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巧玲,谭 睿,霍显聪,罗翔键,陈韵君,李素萍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广东 佛山 528031)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脑瘫患儿常伴有异常姿势及骨盆及脊柱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运动稳定性。因此核心肌力控制训练尤为重要。传统徒手训练对于深层核心肌群的肌力训练见效欠佳。网状密集悬吊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干预技术,激发大脑神经网络,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完善功能区控制的一种综合密集训练系统。我科通过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小儿痉挛型脑瘫的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初见成效,现报道如下。
将我科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年》[1]。以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岁~8岁,平均(4.5±1.2)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1.0)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②能听懂简单指令无严重感觉障碍者;③年龄1月龄~7岁;③能完成综合康复;④通过伦理审查及知情同意。
①肌肉、骨骼等器质性病变者;②严重心肺、精神疾患。
两组都采用体疗、理疗技术等方法,内容为抑制异常姿势,增强肌力、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则联合儿童悬吊训练系统治疗[5~7]:对儿童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行弱链测试。①单侧髋关节内收运动:患儿平躺且悬吊全身,教导其行单侧注意伸展髋内收肌,增强髋外展肌肌力。②双侧髋关节与腰伸直运动:通过轮滑系统的辅助,患儿平躺且下肢置于正中位置,嘱患儿双下肢伸直下做髋弯曲,接着行髋关节与下背部做抗阻力伸直动作。从而强化下背部区域,增强腹肌、髋、膝与下背部伸直肌肌力。③高跪姿下躯干做摇摆运动:通过蜘蛛型装置,患儿高跪姿,髋关节稍外展,协助其高跪姿下躯干作摇摆运动,有助于伸展膝伸直肌与髋屈肌,提供前庭觉刺激,激活身体的平衡与控制能力。④肌力训练:患儿仰卧,双臂放胸前,双膝关节下方放置悬吊带,嘱患儿行伸髋、伸膝、抬臀、分腿、并腿的动作。
两组儿童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ment,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定。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总分为56分,包含14项动作项目,每一项目评分分值为0分~4分。
通过评价患儿坐、站立下的动静态平衡等多种功能活动的完成程度,评估患儿重心主动转移的能力。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发育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分)
两组儿童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粗大运动发育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合理评估脑瘫患儿的预后程度,是患儿达到生活自理的基础。如家长最为关心的患儿是否能获得坐位及步行能力,也是多数脑瘫患儿家长的康复目标。有研究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患儿若在2岁之前已获得坐位能力,将来100 %可步行。因此,痉挛型脑瘫患儿在2岁前获得坐位能力,是预示将来具有独行能力的关键标志[8]。相比传统运动疗法以徒手训练为主,悬吊运动疗法对于提高深层核心肌群肌力、调整异常的本体感受、缓解四肢及躯干的肌肉痉挛更为有效,能渐进地纠正异常姿势,重塑正确的关节、肌肉控制模式。核心肌群能维持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在平稳人体重心,协调肢体力量,建立坐位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悬吊无重力和不稳定锻炼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不平衡运动,可以有效地向大脑激活该训练系统,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最大化刺激各种感觉器官。借助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辅助设备,如早期刺激干预装置、吊床、海盗船、辅助爬行装置、绳梯、悬吊鞋等,可以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减少患儿情绪的不稳定,易激惹,提高家长协助参与的积极性[9]。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后发育智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悬吊运动疗法目前已用于儿童早期干预、注意力不集中、孤独症、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方面的训练[10]。
综上所述,该疗法操作安全高效,避免造成患儿恐惧及痛苦,患儿依从性高,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