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夏婷 王蜀涵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企业对国际化技能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随之趋向国际化,而高职俄语语言教学以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 键 词] 中外合作办学;俄语课程教学体系;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82-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交往,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要求,纷纷开展国际化办学,其中,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不论是外延发展还是内涵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不论怎样的办学模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都是不曾改变的。然而,合作办学在实际操作与发展过程中,还是会面临一系列不可预知的状况,其中,语言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更是许多合作办学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要挑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乃至办学成果的好坏都会受到语言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此,根据中外合作办学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必须适当调整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连接性,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成果进一步提升。
一、中外合作办学下高职院校俄语教学现状
中国与俄罗斯正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两国更是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论是贸易文化还是航空机械,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这就对技能型国际化复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成立了国际交通学院。作为陕西省高职院校中第一所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国际交通学院在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为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国际交通学院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是在本校铁道供电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铁道车辆以及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院校完成相应的阶段学习,随后赴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完成国内学业任务后直接就业。因此,国内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俄语语言学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现就教学与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面
1.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多根据本校专业教学情况而设定,将俄语语言教学视为“二外”基础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外语基础应用能力,并未與专业课程相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在国外继续深造时难以听懂和理解国外专业课程。并且,由于专业差异与课程设置的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国情文化、交际理解等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教材与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契合度较差
俄语教学的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受到教材选用的影响。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选用《走遍俄罗斯》和《你好》等教材,此类教材更偏向于俄语专业本科学生使用,并非专供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使用,并且教材内容过于单一与片面,只侧重于俄语语言文学本身,这就造成学生所学俄语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脱节的现象。
3.中俄双方教师合作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由于中俄双方教师通常致力于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所学的铁路相关专业并无从教经历,因此,将俄语语言知识与铁路专业知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困难。中方教师擅长语法知识与词汇运用等基础俄语内容的讲解,而外方教师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以及听力训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综合各方面因素,中俄双方教师在合作办学下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当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俄语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
1.学习自主性较差
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学生入学分数不高,普遍缺乏学习自主性,长期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难以及时改变。此外,大部分学生以放松的态度对待大学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未曾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积极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2.俄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学生均为零基础,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俄语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缺乏对合作办学模式的了解,以及部分学生并未打算出国深造,认为俄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无关联性,这一系列原因使学生形成了对待俄语学习的散漫态度。
3.学生学习存在较大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俄语语言的学习,同时还有相应的铁路专业课程。并且,高职院校通常为“三年制”学制,在相对不长的学习时间内同时接受两种学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在高压下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进一步发展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甚至影响到授课进程与教学效果。
二、合作办学下高职院校俄语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俄语课程教学体系的不足与缺陷,在对比中俄双方教学安排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对已出国深造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俄语语言课时偏少
就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而言,针对零基础的一年级新生,在课程设置上,共开设两门俄语语言课程,分别为俄语语音和基础俄语,其中俄语语音周课时为4学时,由俄方教师授课,基础俄语课时为2学时,由中方教师授课。由此可见,对于重要的俄语学习入门阶段,俄语课程的周课时仅为6学时,这对于新生夯实俄语学习基础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于二年级学生则开设了基础俄语与俄语语法两门课程,仅有部分专业增设了俄语阅读与俄罗斯文化艺术。显然,由于俄语语言课时偏少,在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学习还只是侧重于俄语基础知识与语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重要的听力、口语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俄语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度低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多为俄语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俄语课程设置应该偏向于“应用型”而非“基础型”。然而,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受到教材、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以俄语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程很难深入开展。虽然在大二年级的下学期会邀请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的专业课教师来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知识讲座,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前期的词汇积累以及俄语专业课程熏陶,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高强度的用俄语集中讲授的专业知识。这就造成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脱节,从而无法完成俄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国内外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课程衔接是连接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构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对于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以出国深造为目标的学生来说,国内外课程衔接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外的学习质量。虽然国内外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考虑课程的连贯性与递进性。国际交通学院在国内的俄语语言课程主要为基础的语法和词汇等基础俄语知识,而根据问卷反馈得知,国外的俄语语言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的授课内容重合,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浪费,还影响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此外,国内课程设置中并未涉及专业俄语課程,造成学生在国外专业课程的学习难以继续,甚至出现专业知识学习断层。
三、对于俄语课程教学体系存在问题之应对措施
(一)优化俄语语言课程设置
俄语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是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的定型阶段,因此,基础阶段必须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应当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偏向俄语语言教学。在低年级初始阶段,将一周6课时的俄语课程调整为12课时,其中6课时的基础俄语知识由中方教师讲授,另外6课时则由俄方教师讲授听说课程。这样才能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避免出现“书面俄语”或“哑巴俄语”现象。高年级阶段则可适当减少俄语语言课程,可由每周12课时调整为每周6课时,由中方教师讲授综合俄语知识,俄方教师则负责俄语阅读和俄语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此外,开展俄语第二课堂,为打算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强化俄语学习,为俄语等级考试做准备。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外语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外语知识,同时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成为“专业+外语”型人才。而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专业课程与外语课程如何平衡、如何结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而言,在俄语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需要突出俄语语言的实用性,体现铁路专业俄语词汇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在高年级阶段,通过与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沟通,引进学院所涉及的铁路专业课程,并且由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派教师进行讲授。通过这样的纯俄语专业知识讲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铁路行业相关的专业词汇,还能够让学生在纯俄语的环境下锻炼自身的俄语理解能力与听说能力,从而在培养俄语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三)中俄院校联合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应当充分研究中俄高校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西铁院国际交通学院应当与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就俄语水平等级、俄语课程设置、俄语教材选用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确定适合两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国内外教师应当一同搭建混合式教学团队,合作研究俄语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等,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上的衔接性,做到内容不重复、进度不断层。
综上,高职院校开展中俄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这样的高职办学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积累,夯实基础,创新方法,推动合作办学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蒋帅,张克昌.高职院校中俄合作办学工科专业俄语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
[2]李明宇.高职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化交流,2018(11).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