进行精确地评估,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避免出现代价由特定人群承担而收益由另外一部分人群承担。⑸对风险及其风险规范方法的选择,应坚持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的原则。
欲规避风险,不仅需要有规避风险的策略与原则,更需要有规避风险的措施与方法。惟如此,人们方能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规避风险从而实行人类社会更好与更快的发展。那么,具体规避风险的措施与方法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健全理性,努力使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这是规避风险的智识保障。人的理性确有不及,但这种不及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及,认识与真理虽具有相对性,但认识与真理更具绝对性,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无论是从广度到深度上都是不断地深化的,因而,人们的自由也在不断地深化。知识不仅是美德,知识更是力量。知识使人摆脱了无知,获得了力量,实现了自由。对于风险及其风险的规避而言,科学与理性的作用永远都居首位。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对于必然性认识越多、越深入,人受制于外界的限度则越少、越小,而人的自主性与动性则越多、越大。对于风险规避而言更是如此,只有我们对风险产生的原因与机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规避风险的可能才会增大与增多。
第二,完善制度,做到善制与善治的统一。这是规避风险的制度保障。在现代性社会,规避风险的主体是政府(当然也不能排除社会组织与个体)。政府治理能力及其治理效果的好坏对于规避风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决定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效果的关键则取决于制度的公正、制度的健全与制度的实效。这便涉及到了政府的善制与善治。善制即“善”的制度,也就是好的制度。制度好坏的评判尽管有个体偏好的成分,但制度好坏的评判仍然具有普遍共识性的标准。善的制度具有这样的规定性:善的制度是合理的制度;善的制度是完备的制度;善的制度是公开的制度;善的制度是透明的制度;善的制度是具可操作性的制度。善治即善的治理,也就是好的治理。善治的社会一定是合乎人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繁荣的社会。而欲做到善治,既要求决策者具有科学、理性的头脑能够做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又要求政策的执行者做到执行的规范化与程序化,同时更要求社会公众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的增加。总之,有了善制与善治的制度保障,人们对于风险及其治理就不会无计可施、束手无策或张皇失措,而是能够做冷静面对、科学决策、有条不紊地将风险化解。
第三,唤醒良知,强化使命、责任与担当。这是规避风险的德性保障。对于良知在规避风险中的作用人们有时重视不够。其实,良知在规避风险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知是规避风险的主体保障与底线保障。有了良知或者将良知重新唤醒,个体便能听从使命、勇于责任、敢于担当。良知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何为良知呢?其实,良知不仅仅是智识意义上的知,良知更是实践意义上的行。良知是将义务与责任的内化于心,良知更是将义务与责任的外化于行。因而,良知既是一种向善的意识更是一种为善的追求。良知能使人行为端正,思想高尚,良知能使人祛恶为善。有了良知,社会才会有温暖;有了良知,社会才会有公平;有了良知,社会才会正义;有了良知,个体方能有勇气;有了良知,个体方能有担当;有了良知,个体方能成为勇士与英雄而非看客与逃兵。
总之,面对风险,我们不应该逃避去做看客与逃兵,而应该是勇敢面对去做勇士与英雄。这是因为“‘风险’一词(risk)的词根在古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敢于’。”[6]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风险,我们不应、不会、也不能悲观与失望。因为悲观与失望既不能解决问题的。勇往直前、战胜困难,方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惟如此,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前行;惟如此,人们方能过上美好生活。而这恰恰是人的使命、责任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