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飞,曾倩茹
(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2017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宣示“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就是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等,必将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以跨国资本运作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市场,还带来了无法抗拒的文化传播强制力,这种波及全球的文化强制力带来的文化冲击涉及全球的方方面面,因此,国家文化安全自然成为了一个世界性课题。
文化一方面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蕴含着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1]。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受到外来消极、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或侵蚀,从而导致本国文化出现衰落或者消亡,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必将受到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文化形态在意义上是一致的。“安全”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事物生存免受威胁或危险的状态”,国家安全“特指国家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种国家文化生存不受威胁或危险的状态。但是这一论断并不全面,在我们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发展,我们要把发展看作一种生存需要、不发展就不能生存,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种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威胁或危险的状态。对这一状态的任何破坏,都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侵害,也必然会危害国家、民族安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影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纷繁复杂,本文大体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
1.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扩张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互联网,尤其是近些年手机上网的蓬勃兴起,日常的登陆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这种超越时空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国家对海量信息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提出了全面的、全新的挑战。由于自身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较大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他们不但掌控着与网络技术有关的核心技术、软件和硬件的生产与研发,而且互联网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资源都是以英语为载体,大量证据表明,在西方文化霸权思想主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进行一场“软”征服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扩张,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2.文化产业发展的全球战略挑战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对15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后指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这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竞争力指数越高则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越强。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为0.5,美国是0.87,在参与测评的国家中居首位。我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只有0.22,仅仅是美国的1/4,还未达到平均指数的1/2,在15个测评国家中排名最后。从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些国家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3]。
中国文化产业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文化产业弱小而市场空间广大,我们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的准备还不充足,这也导致中国虽然处于世界贸易组织中但却不能完全做到与其他组织成员进行对等的文化产业交流,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3.综合国力西强我弱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化既要“走出去”,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世界文化“走进来”。文化的背后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这些都是与一定的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紧密联系的。在以经济全球化为根源的文化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全球经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占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借助其在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在全球推广自身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播中一直保持着积极输送的主动地位,而中国则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中国文化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总体而言,只要西强我弱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关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文化还将不得不处在弱势文化的地位,也必须时刻准备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
4.语言作为文化载体,面临多重挑战
作文化的载体,语言天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国家的文化安全,离不开该国的语言安全。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一直贯穿我国整个教学体系,英语学习热潮居高不下,在全球化大趋势不可变更的当代社会,英语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强势地位,成为了全球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在这一认知下,学习英语本无可非议。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被赋予了过高的关注。从普通公民到教育部门,都把外语教学放到了一个极端重要的地位,给一门原本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赋予了“太重”的分量;与此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即没有意识到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学习,也没有注重通过学习英语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的双向交流无从谈起,只是单方面的文化输入。过于重视外语教学,“整个社会就有可能形成盲目的外语崇拜意识而不自知”[4],长此以往,教出来的学生难以准确地用外语去介绍和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也很难和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最终必将威胁汉语的地位,影响民众的汉语水平,造成汉语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缺失,甚至会导致中国文化的消亡。
其次,根据中央提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14—2020年),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社会面临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员流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也将被打破,从而导致普通民众现有的语言生活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在此形势下,地方方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的继承与延续、国家语言资源的维护面临挑战。
5.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
文化生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过长期发展的一切外在的文化条件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社群存在的生命线,如果它们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不仅会毁坏民族文化生物链的有机性,还会导致这个民族失去重要的文化基因谱系依据,人类历史上那些灭绝的文化和民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的。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发生显著改变,许多地域的原有文化正在悄然逝去,现代化的发展和原有文化的保护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矛盾,历史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以及错位开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生态环境最大的安全威胁。浙江镇海古城被毁,张家界自然遗产惨遭破坏,襄阳部分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推倒,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郑州以“一路、一区、一城”为标志,古城全部翻新,山西原有古村落500多个,现在锐减到不到100个[5]。
