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尹安春 李文涛 周丹 张俊 王艾红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2.大连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3.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高等学校推行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2014年辽宁省在省内普通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该试点工作的开展,使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为探索建立大学生跨校修读课程、高等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和管理制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
外科护理学是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课程组教师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授课已两年,教学反馈良好。大连大学与大连医科大学护理系本科生外科护理学课程学时相近,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从2018年开始,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大连大学选用大连医科大学上传至省级教学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外科护理学,开展“互联网+”背景下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本研究的授课对象为大连大学护理系本科生,现将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介绍如下。
1.1网络课程资源的前期准备 开展在线跨校修读学分之前,需要完成课程网络资源。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组建教师团队和依据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等。外科护理学作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经在2016年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录制。为了日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课方及用课方教师均需对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内容熟知掌握。
1.2集体备课 由大连大学及大连医科大学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要求在开学前双方集体进行备课,以沟通确认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与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成员分工、评价标准等。由建课方大连医科大学教师团队负责维护学习平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视频更新、测验试题解析等;用课方教师负责学生线下传统授课,见习、实践课程讲授,考试试卷批阅。双方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线上答疑解惑指导。大连大学外科护理学课程线下教学计划课时为120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见习课24学时,实践课24学时。
1.3视频资源知识点的设计 知识点以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主,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以教学大纲为原则,将重点及难点内容划分为诸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录制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5 min,以8~10 min为宜。在知识点的分解与构建中,需要科学精准[4]。外科护理学线上教学资源共有60个理论知识点视频,时长为5~15 min,总计时长527 min。知识点内容既包括外科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健康指导等,也有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更换、T管引流的护理、尿路造口的护理等临床实操的视频内容。
1.4课后作业及测验的设置 每一知识点有对应的作业题和测验题,一般一个知识点对应3~5道试题。可结合教学大纲内容及护士执业考试要求,以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1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方式 在线跨校修读学分采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线自主收看已制作完毕的课程视频、课程PPT,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教师根据理论授课的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一般线上线下进度同步或线上学习略早于线下授课。线下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翻转、小组讨论、病例分析等,课前学生通过对线上教学内容的自学,可对知识点内容做到比较准确的掌握,以保证课堂翻转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学生真正的习得知识;同时传统授课继续保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上自学的反馈及课后测验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可在线下课堂上重点讲授,对于外科护理学这样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线下授课增加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鼓励护士实践模拟,可借助清华大学的“雨课堂”等软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时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信息反馈,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得知识得以内化。
2.2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的评价方式 在线跨校修读学分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结合高校的教学管理规定,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5]。
2.2.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效、课堂讨论和学习过程的交互性[6]。外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30%,包括线上成绩(5%)、见习成绩(10%)、实验课成绩(10%)、线下课堂成绩(5%),共4部分。线上成绩是根据学生学习视频情况、提交作业情况、课后测验的成绩等方面的数据由学习平台自动生成线上成绩。见习课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见习课上的学习态度、护理操作实践能力评分;实验课的成绩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出勤率、实验课学习态度、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给出实验课成绩;线下课堂表现成绩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率及课堂模拟练习情况、病例分析能力、翻转课堂汇报效果给出。
2.2.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科护理学总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由双方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共同命题。
2.3学分互认 用课方教师将学生的期末成绩(即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按照双方教师开课前商定的百分比录入到辽宁省级平台上,建课方教师下载打印,交至教务处盖章审核,邮寄到用课方学校教务处,用课方教师以本校教务处成绩单为依据,对学生成绩、学分予以认定。盖章后的学生成绩单双方教务处、主讲教师均留存备案。
3.1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的实施效果 分别对在线跨校修读的不同成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形成性评价得分为(26.87±1.23)分,总结性评价得分为(51.11±6.92)分,总成绩得分为(77.98±7.31)分,总成绩及格率为98.13%。由此可见,开展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发挥教育资源最大效益;此外,还可以解决传统护理教学中的诸多弊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终身学习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护理学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3.2开展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
3.2.1注重网络视频资源的制作质量 知识点视频制作应精炼及准确,适应碎片化的教学需要[7]。教学内容应结合课程特点,避免传统课堂讲课的录像照搬上传。例如结合外科护理学课程实操性较强的特点,增加了护理措施的具体操作视频、护理用具的展示等,同时拍摄制作手法多样,如玻璃幕板书、三维动画、画中画、解剖示意图绘制等,使晦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增加了课程的观赏性,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解记忆。课程资源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教材改革及护理学科发展。
3.2.2双方教师做好沟通 开学前,双方教师应重视集体备课的环节,就课程开展的细节做好沟通部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线学习及线下课堂提出的问题,用课方教师应及时与建课方教师做好反馈,积极沟通处理,并在下一学期开学前集体备课时,做好备忘提醒,使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开展更加顺畅。
3.2.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优化 在线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成绩评定,应能够体现用课方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真实掌握水平[8]。对于护理学这样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知识内化的考评尤为重要。本课程以形成性评价结合总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从线上和线下多个维度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线跨校修读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学生借助第三方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各高校已经建设完成的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改革方式。通过在线跨校修读,学生可以跨越学校和区域的限制,选择其他高校的课程进行学习并修得学分,实现了各高校优势专业互补、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用,这是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在护理学等医学专业课程中开展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工作,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教师能顺应时代发展,掌握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完成实践应用,学习效果得以保证,为日后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