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仪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在血管外科临床中,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类较多见疾病,特点是下肢浅静脉蜿蜒弯曲,并见不规则膨出、扩张、扭曲及伸长[1],伴有疼痛感、皮肤变色、溃疡等表现,好发生于长期站立者,或劳动者。本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如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注入硬化剂、激光闭合术等,效果确切,但是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其中,深静脉血栓较为多见,如不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常会引起肺栓塞及死亡[2]。本研究即观察分析了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共择选2017年1月~2020年3月我院住院9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男63例,女29例,按照术后是否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病程、体重、CEAP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比较。
①年龄20~60岁。②符合“下肢静脉血栓”的标准,且CEAP分级为2级~6级[3],术前无血栓形成。③同意手术治疗,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无手术禁忌症。④排除合并其它系统严重疾病者,既往有下肢血管手术史者,不能配合治疗者。⑤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3.1 对照组
入院后完善各项理化检查,明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结束时,用弹力绷带对患者的术肢加压包扎,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维持6 h,同时配合其它对症治疗,如补液、提供能量,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等。卧床休息6 h后,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关节屈伸锻炼、下床活动和足趾运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各项检查、治疗、运动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在术后第1天,即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 U,每日1次腹部皮下注射,连续使用4天。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②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活性时间(APTT)等。
观察组46例中,发生1例,发生率为2.17%;对照组46例中,发生5例,发生率为10.87%。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TT、PT、APTT分别为(18.26±1.39)s、(15.14±2.07)s、(33.58±2.94)s,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5.48±1.63)s、(13.91±1.95)s、(29.42±2.57)s。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危害性大,后果严重,故而需要重视并进行积极预防。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是一种用于预防血栓脱落的干预方式,但其需患者较长时间的服用抗凝药,故而副作用较大,经济负担也重[4]。而本研究则采用术后即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腹部皮下注射的干预方式,结果显示应用该药物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低,同时患者的TT、PT、APTT等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