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谦 于利侠 黄晓艳 陈霞 张永霞
【摘 要】 家庭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会对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成绩都有重要的影响。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是,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思想教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注重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建立。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教学中渗透家庭教育,进行了自己的观点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家庭教育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配合学校教师一起承担起教育学生的重任,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是一门综合素养极高的科目,不仅仅是被教出来的,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被逐步浸润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从理论思考来阐述家庭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究其原因。第一,因为高中考试科目增多,高中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充分的时间去静下心来学习语文。而对语文的学习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课本和考试大纲上。第二,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积累的科目所以短期内无法得到回馈。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成绩并没有明显进步也就放弃了。但是,在高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喜欢且擅长语文的,即使在繁忙的学习中,他们也会经常阅读、写作。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他们都受到了父母言行的影响。在高二年级有一位女生,她尤其喜爱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都有读过,且对其中的诗词都能够熟练朗诵,并且她还会对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模仿创作。这是因为从小他的父亲就经常陪他一起阅读,一起创作。这位父亲的行为示范正是对高中语文学习最好的家庭影响。刚升入高一的张同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连续几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不是很突出。他非常着急,他的父亲知道后告诉他,学习语文需要长期的坚持,学好语文会一生受益,还用自己因为不擅长写作和表达的吃亏例子来告诫孩子。语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所以不要太过于在意现在的语文成绩。张同学深受父亲话语的影响,坚持每天练习一篇阅读,每周练习一篇作文。在高三时,他的语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正是在这位父亲的引导下。孩子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成功示范。以上两个事例也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促使孩子对语文学习更加重视,会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从实践探究来证明家庭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的去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方法、意志力等。进入高中之后。语文教师会经常引导家长去陪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行为、习惯,方法和意志力都會起到积极的影响。举个例子,在学习姓氏的来源这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在放假之前,给家长和孩子布置了一项共同的作业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去探究自己的姓氏。一方面缺寻找自己姓氏的来源,另一方面去研究自己家族的家谱,从家谱中去寻找是否有令人自豪的祖先。这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作业。因此,教师要给家长强调,一定要态度积极,认真探究,树立一个勤思好问的榜样;在学习探究中,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和孩子坚持完成,坚决不放弃。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的。
三、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来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运用和构造、审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部分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语文素养,伴随一个人一生,家庭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高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和家长以及社会中的人进行言语沟通或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充分的利用他们特有的特点,比如,精力充足,喜欢表现自己,去创造一些能提升语文素养的活动。举个例子,家长可以每周举行一次家庭阅读会。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自由阅读;还比如在饭后带着孩子散步的时候,对周边的景物,事物进行即兴创作;在有客人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去教导、引导孩子待客接物。总而言之,家长要抓住、创造可以为孩子提升核心素养的机会,充分的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方法策略将家庭教育渗透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家长也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孩子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冰心.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分析[J].考试周刊,2020(94):37-38.
[2]张雪琴.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33):181-182.
(作者单位: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