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蕙恬,晏凤莲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 中医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子午流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疗效。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气道可逆性痉挛、狭窄,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1]。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有抗炎、解痉作用的激素类药物,其毒副作用大,易复发,远期疗效不明显,患者依从性较差;而中药内服治疗又存在煎煮繁杂、口味难耐等不足[2]。故此,我院中医科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在子午流注学中“因时施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序惯穴位埋线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两组。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 a,平均5年零3个月。西药对照组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4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零2个月,平均4年零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有季节性,或不规则,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②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排除缓解期临床表现,治疗组中辨证为冷哮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遇寒而作,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畏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此类病患共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0岁~70岁。辨证为热哮证,表现为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胸中烦热,口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类病患共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8岁~62岁。
基于子午流注学予以序贯穴位埋线,方法如下。
2.1.1 选 穴
寒哮者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为主,于寅时(凌晨3时整~5时整)序贯开穴(肺俞、大椎,而后风门、脾俞);热哮者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为主,于卯时(5时整~7时整)序贯开穴(肺俞、定喘,而后大杼、大肠俞)。
2.1.2 随症配穴
以咳为主加孔最,以喘为主加鱼际,痰多者加丰隆、足三里,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主穴加配穴共取6个~8个穴位进行埋线治疗。
2.1.3 操作方法
暴露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将剪好的长2 cm的1号医用羊肠线装入16号一次性埋线针内,右手持针,左手捏起穴区皮肤,使针与穴位成45°~60°角,用暗力迅速刺入穴位皮下,达到一定深度后,行提插行气,得气后边抵住针芯边退针,使羊肠线埋入穴位后出针,线头不得外露,用无菌输液贴贴护针孔。下肢穴位用0P 3号肠线,用9号腰穿针操作。10 d~15 d 1次,3次为1疗程,1个~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1.4 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向患者做好宣教,消除患者疑虑;②保证一人一针,用后按规定销毁,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③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疡、疤痕体质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埋线,女性月经期、妊娠期等生理期尽量不埋线;④埋线期间忌食肥甘厚味,埋线后宜避风寒、调情志,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
采用西医治疗,方法为头孢他啶2 g静脉给药,1 d 2次;多索茶碱0.3 g静脉给药,1 d 1次;布地奈德2 mg,氧化雾化吸入,1 d 2 次。5 d~7 d为1疗程,治疗1个~2个观察疗程。
临床治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不需任何药物,保持无症状1 a以上;显效:喘息症状和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偶用平喘药物而缓解喘息;有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从表1可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81.25 %,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3.2 治疗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见表2)
表2 治疗组不同证型临床疗效比较 例(%)
从表2可知,治疗组不同证型临床疗效观察比较,经秩和检验,寒哮型与热哮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张××,男,61岁,主因:“咳嗽、气喘半天”入院就治。症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咳呛阵作,咳痰色黄,黏浊稠厚,胸中烦热,口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在子午流注学“因时施治”的理论指导下于卯时(5时整~7时整)行序贯开穴(先肺俞、定喘,而后大杼、大肠俞),痰多者配加丰隆、足三里。1个疗程后患者咳嗽、气喘明显改善,咳痰量减少,胸中烦热、口渴喜饮明显缓解。为巩固疗效,继续治疗1个疗程,患者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哮喘发作得到有效控制,于哮喘缓解期行健脾扶正、培土生金调治后痊愈。
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弥漫性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的通气功能障碍的疾病[6]。西药在本病治疗中,虽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但因其激素成分可使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口腔念珠菌感染、免疫机能下降等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吼病”“喘息”“呷咳”等名的描述。《金匮要略》曰:“隔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形象描述了本病发作的典型症状,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伏饮”范畴,认为支气管哮喘多由痰饮内伏,再感新邪触发。其伏痰多因体质素虚,禀赋异常,阳气易于逆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伏痰留饮内蓄所致。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在前人广泛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咳喘类疾病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子午流注理论贯穿于此法中,发现择时序贯开穴可有效改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中医学认为,事物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同时间相对应,并且暗合人体气血的营卫。子午指的是时间,同阴阳相同,子是夜半而午是日中,子午流注就是配合阴阳以及人体气血的营卫规律,循经取穴从而实现疾病治疗目的[7]。人体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盛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在序贯开穴中,“开”即“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某时辰居于某穴,和某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通过对该穴的开阖刺激起到扶正祛邪,宣通气血的治病效果[8]。例如寅时(3点~5点)肺经最旺,在阴阳归属中该时辰属阴中之阳之时,有肺病者在此时辰症状明显,或剧咳或哮喘,笔者选择在此时对寒哮者进行序贯开穴,可调整肺脏阴阳气血,提升肺朝百脉之功效,通过牢固人体正气抵御寒邪侵袭。而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选择在此时对热哮者序贯开穴可泄实热,气通脏腑,提升肺的肃降功能[9]。在埋线治疗中羊肠线为异性蛋白,埋植于特定的穴位,以线代针,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作用,从而激发了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目的。所取主穴如肺俞,属阳经,肺有主气、司呼吸及宣发肃降的作用,配合大椎,起到温阳和疏散风寒、肃清肺气的作用;定喘,可降气平喘,通过肠线对该穴位的强刺激,达到定喘、祛痰、肃清肺和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清洁的目的。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是强壮要穴,配合丰隆、以利湿化痰,培土生金。诸穴合用,共奏补脾和胃、培土化元、调理肺气之功效。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的择时序贯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特色治疗手段,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较之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存在不良反应甚不能耐受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更为优化的替代选择,值得临床借鉴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