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灵
(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校 重庆武隆 408500)
合唱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以往对音乐课的固有观念,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挖掘他们对于音乐的辨识度,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度。通过中学音乐课的初级入门,对音乐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合唱教学现阶段的问题,着重讨论合唱教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策略的运用。
现阶段,中学教授音乐课,大多通过齐唱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歌曲,教师不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理解度,分声部教授歌曲。共鸣问题一直是合唱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往在合唱中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头腔、鼻腔及胸腔的共鸣,从而使歌唱中的声音出现过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良好歌唱效果形成[1]。
在歌唱教学中,发音错误,吐字不准也是中学生合唱经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直接导致合唱中会出现各种不合时宜的声音,极大地影响了台唱效果,给合唱的效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影响了合唱整体的美好。
教育部对于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能力要求,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求学生习得基本的技能,还要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提升智力水平。教学改革的方向由双基教学转变为智力和技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团队合作或小组通力合作模式也是义务教育改革提倡的,在音乐课中使用合唱的方式组织教学,也能恰到好处得体现出这种模式。
一堂运用合唱开展的音乐课,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身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分声部的方式,多组进行合作,求同存异,互相制衡,更加细致精准得掌握音色、音律、速度、力度,使学生更全面的体验音乐的魅力。
中学生在合唱中提升了对音乐的辨识度,培养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处理其他学习科目、日常生活能力的进步,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思考更加细致深入,这种影响是积极向上的,合唱教学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并挖掘出了他们的潜力[2]。
与齐唱、个人独唱不同的是,合唱需要各分部共同合作,各声部首要要精准,速度、力度要协调,学生要掌握每个音符、音律,结合起来共同演奏,这样能够提升团队凝聚力,演奏过程中音色的变化、编排、情绪的展现,这种不确定性能更好得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和张力。
在中学音乐课堂上,合唱教学可以引进“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教授方法,让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中学生在音乐课上,常出现音调不准,不识音符的现象,可以借助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首调唱名法对学生的音调进行校准,大部分的中学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是音乐特长生,这个方法尤其适用。音乐演唱时,学生的音高需要培养训练,在合唱中通过科尔文手势法有助于分声部小组间的训练,对音高进行调整,同学和同学之间形成互动互助的模式。合唱教学中,学生整体的乐感较差,节奏感不强,感知度低,通过柯达伊的节奏唱名法,音乐老师仿照说唱的形式,编写一段节奏,填词后展示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点,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得寻找节奏感。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得到提升后,也会有利于其在课堂合唱教学中与教师的配合度,能够更加顺畅得完成音乐教学。
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辨识度,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力,是学生后期学习合唱的基础。学音乐首先要学会听音乐,感受听觉给人带来的震撼度。要先学会聆听好的作品,分辨作品,用眼睛看到的只是作品的音符,而用耳朵听到的才是最真实的音律。通过聆听,让学生成为每一首乐曲的参与者,置身其中,才能感知并得到提高。教师可以选取经典原创作品,特别是好的合唱作品,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拓宽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对好的作品的欣赏力,试着让他们说出经典作品的出彩点,提高他们的情操和品位,具备了基本的分辨能力后,他们才能在自己的合唱中,恰到好处的施展他们的能力,向好的作品借鉴学习,逐步模仿,在模仿中创新,学生的合唱能力会得到提高。
由于地区、生活和成长背景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不同水平以及他们基本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编制难易程度不同的合唱作品[3]。这是通过横向建构知识的方式进行讲授。从知识梯度培养的形式,音乐教师可以从简易作品逐渐深入至有深度的作品,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易设置较高目标,从可触及的目标开始向上攀登。首先能够通过分声部练习,完整一首合唱曲。例如,组织中学生完成《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在音律协调后,更要关注表演群体的情绪调动,现场表现力,情感饱和度。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可以更多的把主动权交给他们,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想象,将他们的想法融入到演唱中去,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加愉快得完成合唱任务。
综上所述,合唱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升智力的学习模式,中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得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中学生的音乐技能,正确引导他们完成合唱作品。借助音乐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