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张明秋,张吉生,郭 莹,秦立达
(黑龙江工业学院现代制造工程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黑龙江工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鸡西域内唯一一所高校,其办学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明确以立足龙东、服务煤城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为解决升本初期师资力量短缺、基础条件薄弱、实验室资源不足等问题,寻求快速解决的途径。如何适应新兴技术发展和学校转型升级要求,为学校获得更优质的办学资源,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效率实现转型发展都是摆在地方高校当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融合度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依靠大数据手段有力推进高校信息化合作联盟、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大力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能就业、敢创业、可创新”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而高校现状普遍存在传统教学课堂教学环境封闭、教学资源有限、实践资源不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地方区域内高校教学联盟的建立可推进课程资源的优质性及公开性,有效共享其他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先进实验设备,实现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弥补学校专业水平差距、学科优质课程资源不均衡及实验室资源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有力推进高校信息化合作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校际合作,合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区域经济服务能力,对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1.产学研协同发展,是构建联盟的外部需求
高校人才密集,是生产知识、开发新技术的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社会需求,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现实目标。然而,多数高校存在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现实,特色专业、特色学科资源不能共享,要满足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各高校力量参与实践的能动性,鼓励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相结合,以大数据为前提实现联盟资源共享,广泛而有效的吸收和整合区域内一切教育资源。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教学联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融合新的教学方法,融会新的教学理念,解决升本初期出现的师资队伍不完备,新成立学科教学资源不足、非特色学科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制度,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依靠大数据平台整合共享教育资源,是构建联盟的内在驱动
在教育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高校通过大数据、网络互通、人工智能等多平台搭建高校教学联盟,将不同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互通共享,激励各个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和能动性,从而推动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以网络教学为主,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支撑教与学的综合网络环境平台有机整合,形成联盟教学资源建设、环节信息化的共享网络平台,打破完全依托于慕课的基础教学模式和网络公选的辅助教学模式,使融合教与学的混合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系统化的支撑平台。信息化教学联盟的建立使高校各个主体发挥专业优势和能动性,有效将各校特色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1.有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强调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实践能力,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互助模式。建立高校特色专业教育联盟,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教育体系。高校就业工作小组调查研究表明跨校、同专业的“技能实践课程”的开展不仅没有对高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构建地方区域内高校融合型教学联盟,通过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注入新的教学理念、融合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共同目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发展。
2.有助于实现专业的社会功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依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融合型教学联盟建设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的具体实施计划。创新科学基础、实践能力提高和人文素养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体现,需要从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中转变过来,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实现“教学转变、专业转变、课程转变”,通过构建高校教学联盟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高校联盟为主体,吸收融合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企业为外部教学资源,拓宽和提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渠道和层次,搭建学生实训平台、实践基地,尽可能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内部有机整合,形式相对自由的教育联盟。
1.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的教学联盟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和服务社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而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建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联盟,依靠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产教融合,借鉴高校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两校联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2019年5月黑龙江工业学院近百名学生到黑龙江技师学院进行实践操作环节的培训和学习,包括拆装发动机、焊接技术实训等特色课程。黑龙江技师学院无论授课形式还是授课内容都与传统的高校理论教学有很大区别,学生能更好的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去学习知识,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制度,高校为职业院校提供优质专业理论资源,职业院校为高校职业教育选修课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支持,搭建两校学生交流通道,最终实现两类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共赢。以教学实践为纽带,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能课程开发、考试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合作互动。
黑龙江工业学院与黑龙江技师学院搭建的教学联盟是推动地方区域内高校与职业院校实现校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两校合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地方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体现高校合作联动价值,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区域内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
立足区域,坚持“校校联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联盟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性教学课时比重,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将职业技能类相关课程引进高校课程体系中,鼓励有意愿的学生选修感兴趣课程并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水平,实现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导,以学校理论为辅助,探索与研究两者并存的优质课程,建设校企利益共同体,推动地方区域内高校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
3.以大数据为背景搭建信息化平台共享专业资源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搭建信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平台是提高联盟运作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的基础性条件。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充足的教学资源、完备的实践环境能够借助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开展,理论教学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信息可以依靠平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充分利用联盟各参与方的数据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沟通协调,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线上教师实时互动,线下教学反馈实录,使联盟学校的学生接受跨学校零距离教育,最终达到信息互通有无、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为深入践行学校“1146”发展思路,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为服务黑龙江东部地区四煤城转型发展,服务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黑龙江工业学院构建融合性教学联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地方院校的办学宗旨
黑龙江工业学院着眼全省振兴需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文化铸校工程,把办学的理念、定位和思路转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来,转到培养复合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增强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把学校建成立足鸡西、服务龙东地区的应用型“落地”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地和党委政府急需的新型高端智库,建成具有服务煤城转型特质的省级应用型本科样板校,为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奠定夯实的发展基础。
2.立足地方的发展需求
黑龙江工业学院主动与区域经济对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招生政策与计划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深化科研项目转化,提高落地人才、落地项目的规模与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的宽度、深度和高度。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核心指标,用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政策和开放的资源,积极引企驻校、引企入教,共建实体学院,打造命运共同体模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
3.共建学院的客观需要
为推进共建学院建设工作,黑龙江工业学院积极拓展校校合作平台以及国际合作平台,完善本科生校际游学和国外游学制度,并探索与国外高校、企业合作,建设联盟共同培养人才。试点推动以共建学院为纽带的院校联盟、共用同一在线学习平台院校联盟和龙江东部现代职业教育院校联盟。积极探索针对地方区域的校企合作专业实训新模式,全面推进“企业工作过程课程化”合作建设。
为实现2035年的建设目标,成为省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构建地方区域内高校融合型教学联盟具有重大意义,全校师生须树牢“应用”意识,坚定“一流”自信。大力弘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新时代黑工院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龙江地区输送人才,为龙江振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