正如孙家正所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珍惜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群众心理归属和情感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层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重要价值。一旦丢失了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就会心无所依,就很难找到回家的路。”[6]文化生态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了生命的源头、历史的继承、记忆的美好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魅力,最终,必然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建立合理的国际文化利益关系
要有效实现国家文化利益,其基础是要建立合理的国际文化利益关系。因此,现阶段我们应在现有的国际文化体制内,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承担适当的文化责任,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规则的制定,并以此将我国对如何分配国际文化利益的意见观点进行表达,进而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占据有利于扩大本国文化利益、维护本国文化主权的优势地位。以极大的勇气和胸襟全面推行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战略,不断地以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去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通过不断地扩大国际文化市场上中国文化产品的占有率,实现中国文化的合理扩张,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与文化主权,进而实现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7]。一般来讲,只有在一国家的主流文化市场有了落脚处,才能够对该国的主流观念与意识产生影响与碰撞。因此,首先要保障国家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固国家文化主权;其次,应当提高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完善文化创新体系,文化的发展必然要被给予充分的空间与鼓励来进行原创以及扩散传播,从而可以在源头处就保证文化市场的安全与繁荣;第三,要坚定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利益,确保文化主权安全。
唯有这样,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防御。也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国际文化利益关系,中国才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家文化主权的最大维护,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2.提高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在中国,单一的民族文化形态不可能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整体性的安全保障。只有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奠定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才有实现的可能。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面实现,只能在全民族整体性文化创新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多样性的资源来保证文化安全。所以,整个民族的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我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关键。
中国要创造属于中国的“新时代”的新理论和新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明,挖掘已有的宝贵资源,净化文化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从意识思维以及创作行为上给创新工作增添动力。其次,还应当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具体现实,建立并逐步完善新式国学内涵,其重点就是从个人的文化创新到群体文化创新的全面能力水平提升。积极振兴我国的文化建设与创新工程,独立自主进行我国的文化扩散与弘扬,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地位。第三,创新应当是一个开源的工程,只有群众活跃的思维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当严惩侵犯言论自由和知识产权的行为,鼓励群众的原创工作;另一方面要保护所有严谨科学的原创作品,完善防治制度,使得人们在文化原创方面的各种合理权利得到保障。
3.切实保护、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地区的历史遗存和时代精神,就是保护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就是保护历史的传承,留住了时代的记忆,就是留住了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家园。由于文化生态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遗失或损毁将会将文化传承一并割断,民族居住环境及生态平衡一旦出现失衡,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将会失去根基。在这个意义上,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文化生态安全。
有鉴于此,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的文化资源安全观念,文化资源安全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保障所必需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家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已经积淀为国家文化一部分、或者已经成为时代标志的文化资源的属性,不允许任意改变,否则,将使我们失去文化之根本;其次,评估国家及区域文化资源的安全态势,对破坏性掠夺我国文化资源,改变我国文化资源属性,歪曲我国文化资源审美和伦理意义等等文化资源安全隐患展开分析,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第三,从国家战略层面保护和发展国家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金融支持在文化资源安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文化改造创新的步伐,重点推动我国文化资源储备工程,对濒危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原生态的文化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4.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文化管理模式
首先,要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对网络文化的内容制作以及传播等方面加以管理控制。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确定的共同合理原则上升为法律,严格执法,保障国家网络文化安全;其次,运用行政手段对互联网进行监管。政府应该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来规范网络传播;出版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作品来引领市场,用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占领网络阵地;调动文化工作者以及一切爱好文化工作的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不断创造出好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作品,并持续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作品数字化、网络化。第三,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消除网络空间的不良诱惑,引领正确舆论,同时,建立网络空间教育与现实空间教育一体的、完善的、有效的教育体系,培养民众良好的网络习惯与文化素质。第四,借助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网络文化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正因如此,我们不仅要积极严查网络文化产品,更要监控网络环境,完善网络安全体系;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予以清除。最后,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当积极从相互竞争中建立互信,寻求安全利益共同点,倡导网络文化在内容、传播等方面的相互尊重、平等与自由,从而在根本上保障网络文化安全。
5.外语教育要中西兼容,积极宣传中华民族语言文化魅力
一方面,外语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中外兼顾,在介绍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消除学习者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本民族语言及文化的普及,不应在学习外语时丢弃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不应忘记本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学校教育,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在教育中强化本民族语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展现中华民族语言文化魅力,传承本民族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如在高等教育中,可加大汉语言文化的讲座和课程比重。将汉语言文化课程列入普通通识课程范畴,作为必修课要求所有大学生都要学习和完成,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觉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文化课堂及活动,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本族语的源于血脉的无比魅力;第三,丰富各级学校各项活动体验。各级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汉语言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受本民族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能主动自觉地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而深刻,中国文化也将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收获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持续的、系统的工程,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构建起适应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需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