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蝴蝶作为爱情意象的成因

2020-01-07 08:08陈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蝴蝶意象

陈迟

[摘           要]  由台湾作家陈天佑的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引起思考:蝴蝶作为真挚爱情的意象,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屡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之中。从蝴蝶这一生物的属性、特征及象征意义入手,浅析蝴蝶在古代文学中作为爱情意象的内在原因及合理性。

[关    键   词]  蝴蝶;意象;古代文学;爱情

[中图分类号]  I206.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226-02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漫漫长河中,纵观古代文学作品,将昆虫作为意象的创作比比皆是,列举一二便有《诗经·齐风·鸡鸣》中的“苍蝇”,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庄子《逍遥游》中的“蜩”,晚唐诗人罗隐笔下的“蜂”等。这些昆虫作为意象均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苍蝇”则用来指代向当政者进谗言的小人;“促织”表面上是指用于角斗玩乐的虫,实际上透过这一意象背后有力地讽刺了当朝昏庸腐朽以及对老百姓的欺凌压迫;“蜩”则用来比喻世间格局狭小却自鸣得意的人;“蜂”则用来赞美辛苦付出、不畏艰难的劳动人民。

而从东晋时期至清朝年间,我们不难发现蝴蝶这一生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同样超越了作为昆虫本身的含义,相比其他昆虫而言,受到了更多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特征内涵,常常作为意象被众多作品所引用,尤其成为爱情的特定符号,开启了我们对情感、生活与生命的另一番思索和体验。

一、独特的生理美

蝴蝶是一種完全变态昆虫,它们必须经历钻入卵壳,用细丝固定身体进行毛虫溶解、变态发育,最后破茧成蝶。成蝶后它们拥有色彩绚丽的双翼,羽翅线条柔和优美,图案匀称。常见的蝴蝶大部分都是双双翩飞,在花丛或草地间,前后上下,忽远忽近,若即若离,舞姿各异。用飞舞的身姿来发出不同信号,表达对同类的喜、怒、哀、乐。羽化后的蝴蝶一般只有一个伴侣且具有成熟的性能力,在产卵后会举行“婚飞”。

由于蝴蝶婀娜多姿的生理特性和“成双成对”的生活习性,不少文人雅士对蝴蝶的生理构造以及带来的美感表示体认和赞叹,因此蝴蝶因其生理美和生存环境美也入选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群。魏晋南北朝时期,干宝《搜神记》记载了韩凭夫妻双双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以化蝶双飞为结局收尾。人们的想象力和艺术的加工赋予了蝴蝶美好的爱情含义,这是蝴蝶代表爱情文化意蕴的出现和提升。之所以化“蝶”而不是其他生物,在于蝴蝶的发育特点由自然化上升到了社会化,由丑陋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完成的是生命的蜕变。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总是需要克服重重艰难才会寻得美满的结局。正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世时虽然遭遇万般阻挠,在愤愤不平中为爱殉情,但他们离世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活着,依然能成就美满的爱情结局,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形态:幻化成蝶,死而再生。这也符合人们对美满爱情循环往复的追求,是一种祝福的寄托。

二、斑斓的视觉美

蝴蝶色彩斑斓的外形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视觉盛宴,其美丽颜色来自细胞衍成物——外表鳞片,成千上万的鳞片整整齐齐地密排在翅膜上,依自身种类或外界环境作用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蝴蝶天然的色彩排列符合一定的比例、均衡、规律关系,且构造同绝大多数生物一样具有对称性,这完完全全符合古代绝大多数人们的审美观。思想意识能作用于实践并且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从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我们不难窥见:人们通过视觉能对对称性色彩组合产生心理效应与共鸣。此外,这种色彩结构在蝴蝶特殊的飞行方式“翩翩起舞”的动态作用下,能带给人们更多三维立体的色彩感受。而爱情的最初点也多源于视觉上的美好体验,这个结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表露无遗,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一顾倾人城”“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等,因此蝴蝶静态美与动态美均符合爱情的特质。

