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友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黔江 409001)
科普,即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展示。它通常是公共的,社会的和长时期的,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一个项目。从字面上看,“科”是指科学科技等指标,“普”是指普罗大众,因此具有全面教育,全面汇集的形态。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普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这四个方面[1]。
科学技术普及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为核心,围绕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行为等要数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儿童期转换为青春期这一阶段是青少年培养独立意识重要阶段。而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有着探索新世界的强大好奇心,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有着无穷的精力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此为对象进行的教育对其思维的孕育和发展、观念的建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效果。
①确保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青少年教育成果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早在上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就被正式提出,用来解决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青少年教育实践当中来,国家还提出了建设“德智体美劳”这五种对青少年发展有益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
②助推科教兴国战略构想。科学知识普及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当务之急,是依托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素和必走道路。早在19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水平与国家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③打造个人创新能力基础。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创新是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主题,个人创新能力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何提升个人与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青春期是人思维形成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提升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通过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指引,使他们愿意独立自主的去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世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教育来引导青少年,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使他们在内心燃起“探究之火”,最终点燃他们内心的“创新之炬”[2]。
②知行合一,强化实践经验。在求知欲的索求下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得有趣,学生在科普教育的情形下,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养分和材料,在长期的科普熏陶下,青少年可以从科学源头开始思考,从此油然而生独立思维能力,还可以从周遭的自然现象中总结经验。
③丰富知识,搭建广阔舞台。科普教育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广阔舞台,实践出真知,他们就可以在舞台上施展自己所为,不断累积知识,整合知识,最后创造知识,这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起应对考试,真正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是更重要的。
创造力是通过后天不断培养而形成的。青少年的发展有着它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打破规律、随意捏造,而是要在遵守青少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青少年的自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适时适度的进行科学普及,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为创新奠定基础。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错误,因为它的工作重点不在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而把工作重点放在与教育无关的升学率上,这是教育方自以为是的做法。因此,要积极推动加强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体系,同时,丰富课程结构,强化科学普及课程,让青少年学生自由选择,激发学生的探究发展精神,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极为有利。
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但他们所传授的知识难免会掺杂一些涉及个人情感或有偏见的观点,这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应该培养教育者职业素养,并有意识地强化他们自身的素质修养和专业素养,使其针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使青少年认识到,任何从别人口述而来的知识,必然会有偏颇,必须学会自我识别,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每个家庭都将子女教育的投入视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对子女的教育一直不遗余力。但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投资似乎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尽管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效应也逐渐显现。因此,政府和社会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总之,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需要改革,对青少年科普教育也有待加强。科普教育正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我国可以借鉴外国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经验,再结合我国教育的具体实况,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