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在面神经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

2020-01-08 07:15李浩城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神经炎针灸穴位

李浩城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康复老年病科,广东 揭阳 522095)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形势下,面神经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患有本病的患者多无法自主皱眉或是鼓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中医温针灸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到神经科疾病治疗中[1]。为了进一步明确温针灸在面神经炎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67例患者进行研究和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月接收的67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在上述所有患者中,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7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8岁~75岁,平均(41.03±3.84)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23岁~74岁,平均(41.56±3.69)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面神经炎;②患者同意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相关药物过敏患者;②肝肾功能障碍患者[3]。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所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0.5 mg),用量:0.5 mg/次,口服,3次/d。鼠神经生长因子(30 μg),30 μg/次,肌肉注射,1次/d。维生素B1片(10 mg),用量:10 mg/次,口服,3次/d。维生素B6(10 mg),用量:10 mg/次,口服,3次/d。醋酸泼尼松片(5 mg),用量:30 mg/次,口服,1次/d。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用量:10 mg/次,静脉滴注,1次/d。甲泼尼龙片(4 mg),用量:12 mg/次,口服,1次/d等,所有药物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患者用药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定期巡视病房,观察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停止用药。

2.2 观察组

采用温针灸治疗。对患者实施温针灸前,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述温针灸治疗的重要性、流程及注意事项等。辨证选取穴位,包括下关穴、风池穴、翳风穴、地仓穴、迎香穴与合谷穴。针灸操作方法:将针消毒,刺入上述穴位中,入针后将长度为2 cm 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艾条施灸,每次留针20 min。在此基础上,对于无法闭合眼睛的患者,增加瞳子髎穴;对于无法皱眉的患者,增加阳白穴;对于嘴唇歪斜的患者增加承浆穴。施针方法与上述相同。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对患者的意识情况、面瘫情况、上下肢意识情况、视野及凝视情况等进行评价,评分满分为3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根据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制定治疗总有效率的评价标准:显效:NIHSS评分减少70 %~100 %;有效:NIHSS评分减少30 %~69 %;无效:NIHSS评分减少未超过30 %,甚至增加。总有效率=(①+②)/(①+②+③)×100 %。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的NIHSS评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的分析分)

3.3.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4 典型病例

林×,男,50岁,于2018年1月3日清晨6时发现口角向右侧倾斜,左侧眼睑呈现明显的下垂,且左侧鼻唇沟消失,饮水时有水从左侧的口角漏出,进食过程中,食物多被滞留在右侧嘴腮处,食物无法下咽,且无法皱眉。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感,口舌发苦,右侧耳郭并无流脓情况,面部无发热、疼痛、红肿现象。于2018年1月3日上午10时于我院就诊,经CT检查后,排除颅内病变,门诊拟左侧面神经炎,收入我院神经科。根据对患者临床表现和症状的分析,决定对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选取患者的下关穴、风池穴、翳风穴、地仓穴、迎香穴与合谷穴。将针消毒后刺入穴位,入针后将长度为2 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艾条施灸,每次留针20 min。针对该患者无法皱眉的症状,穴位针灸增加阳白穴,施针方法同上。治疗4 d后,患者能够轻微皱眉,治疗1周后,患者可以正常皱眉,左侧鼻唇沟显露,左眼睑下垂幅度降低。治疗2周后,患者可以正常饮食与饮水。经过综合诊断后,患者可出院,隔日针灸1次即可,治疗28 d后完全康复。由此,可以证实温针灸在面神经炎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5 讨 论

面神经炎是临床神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人群相对广泛。流行病学显示,面神经炎的发病率为10.5 %[2]。诱发面神经炎的原因较多,包括感染性病变、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耳源性疾病、中毒和代谢障碍等,均可能引发面神经炎疾病。目前,临床中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多采用的是常规西药治疗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保守治疗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中医学认为,面神经炎属于中医学“气血痹阻”范畴[3]。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在此基础上,风寒外邪入侵体内,导致患者的脉络空虚,从而致使面部阳明、少阳经筋失于濡养。因此,从中医学气血痹阻的角度出发,采取通脉经络的穴位,对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起到治疗的效果。

从某种角度而言,采取针对性的神经治疗,疏通患者的经脉,推动经气,可以使患者的神经能够得到自主支配,完成对生活能力的自理[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的NIHSS评分对比无差异。而在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3.26±0.48)分,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为(9.67±0.52)分。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情况的深入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虽然观察组的NIHSS评分有所下降,但是对照组的NIHSS评分也得到改善,其评分对比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看出,在治疗1周时两组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而在治疗2周以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取得了突出性的效果,可以证实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是有明显差异的,观察组治疗方法要更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长期使用西药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影响神经功能的改善。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保守治疗手段,温针灸通过对患者穴位的选择,疏通脉络,可以取得相对突出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显效率82.61 %,总有效率97.83 %;对照组治疗显效率61.90 %,总有效率76.19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法,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分析其原因,两组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对照组采用的常规西药治疗中,甲钴胺片属于内源性的辅酶B12,药理作用体现为可以快速合成蛋氨酸,并参与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与脑细胞的合成,对神经退变具有一定的抑制性作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属于神经保护剂,其药理作用体现为,用药后会改善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所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肌肉动作幅度;维生素B1在临床中,也被称为抗神经炎素,味苦,进入体内后,会以辅酶的形式,参与到糖分的代谢中,起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醋酸泼尼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5]。药理作用体现为,在激素的影响下实现对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抑制,达到抗炎的目的。观察组采用的温针灸治疗,其属于中医保守性治疗。在针灸期间,选择的穴位包括下关、风池、合谷、地仓穴等,对此类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疏散风寒之邪,起到行气活血的功效。与常规西药之方法相比,温针灸安全性更高,是从疾病的源头角度出发,对患者实施的针对性治疗。因此,温针灸的治疗效果更佳。宋海云在研究中,分析了温针灸配合中药外敷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作用和效果[6]。上述学者主要选取了92例患者的102膝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普通针刺组和温针灸组。两组在治疗期间,选取了同样的穴位,包括梁丘穴、血海穴、膝眼穴、足三里穴等,以7 d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发现温针灸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且无论是在膝关节疼痛改善方面、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还是在晨僵改善方面,观察组的效果均更好。此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温针灸能够有效实现对膝关节炎的治疗。从中医学角度来说,膝关节炎也属于神经科疾病。因此,从逻辑效果角度来说,该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可以使患者保持清醒的意识,降低面瘫的发生风险,同时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日后在治疗面神经炎疾病时,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疾病轻重情况和患者的治疗需求,为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

猜你喜欢
神经炎针灸穴位
视神经炎的悖论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索中药复方治疗视神经炎用药配伍规律
精细化护理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