自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陷入情爱中的男女但凡打情骂俏或表情达意或寄托相思,偏爱以蝴蝶作为“爱情使者”,借此意象传递内心的真挚情感。如南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古意诗》“飞蝶双复只,此心人莫知”,两只蝴蝶一起成双出现,似一对恋人嬉戏玩耍,玩着飞舞着又变成了一只,此中藏着的小心思又有谁得知啊。该诗将蝴蝶拟人化,写出了心灵上的衷情,开启了以蝴蝶歌颂爱情的源头。让人不禁觉得此时的萧衍不像一代帝王,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翩翩少年;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追忆楚王宫的美女,类比今朝佳人倾国倾城、美丽多情,但美好的事物极易受到摧残伤害,稍纵即逝,这时蝴蝶飞来,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及时珍惜爱护眼前人。

一场爱情里,无论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是魂牵梦萦、蒹葭之思,只要所念及之人平安在世,终究是美事。因此古人自然而然将蝴蝶这一灵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和妙不可言的爱情相关联。

三、婉约的情感美

审美习惯影响事物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是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自古以来的任何时代,中国人对蝴蝶都表现出喜爱、痴迷和向往之情。蝴蝶身体的蜕变、生命的短暂都呈现出一种缺憾,正是这种缺憾美震撼着人们,给中国人以生活的坚持和生命的启示:人生在绝望徘徊后仍要坚强乐观。在中国的哲学观中,生命的形式是延续不息的,蝴蝶的生命超越了自由和个体精神的限制,中国人对生命过程生生不息的恒久信念和深层审美,这种追求生命和爱情的理念,也符合人类的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人欣赏缺憾美,但面对这种“无能为力”时,我们更多地选择一种寄托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面对爱情的“求不得”,同样具备缺憾美的蝴蝶这时候就成了爱情使者的化身,为我们捎去思念与问候。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词“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面对孤坟,悼念亡妻,只希望能在自己死后与亡妻一起化作双宿双飞的蝴蝶,春光旖旎,佳人成双。

最擅长爱情诗且有三十来首以蝴蝶为意象的大诗人李商隐,一生中经历了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每一段都郁郁而终。其中有身份悬殊而有情人难以眷属,“蜂雄蛱蝶雌”的相爱无法相守;有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错过,“黄蜂紫蝶两参差”的相好无法相欢;有聚少离多最后阴阳相隔的无奈和痛苦,“流莺蝶舞两相欺”的相知无法相守,李义山虽然多情,但他对待感情的投入度和专注度是天地可鉴的。可即便如此,在面对握不住的“流沙式”爱情时,他只能以情托物,在李义山离世的前两年,把自己一生的感情付诸《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这首诗中。在后世的解读中,有人认为该诗是一篇写给令狐楚家侍女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是一篇写给故去妻子王氏的悼亡诗,还有人认为该诗是作者感慨一生无论情路还是功业进退两难、如今年华消逝的自白和对自己情路和人生的思考。透过“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无奈,对变幻莫测的时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些感情统统在蝴蝶的意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蝴蝶是美妙的,但也是充满缺憾的一种生物,这与世间不美满的爱情也是对应吻合的。

蝴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人渲染和艺术积淀的结晶。中国文学作品从梦境、自由、生命更替、爱情等多角度、多层次对蝴蝶意象内蕴进行挖掘,进一步丰富了蝴蝶意象的审美,给人以美的愉悦和感受。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浅析蝴蝶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意象的成因,从而分析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方向,同时也获得了生活启示和精神感悟,领略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生命魅力和“天人合一”的开阔境界、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志磊,金华亮.试析唐诗中的蝴蝶意象[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1):44-47.

[2]张嘉佳,孔繁萍.探析我国古代诗文里的蝴蝶意象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4):18-19.

[3]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1.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蝴蝶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