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园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124)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以下简称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创立迄今的17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共产党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始终存在的。事实上,从共产党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存在到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形成,中间经历了100多年的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党宣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提出共产主义纲领和主张;20世纪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承载者,有效地领导和推动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积累了日益丰富的共产党领导的经验;21世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发展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优势和不可或缺性日益彰显,为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渐成雏形、呼之欲出创造了充分必要条件。
显然,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形态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的。我们拥有充分理由说明,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充实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学说,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贡献。
共产党和共产党的领导,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不管是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抑或是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初期,还是21世纪社会主义开始走向成熟期,共产党和共产党的领导始终都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诉求。这是因为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可分离的关系使然。然而,时代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就明确指出,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在原则和目的上是一致的,同时,“这种政策的细节可以根据每一个国家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1]40。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党到共产党的领导,逐渐由最初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言人”到实际的领导者,无一不是以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阶段和实践需要为现实基础的。同样,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也是时代进入21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时才形成的。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体系,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和革命宣言,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价值宗旨、独特优势等方面论证了党的领导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为党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类争取解放、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幸福是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价值宗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才能在革命胜利后将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共产党是不分民族的、全体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运动全过程的利益代表,共产党领导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私利,而是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己任。换言之,这一使命和职责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内在赋予的。另一方面,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先锋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体现出了先进性和独特优势。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最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413;实践方面,共产党人始终立场坚定地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展开。同时,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独特优势还表现在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和传播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了对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要结合具体国情和世界历史的新形势。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主要是赋予其历史使命和职能职责。其现实作用,更多的是用于表明无产阶级立场,描绘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至于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和资本批判的实践向度被提出和被阐释的,尚未涉及党的领导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机制。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里,党的领导还没有自觉凝练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之一。
关于共产党的领导实践,是在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才开始实际发生的。在这一方面,主要有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
列宁在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后,通过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经验。例如,列宁特别强调了必须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挥共产党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指出这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并尤为注重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推进党的建设,“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政党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3]351。党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领导能力,从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这无疑对于如何有效发挥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确保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是有启示的。然而,这些宝贵经验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借鉴。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实践中,在思想理论方面,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没有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在领导体制上,放弃了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和制度优势,或者过分强调集中,或者过分强调所谓的民主化,非此即彼;在党的政治立场和性质方面,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被逐渐模糊;在党群关系上,无法真正了解并回应群众的需求,从而丧失民心。以上教训直接导致苏联共产党丧失了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导致党的领导最终陷入危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经济发展迟缓以及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既是党的领导危机的直接结果,同时也预示了党的领导被放弃乃至最终的剧变的必然发生。“苏东剧变”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毫无疑问是伟大和成功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决定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在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积累了关于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
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法宝。近代以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在曲折探索中,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之路才真正走上正轨,中国革命运动才有了主心骨。1935年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具体的思路上,提出例如党指挥枪,将党支部建在连队,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在班排设党小组,在连以上设党代表并担任党组织书记等,大大增强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事实证明,“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4]287。这段历史和这句话印证的都是一个大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将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也对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了考验。毕竟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虽然强调了党的领导,但更多地体现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领导。尽管在苏区也有过一段探索实践,但基本上属于特别时期和小范围尝试,因而取得的经验也是极其有限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转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将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提供成熟的党的领导理论让我们党有所遵循。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从20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结束,这半个世纪都在探索实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重视加强党的领导问题。例如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5]350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6]30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教训,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政策的历史性决策。在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中,党的领导始终是实现“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的依靠和保障[7]342。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来对待和认识。
