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视阈下翻译专业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分析

2020-01-08 09:23李汉回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李汉回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和支持,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精通翻译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翻译专业应当按照时代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在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向应用型转型,翻译专业人才要加强应用型能力培养,而校企合作是强化翻译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要深化翻译专业校企合作,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转型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翻译专业学生需要出国就业。在国际就业市场翻译人才需要娴熟的英语表达和翻译能力,能够进行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笔译和口译能力俱佳。翻译人才不仅要能够准确地翻译,还应当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对中国国情准确把握,能够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宣传好中国,展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和平愿景和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期待,让外国人更好的理解中国和认同中国[1]。另外一方面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也在革新。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翻译教学要兼顾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力加强文化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重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同时能尊重和包容异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和合作。这就意味着翻译专业在未来将面临着翻译的多元化挑战,要能够成为多面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时,要进行ESP翻译,如科技翻译、医药翻译、财经翻译、法律翻译、商贸翻译等。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翻译的现实需求,学生要培养应用型翻译能力。应用型翻译人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翻译理论,但要能够完成所面临的翻译需求,在工作时不掉链子。因此,高校要加强翻译专业学生前沿翻译技能培养,校企合作是进行前沿翻译技能培养的最佳策略。由于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形势发生改变,校企合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教师、企业、学生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提升校企合作教学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翻译专业选择的校企合作基地不够国际化

翻译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践,需要到国际化的企业基地进行学习才能真正接触到前沿的翻译需求。如人工智能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金融科技翻译及术语掌握、中译外翻译的策略、高层次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翻译等。部分翻译专业的学生虽然也到翻译公司或翻译工作室进行实践,但很难接触到前沿翻译需求。学生多进行简历、求职信、文学作品著作的翻译。这些翻译实践虽能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但由于不是前沿的,学生无从知晓最新的翻译需求和紧缺的翻译人才行业类别,无法培养最前沿的翻译理念,导致将来就业时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而丧失竞争力。对于部分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翻译多停留在笔译,没有实战场合供其进行口译训练,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能力不佳。

2.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企业对教学指导力度不强

新时代的翻译专业教学,要进行深度的校企融合,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在翻译教学理念和翻译课程设置上,要能够及时地采纳企业意见进行调整。深度融合就是要将双向沟通运用到位,运转顺畅。但是当前的校企融合还是存在不少弊端,企业对教学的真正融入和指导还有待加强。多数学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仍由学校教师主导,企业主要提供资金以及实践场地扶持[2]。只有少部分高校邀请企业工作人员到本校共同研究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一旦培养方案敲定往往适用于整个学期,在学期内不做调整。而时代不断高速发展,应用型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应及时听取企业意见,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由于企业的教学指导力度不够,学生学到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滞后,无法赶上最新的翻译需求。

3.校企双师型教师的交流互动不畅,教师双师能力不高

培养学生应用型翻译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加强自己的翻译能力建设和更新,才能肚有墨水,胸有成竹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部分高校翻译教师也在进行双师型能力建设,许多教师不仅具有英语知识,还通过考证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笔译能力和口译能力。有些教师也在学习财经知识,或者到企业及翻译工作室挂职锻炼,或者进行著作翻译,旨在培养自身应用型翻译能力。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与合作企业基地的翻译人员的交流渠道并不通畅,无法做到互补。究其原因,教师由于教学的需要,往往侧重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而企业翻译人员往往更加重视翻译实务,侧重点存在区别,缺乏交集。由于平时都在教学或上班,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制约着双方交流。由于没有接触企业的前沿现实翻译需求,高校翻译教师的双师能力并不高,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效果有限。

4.企业翻译实践教学指导不到位,学生应用型翻译实务能力不高

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翻译是一回事,如何应对前沿翻译则是另外一回事。学生必须学会前沿的翻译技巧,而技巧的掌握离不开翻译实践教学指导。在企业翻译实践中,学生对于遇到的前沿翻译需求和技术应用,企业指导教师需要手把手地进行技巧指导,需要企业指导教师无私的教育奉献精神。学生在企业实践时,往往不能获取企业指导教师的核心经验,对于学生的翻译技能提升帮助不大。此外,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往往安排在暑假和寒假,在这期间学生的指导由企业来完成,而高校的专任教师则缺乏跟踪,不能及时起到教学指导,亦缺乏必要的督促,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高校对实践教学需要创新,实践教学与高校学期教学的融合和衔接工作需要优化。

5.企业翻译实践与业务实践融合不到位,学生难以胜任高强度工作

当前对英语翻译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笔译和口译,一般还要求具备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往往要求翻译人才具备海外工作经验,具有招投标经验或者海外工程项目经验等。翻译人才要能够作为高技能人才完成多种任务,成为翻译的多面手和工作的多面手。当前的翻译专业实践多侧重于对翻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学生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翻译技能。对综合业务的实践不够重视,让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进行笔译或者口译,但是对企业的业务及其流程不够熟悉,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三、应用转型视阈下翻译专业校企合作培养路径

