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虹,赵 焰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啼哭是婴幼儿的一种生理活动,用以表达某种诉求或痛苦,或是婴幼儿患病的征兆。婴幼儿每天正常睡眠时间需14 h~20 h[1],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足够的睡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儿童的睡眠问题日益受到小儿神经、精神及心理等专业的重视。夜啼是指婴幼儿白天能安然入睡,夜间不明原因反复啼哭,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西医学认为,本病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肠道功能不成熟有关[2]。中医学认为,脾寒则痛而啼,心热则烦而啼,惊恐则神不安而啼。婴幼儿夜啼不仅影响其睡眠质量和认知发育,还会导致某些神经内分泌疾病[3]。国内外对于婴幼儿睡眠障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未发现安全可靠的药物,与治疗相关的研究较少,国外关于0~6月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主要有婴幼儿抚触及睡眠行为的指导等[4]。中医推拿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舒适、疗效显著等优势,受到大众的推崇。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治疗小儿夜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于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选取58例惊恐伤神型夜啼患儿,均符合小儿夜啼诊断标准;且在近2周内未进行药物及其他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6个~12个月9例,12个~24个月9例,24个~36个月11例,平均(11.21±2.43)个月;病程<1周10例,1周~2周8例,3周~4周11例,平均(2.04±0.56)周。对照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6个~12个月8例,12个~24个月12例,24个~36个月9例,平均(12.09±1.98)个月;病程<1周9例,1周~2周11例,3周~4周9例,平均(2.26±0.73)周。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构成比、病程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夜啼症中医证型分类。惊恐伤神型:夜间突然啼哭,哭声尖锐,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
1.2.2 婴幼儿睡眠障碍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美国睡眠障碍联合会(ASDA)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突然从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中觉醒[5],并且发出尖叫或呼喊,伴有极端恐惧的自主神经症状和行为表现,如突然惊醒、躁动不安、表情惊恐、意识朦胧,可伴定向障碍及幻觉[6],清醒后对夜惊发作无记忆或有片段记忆。
选用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惊恐伤神型夜啼方药琥珀抱龙丸(沈阳红药制药有限公司Z21020633),1丸/d,2次/d;婴儿每次1/3丸,化服。
采用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7]。患儿仰卧,术者手涂擦适量橄榄油,以拇指腹沿督脉由印堂推抹至神庭,再点揉至百会,轻摩囟门;双手用四指揉法沿少阳经按揉侧头部,再用双手中指、食指沿耳屏前后上下推抹;双手以拇指指腹沿两侧眼正中线,由上至下按揉,再双手四指揉按两侧脸颊,双手拇指沿眶上缘左右分推至太阳并拇指点揉太阳,余四指深入枕部托起头部,点按耳后高骨,四指与拇指交替对称用力;双手掌由额部沿脸颊左右分推,双手四指轻叩头部,轻拍患儿肩部结束手法。每次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操作约20 min,每日1次。两组各治疗7 d为1疗程。
表1 主症(睡眠障碍)积分表
表2 次症(惊恐伤神证)积分表
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分,该问卷可有效评估婴儿睡眠模式和睡眠习惯[8],问卷项目主要包括:①夜间睡眠时间(19:00~次日7:00);②白天睡眠时间(7:00~19:00);③夜醒次数;④夜间清醒时间(22:00~次日6:00);⑤使安定时间(h)。
通过上述中医证候积分及简易婴儿睡眠问卷(BISQ)综合评定小儿夜啼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睡眠质量。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尼莫地平法制定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痊愈:症状基本消失,N≥90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70 %≤N<90 %;有效:症状减轻,30 %≤N<70 %;无效:症状无改善,N<30 %。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 %,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后对主症、次症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4、表5。
3.4.3 两组治疗后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白天睡眠时间(h)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除白天睡眠时间(h)外,两组对其余各项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分表分)
表4 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治疗后次症积分比较分)
李×,男,1岁1个月,因反复夜间惊醒啼哭5 d就诊。5 d前患儿于凌晨2时许突然惊醒啼哭,哭声尖锐,伴面色青灰,无发热汗出,二便调,予母乳喂食及轻抚仍时哭时止,3次~5次/晚,白天精神及睡眠可,未予特殊诊治。中医辨证为惊恐伤神证。予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操作20 min,每日1次,7 d为1疗程,患儿家属未再诉患儿夜间啼哭。
小儿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9],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幼儿。小儿夜啼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刺激而惊扰;中医学认为,婴幼儿夜啼是阴阳失调,入夜之时,阳不入于阴,则不寐而啼[10],受惊吓是常见的因素之一[11]。
药物苦口,且因小儿个体差异使服药剂量缺乏统一标准,易产生副作用;而推拿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具有药物无可比拟的简、易、效、验的优势。太极推拿在传统推拿的基础上,融入太极的“圆”和“柔”等思想,摒弃推拿中刚猛暴力的弊端,提倡用柔和、舒缓的手法,具有镇痛、修复、激活作用,患儿感受轻松、舒适。
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本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晕、头痛、失眠、耳鸣等病症,后创新性地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将成人头面部穴位如四神聪、安眠对应换成小儿头面部穴位囟门、耳后高骨,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效果。
“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作为一整套手法,由督脉到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的顺序作用于婴幼儿头面部,开通督脉及三阳经,使浊阴亢逆之气下降、清阳之气上升,阴阳交泰,精神乃治;神庭、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通过经络相互交会,互通经气,再施以“升降开合”之法,向上推为“升”,升即回下为“降”,两手分推是为“开”,开即随收为“合”,一升一降,一开一合,阴阳交泰,精神乃治;轻摩囟门、点按耳后高骨,具有调和阴阳、镇惊安神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夜啼是从慢波睡眠中突然惊醒,伴尖叫或哭喊,同时有极端恐惧的自主神经和行为改变。因此,自主神经在该病发作中起重要角色[12]。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小儿大脑生长发育最快,在此期间予以良性的刺激可以促进其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13]。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通过刺激头面部调节自主神经,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从而抵御外界不良刺激,以达镇惊安神之功。
抚摩是人们面对疾患和痛苦时最原始、最本能的反应[14];推拿正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观察并总结出的一种返璞归真的疗法。按摩与抚摸婴幼儿能促进其生长发育[15],提高免疫力。此外,由于婴儿在受惊吓、哭闹时的情感需求,此时予以抚触,使其有安全舒适感。太极推拿以柔和、舒缓的手法,轻柔抚摸,使患儿放松而舒适。
本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推拿头面部手法治疗惊恐伤神型小儿夜啼操作简便,安全舒适,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