此后,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践行着党的全面领导。面对“苏东剧变”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用实践证明和推进着党的领导,并及时捕捉到了深刻诠释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立足于时代和实践需要来凝练党的领导的内涵、原则和机制、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尽管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体系,未将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上升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形态的高度,但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联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党的全面领导的经验,为理论上成体系地反映和总结党的全面领导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21世纪,超越了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过往历史上任何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实践探索,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而且将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言变成为现实,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形成起来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全面领导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为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共产党全面领导,并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21世纪的重要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共产党领导的理论内涵、建设途径、制度保障等内容,深刻阐释了共产党全面领导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机制,升华了对共产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这一切理论成就的现实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坐标、契机和检验平台[8]。
由此可见,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形成,是时代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会一成不变。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形成,一方面,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系统总结19至20世纪共产党领导的实践经验,面对21世纪世界历史、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变化这些新课题新挑战的深刻回应;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思维,将实践成果经验化,将经验规律理论化,不但有效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是与社会主义相伴而生的。过去解读科学社会主义时,着重阐释社会主义的价值宗旨、物质基础和历史必然性,对于共产党是实现最终目标的领导力量的认识,更多的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上去理解的。随着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逐渐形成,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不再简单地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社会当做两个不同的对象,而是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社会内在地联系起来,高屋建瓴地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9]的结论。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10]从这个层面上说,共产党全面领导理论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凝练和诠释。
将共产党的领导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系统概括和创造性思维,当然也是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变化的深刻总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围绕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主题展开。在国际形势和国内面临的具体挑战的现实境遇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逐渐聚焦于经济建设维度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阐释和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思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也体现了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但不足以完全彰显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这是因为,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维度,但这并不是唯一或者说最终标准,人获得现实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实践旨归。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人的解放和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生产方式、制度体系下,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有可能是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单向度的形成或者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对此现实而生动的印证。因此,进一步凝练和诠释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所面临的内在需求和现实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和本质属性进行了总体性逻辑重构,深刻揭示了共产党全面领导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论证了共产党全面领导是在全球化境遇下积极扬弃资本逻辑、实现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关键要素。由此,在理论逻辑层面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度论证和提炼。同时,在历史逻辑层面,这一论断指明了共产党领导是始终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主导因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展现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先进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实践逻辑层面,坚持和加强共产党全面领导为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定正确方向、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提供了根本保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扬弃是一种“内在超越”。“内在超越”是较之于全盘否定或解构西方现代性而言的,主张既要积极利用资本和世界市场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深刻认识到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本主义困境的超越。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体现为彻底断裂式的“另起炉灶”,而是否定之否定式发展。而且,面对全球化进程中资本逻辑所呈现出的不断文明化、抽象化和总体化倾向,扬弃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也必将是一个从物质生产方式到制度以及观念层面的总体性变革过程,社会主义实践必然是阶段性、过程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在此语境下来审视中美贸易战以及以华为5G事件为代表的中美科技战等国际冲突,可以发现,这些冲突的根源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利益之争或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之争。竞争的背后蕴涵着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价值取向、两条道路之间的根本冲突。在全球化境遇下,在资本逻辑的展开进程中,民族或国家能力之间的竞争早已发展为多维度的总体性竞争。对金融资本、虚拟经济、区块链等技术的掌控体现了国家能力在财富层面的竞争;参与全球性知识产权、法律、规则的制订,是国家能力在参与全球治理层面的体现;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能力在知识层面的体现;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则是国家能力在软实力、话语权层面的体现。在这样的总体性竞争中,只有坚持和加强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提供内在依据,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重要保障,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始终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统一为根本目标,从而避免被资本逻辑所主导。
由此可见,党的全面领导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发挥着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最本质的特征[11]。共产党全面领导既是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为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学说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进入20世纪以后,基于现实需要,党的建设理论和党际关系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在21世纪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学说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有机整体性;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党的建设和党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学说形成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武装起来的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形态。二者虽然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担当的角色不同,表现为职能主体和实践主体,但始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则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充分展示和体现。特别对于一个全新的还没有完全成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来说,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既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为开启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创新铺平了道路。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2]3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实现党的全面领导,首先就要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实现。具体来说,包括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和“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要求。离开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就失去了支撑其存在的依靠。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最大特征体现在全面性上,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9]。从范围上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事等各个方面。从实体上概括,就是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建立党的组织机构,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特征还体现在系统性上,即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包括对党的全面领导及领导方式的明确定义,又包括领导性质的层次性划分;既包括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工作规则和程序制度,又包括党的全面领导职责及其职责主体;既包括全面领导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又包括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等。这种系统性使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更加科学合理和富有成效。以领导方式为例,“总揽”和“协调”既体现了对党的领导地位的直接概括,同时又蕴含着对不同工作领域采用不同领导方式的复合式内涵。