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军
(山西中条山集团公司总医院,山西 运城 0437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造成的心脏心肌受损,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降低[1]。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为慢性心衰的原发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氧的供需失衡,最终参与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低、合并症多及病情复杂等问题,将影响疾病治疗,降低生活质量,增加住院率[2]。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不同年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出院后医嘱用药情况,以为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内容如下。
选择2015年6月~2019年7月出院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60岁有21例,60~74岁有42例,>74岁有37例;合并症:高血压64例,糖尿病50例,心肌梗死39例,心律失常36例,高脂血症3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脑卒中6例。临床表现:下肢浮肿51例,呼吸困难72例,颈静脉怒张12例,肺部啰音31例,第三心音25例。
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年龄、临床特征等情况进行分析,告知患者于出院1月后回院复诊,并调查其出院医嘱用药情况。
对比出院1月后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特征与医嘱用药情况。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男60%(60/100),女40%(40/100);<60岁患者21%(21/100),60~74岁患者42%(42/100),>74岁患者37%(37/100);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64%(64/100),糖尿病50%(50/100),心肌梗死39%(39/100);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72%(72/100),下肢浮肿51%(51/100),肺部啰音31%(31/100)。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地高辛、利尿剂在<60岁患者中的使用率分别为61.90%(13/21)、14.29%(3/21)、76.19%(16/21)、61.80%(13/21)、57.14%(12/21);在60~74岁患者中的使用率分别为88.10%(37/42)、26.19%(11/42)、95.24%(40/42)、42.86%(18/42)、59.52%(25/42);在>74岁患者中的使用率为72.97%(27/37)、67.57%(25/37)、86.49%(32/37)、67.57%(25/37)、94.59%(35/37)。阿司匹林在60~74岁患者中使用率较高,氯吡格雷、利尿剂在>74岁患者中具有较高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2、20.981、14.912,P=0.047、0.000、0.001),他汀类、地高辛比较无明显年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45、5.131,P=0.084、0.077)。
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0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说明男性及老年人群具有较高发病率,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多有关,加之男性病理生理不同,女性左室收缩功能较男性更好,导致男性罹患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比例较高。另外,由于老年人群生理机能减退,心脏老化,加之基础疾病较多、用药依从性较差等因素,其疾病复发率较高。>74岁患者中氯吡格雷、利尿剂使用率较高,利尿剂是《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的推荐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具有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的特点,加之>74岁患者胃肠功能减退,故而选用氯吡格雷、利尿剂等药物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综上所述,高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在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案具有自身特点,故而应结合患者年龄、病情等情况,规范用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