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荣誉 刁一峰 陈 灿
([1]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6;[2]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途径。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在高职院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构建基于所有制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之举,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零距离对接的关键手段。然而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践调查,阐述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非公资本,借助社会力量,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此实现产教融合,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办学模式。
基于我国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社会对职业教育成效的关注更加紧密,尤其是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更加严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的支撑,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参与技能锻炼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获悉就业岗位信息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尤其是工业领域的深度调整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如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保证学生既毕业就就业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必需要思考的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设一般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或者管理等,基于企业生产任务实施实践性培训,以此达到产教融合的效果。
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展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职内涵。构建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对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将合作企业纳入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制定产教结合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工学交替、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解决企业部分生产任务,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让教师学到技术、学生加入生产,产生效益,校企共赢,共生共荣。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突出特点是吸纳企业、行业管理者等多方力量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建设成果,不仅放大了实训基地集产、教、研、训、赛于一体的功能,而且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基础模式是地方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入、行业协会资源入股、学校技术入股。
(1)校企目标不一致影响发展的深度。生产性实训教学过程中,企业重点考虑生产效果,追求经济效益,这会导致教学实践功能不足;学校重点考虑实践教学效果,这会影响生产性效果不足。追求目标的侧重不同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意见不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靠人情、靠关系解决此类矛盾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日常运行机制,加强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以制度规定的形式明确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2)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较大的行政色彩。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虽然突出了市场的主导性,但是根据调查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仍然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例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责任不清晰、产权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生产产品的利润归属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制约实践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例如在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缺乏对产品市场生产损失的规定,导致其运行存在较大的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双师型”队伍数量不足。混合所有制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校内实训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在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根据调查在生产型实训基地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师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基于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制约,高职院校教师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企业生产的场所,学生参加生产线实训锻炼主要是需要生产企业师傅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实际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教师都不了解具体生产的技能;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工匠师傅与高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既需要高职理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企业工匠师傅的丰富经验,只有二者有效对接才能促进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然而实践中二者沟通不畅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
(1)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高职教育的供给改革,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与社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平台,面对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一是高职院校要与生产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生产线企业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不仅降低了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增强了二者的对接深度。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通过引入生产企业的意见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二是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中突出优势特色产业的构建。生产线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要具有前瞻性与技术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生产性实训锻炼既可以获得本行业中最先进的技能,也是接触到更大的企业,从而提高就业率。
(2)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市场主导性。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教学管理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高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是能更好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初衷是为了获得高校的核心技术或者较低的经营场地、人力资源成本。在合作进程中,两者可找到利益的结合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因此,“校企一体化”办学的驱动机制关键在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就是国家要加强对生产性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而高职院校则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性企业的成本支持,尤其是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上要向企业倾斜,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公益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生产性实训教学离不开优秀的生产企业工匠与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高职教师。在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必须要加强合作,强化优秀人才的共享:一方面生产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要体现出尊重。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相信在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将成为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企业要关心学生,为学生提供富有锻炼意义的生产性岗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产企业产品创新研发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鼓励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通过与生产企业工匠师傅的沟通,增强自身的实践应用技能。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加强与企业工匠师傅们的学习交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虚心学习,努力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学生要尊重师傅,多看多问多练多思,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在实操中提升专业技能,早日成为技术能手。
(4)对接企业绩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混合所有制下,由行业、企业、学校对学生共同开展考核评价,行、企、校三方依据培养目标,按企业技能要求、行业素质评判、学校成绩考核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录用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评不合格的不予毕业、不推荐工作,彻底改变了过去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将行业、企业也加入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这样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考评结果也认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有效提高了产教融合办学效果。
总之,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校企合作深度、实现产教融合的创新之举,因此基于制约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办学的因素,需要我们立足于职业教育优势,通过系统的教学体系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