比如,“绝对性”是党全面领导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这种绝对领导依靠以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为代表的一整套制度作为保证;在经济工作领域,党的全面领导表现为审时度势地“引导”经济活动,促进重视质量和效益的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而不是直接干涉经济规律或者计划经济活动等。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不仅系统阐释了领导内涵,还对领导主体进行了科学界定,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将全面领导主体的外延和内在逻辑相结合来看,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领导力量,党中央是领导力量中的领导集体,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既是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全党的领导核心。对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的确立和维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标志着构建共产党领导主体的权力机制,属于共产党领导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内含在坚持和加强共产党全面领导中的核心内容,“两个维护”是发挥统领作用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内容和首要任务。对领导主体的外延和内在逻辑进行科学界定,才能有效避免思想和政治上的混乱、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运行、保障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障共产党领导功能的发挥,这也是基于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以及苏联东欧共产党历史教训而进行的重要理论创新。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然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自我革命就是为更好地适应党的全面领导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核心议题和总要求,并将其写入十九大报告之中。
为了确保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理论,推动党的总体性建设,力求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十九大报告还明确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提出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制度治党要与思想建党“同向发力”,强调制度建设贯穿在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全维度之中,揭示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与其他维度的建设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内在关系。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信仰基础与思想基础、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关键和具体环节、保障党的全面领导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全面领导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以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建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等方面提出并阐释了构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六大基本要素。这六方面的制度安排缺一不可,彼此相互促进、相互保障,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可以看到,共产党全面领导理论彰显了党的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多措并举的特质,升华了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理论架构和内在逻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原创性发展。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不仅在生成逻辑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诉求,而且其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和创新性发挥,这种运用和发挥反过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以实践为基点重构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于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各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能最终实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将理论与现实割裂甚至二元对立,传统理论的形而上学本性注定了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就强调必须在具体的、现实的历史条件基础上来实际运用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与独特优势,从而引领社会主义的顺利实现。
中国共产党自第一代领导人开始就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和确立适合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明确提出一切革命问题都必须以中国的国情作为基本根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就是坚持这一原则的实践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国对发展道路与方向的坚持,“中国特色”则强调中国道路必须根植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发扬了这一实践原则,强调立足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来走出中国的发展道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可以看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对各项事业的领导方式,是在不断把握和体认国际形势新特点、中国所处的现实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变化和执政能力考验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并历经考验而持续巩固的。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确立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同时,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全面彰显。
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批判双重维度的内在融合建构起审视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视域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现实应用。这种辩证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主张社会发展是一个总体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里,这种辩证法的运用集中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之中,聚焦于在经济基础层面通过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实现对资本逻辑和现代社会冲突的内在超越。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刻阐释了共产党全面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根本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生成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现实印证;第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发展过程,其中,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基础和理论武装;第三,具体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突出了党的全面领导的多维度总体性特点,并明确了不同维度的具体定位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彰显了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36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提出并论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资本批判揭示了阶级对立和剥削的实质是资本对人的奴役,因此,共产党以引领人民群众实现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运动区别于历史上一切运动的根本特征。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宗旨是内在统一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被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正是蕴含在新中国70年伟大历程中的逻辑主线。共产党全面领导,是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守初心、担使命。守初心,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担使命,就是要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前进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13]7。初心和使命既是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关系到党的一切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简言之,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理论内涵和生成逻辑本身就内含着其价值宗旨和实践指归,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相辅相成、内在统一。
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间始终是双向互动、有机统一的关系。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则必然要求对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理论概括和实践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形态,围绕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进行梳理和探讨,可以看到: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和已呈现出的巨大优势为现实基础,体现了实践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理论创新;党的全面领导理论进一步解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凝练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为全球化境遇下社会主义自信提供了内在依据;对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和理论逻辑等方面的科学界定和系统论证,则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学说内容的补充和丰富;此外,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建构本身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和发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特性。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以及二者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始终内含着将党的全面领导升华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议题和理论形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因此,从总体性层面概括和阐释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在中国语境和世界语境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中国语境下,共产党全面领导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在世界语境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话语体系、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等方面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在实践层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条件和现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