1.选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基地

只有将学生送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进行实践和学习,学生才能接触前沿翻译需求,才能学到一线企业翻译人才的翻译智慧和翻译技巧,以及他们为解决新的翻译问题而展现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当然,还能学习国际化企业翻译人才的宏大视野和格局。高校需要对合作企业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选择那些国际化的龙头企业作为基地。与此同时,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与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应当对口[4]。此外,高校应当积极推动跨区域校企合作,将优秀的学生送到最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如有些学生出于个人兴趣,有志于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而本区域缺乏这类国际化的企业。高校应当充分发动人脉资源,联系跨区域的企业,争取为学生谋取合适的实践岗位。学生在企业基地进行实践,要进行口译和笔译同步实践原则,多进行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训练。对于没亲身参与的现场翻译,可进行环境仿真和翻译实践模拟。有条件的高校,可让学生组成小组,对企业接触的现场翻译进行角色扮演,加强口语训练,储备现场翻译技能。企业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实践机会,加大实战实践,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实战翻译,对自己的翻译能力进行查缺补漏,进行相应的补短板。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在教学指导中的话语权

企业一线翻译人才能够掌握最新的翻译需求,知道应当培养什么样的翻译人才。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将这部分企业一线翻译人才融入到教学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上,增强企业翻译人才的话语权。高校应当设置相关规定,要求教学方案和课程在规划以及执行前,需要企业专业翻译人才与教师共同探讨后方能实施。为增强企业翻译人才的话语权,高校应积极发展双聘型教师,将企业翻译人才聘请到高校进行授课,与教师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充分参与学校内部教学决策。为不影响其在企业的工作,高校给予相对较少的教学课时任务,一般以每周4节课的校企合作课程为开展形式,可设置在周末开课。当然要给予企业双聘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翻译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而不用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为充分发挥企业翻译人才的教学作用,高校可建立混合教学模式[5]。如由企业翻译人才提供教学材料,高校教师根据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教学,而后由企业翻译人才进行反馈。

3.校企之间加强双师型交流互动,增强教师双师型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重要的是高校教师之间与企业翻译人才的交流和学习,建立起流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体系。高校要多向企业翻译工作人才请教最新的翻译需求、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自身加强学习。而企业翻译人才应积极主动地向高校教师提供最新翻译人才培养需求和前沿的翻译论坛信息,供教师学习[6]。教师和企业翻译人才之间应当建立“翻译共同体”,对于企业遇到的翻译难题,可以咨询高校教师的建议,大家共同讨论。为方便“翻译共同体”建设,可建立微信群、QQ群等群体,邀请相关的高校教师、企业翻译人员以及翻译专业学生参与,在群内提出翻译问题,大家各抒已见。同时,高校翻译教师应当常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养自己的双师型能力,提升自己的翻译实务技能。

4.以企业翻译实践为依托增强学生应用型翻译实务技能

增强学生应用型翻译实务技能,要发挥好企业实践教学的功能。考虑到企业实践教学的部分弊端,高校有必要对企业实践教学的设置进行微调。在传统的寒暑假实践教学上进行部分扩展,可在学期中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师密切跟踪学生实践,及时与学生谈话,听取学生面对前沿翻译遇到的困难和自我解决策略,且教师适当地给予建议。高校授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要经常交流,收集企业提供的前沿翻译需求项目,在课堂上进行项目教学,并将企业的翻译成果提供给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融入翻译实践。为建立更加真实的项目教学环境,高校可探索成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翻译工作室,建立若干开发小组承接企业翻译需求,校内翻译工作室成员共同讨论和翻译。在校内工作室内建立翻译人员、校对人员的分工,仿照企业建立翻译审校机制,以提升翻译的准确性[7]。高校翻译专业还可以加强现场教学,并将人工智能融入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术素养,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翻译辅助[8]。

5.进行翻译实践和业务实践的融合,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

为让学生毕业后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翻译专业应当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提供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和业务实践的融合。这种实践融合应以紧缺的翻译人才为定位,积极培养翻译能力外的业务能力,如招投标能力、会展服务能力、商务谈判技能、风险识别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等。因此,企业在进行翻译实践指导时,要同时让学生参与企业业务,学习业务技能。教师应随时跟踪学生实践,和学生聊天,帮助学生多熟悉业务流程,识别业务能力指标。对于学生不清楚的业务知识及时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增加理解,及时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业务能力进行考察和评价,提供改进建议。

结语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专业进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依然任重而道远。高校和企业在翻译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合作。高校和企业应当按照命运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协同育人,提升教学质量,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