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家训的家训

2020-01-07 00:43朱寿桐
莫愁·小作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后辈家训文字

那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和毛主席著作之外,可读而又能够读到的书很少,这很少的书当中有一本本县编印的阶级教育读本,其中一篇比较特别:《四十五年两重天》。这篇忆苦思甜材料的主人公是我们公社的一位贫下中农,于是读的次数就多一些,并记得整理和写作者的署名是卢成国。

进入高中,才知道那位卢成国就是本公社“最高学府”的语文老师。与同学议论起来,更知道他居然也来自跟我差不多的一个农村大队,不过许多同学都不知道他曾经写过书,更不知道《四十五年两重天》。因为他的缘故,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我的同学当中,我原来是如此的“博学”。

无疑,他是我們这个中学最有学问最有成就的老师之一。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他还相当幽默,我就领略过一次卢老师幽默的辛辣。那是卢老师教高二期间,我的一次作文誊抄相当马虎(那时候誊抄作文必须用毛笔),正好又一次语文小测验之后,老师上课把作文与小测验放在一起讲评。他先是表扬我:小测验中的词解“复辟”,只有你答出了是“剥削阶级”的行为,这很好,有阶级斗争的意识,懂得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接着把我叫起来,说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革命小将应该刻苦学文化,为了显示你刻苦的决心,建议你中午不要休息,将作文认认真真重新誊抄一遍。那些不懂得复辟的同学这下可全懂得了老师的意思,一起使劲地哄堂大笑,使得整个课堂都似乎充满着“复辟”的意味。

一个有名声,有学问,同时又有幽默感的老师,在我经历过的上百位业师中很少遇到。因此,在所有我能够时常想起来、记起来、说起来乃至写起来的师长序列中,卢老师的位置始终很突出。而卢老师这30多年来也非常关注我的人生与学习,为我的每一点进步感到由衷的自豪,这也是我对卢老师始终怀着朴素的亲近感的原因。

考出家乡以后,几乎每个假期我们师生都能见上一面,地点多在他老家那间已经明显老旧又很有味道的乡间小屋,一壶清茶,一番问候,一屋子亲切的气氛。我记得在上大学时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文印成了铅字,便给卢老师寄去,卢老师果然欣喜万分,在家乡那有限的空间“广为传播”,以至于数年之后回到家乡,仍有朋友戏问我:“你的南湖船摇到哪里了?”——是的,那篇登在校报上的题为《南湖船》的文章,是由嘉兴南湖上的那只革命船联想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世界革命的前景的抒情文字。当自己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也自然想到先给卢老师寄去,卢老师那时担任校长,便“利用职权”在全校大会上展示“校友朱寿桐的著作”,顺便对我的后辈同学进行了一番励志教育。这件事的直接影响之一便是,我的一位表哥的儿子,也是当时受卢校长教育的学生之一,多次来到我家跟我母亲索取“表叔的书”,我那不识字的母亲只好将我中学毕业后读过的一些斑驳陆离的杂书随便挑了几本给他。

卢老师荣休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回故乡度假总是见不着他。王学元校长告诉我,卢老师到北京的晓冬师弟家去了。说起晓冬师弟,那才是卢老师的骄傲:当初小小年纪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出国深造,回国以后即被引进到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卢老师离开家乡到京城的这段时间,在别人说来是在“当爷爷”,成日里含饴弄孙。我将信将疑,因为我知道我的老师本质上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不甘心无所事事的读书人。果然,此次寒假相见,卢老师捧出了厚厚一叠原稿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圆珠笔字,老到而俊逸,是我非常熟悉的手笔。原来这是他日常整理的人生笔记和经常搜集的养生良方。他想将这些东西印出来,作为他馈赠亲友特别是留给后辈的“一点东西”,并要求我写些字作为序言。

我手捧着这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原稿纸,仿佛回到了30年以前。那时候,原稿纸是学问和出息的象征。当我从卢老师那里领到几张原稿纸,将我写的本校勤工俭学办图书室的报道誊抄下来寄到县广播站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原稿纸的分量和意义。现在已是计算机时代,原稿纸成了落后、原始的象征:谁还真正去做爬格子的事情?但我的老师通过这“陈旧”的方式所显露出来的著述立意却非常超前。当文字信息泛滥成灾,知识之流泥沙俱下时,卢老师不想再凑那份热闹,但他又觉得至少该为师弟妹们准备点精神财产。说到老年人给后辈准备的精神财产,我们会联想到《颜氏家训》,联想到《曾国藩家书》乃至《傅雷家书》等等经典的教训式的文字。但卢老师知道,随着时代的变更和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训文字不再切合时宜,而且,诚如鲁迅先生说过的,青年人应该有他们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既然如此,声色俱厉的教训文字还有什么力量?但对后辈的拳拳之心和关切之意又需要表现,需要体现,于是他从关怀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的角度,整理、结集了这样的一册文字,以为自己的一番关爱,一番叮咛,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份贡献。我想,晓冬弟和其他诸弟妹奉读老师的这册不是家训的家训,一定会比以前更加觉得,他们有一位多么伟大多么慈爱的父亲,尽管在茫茫的人海中,他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土气。

他土气么?不,从他这本书的著作理念和新颖的立意看,他是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先锋派”,只不过是带着古道热肠、仙骨柔肠的“先锋派”而已。

记此,为向老师顺理成章地讨得一本。我将像当年在课堂上一样专注地阅读老师的文本,体验老师的心血,然后格外小心地加以珍藏。

朱寿桐:人文社科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猜你喜欢
后辈家训文字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梦中的文字
家训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