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刚
摘 要 构建科学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是监督、保障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需要在评价标准、评价导向、评价机制、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观念桎梏,树立特色质量观、新型评价观,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公共治理、协同育人,诊断改进、重在过程等新理念,坚持以法规政策为先、以上位标准为基、以个性特色为魂、以系统规范为要,聚焦产教融合质量发展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构建以CIPP“四个阶段、五度一体”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五度一体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1-0048-06
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乡村实用人才,输送一代代农业后继者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质量评价是监督、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1]。就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而言,构建符合国情农情民情、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体现农村职业教育规律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引领和促进涉农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充分。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存在质量概念模糊、质量评价尺度不一、质量观与评价观落后、质量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改进功能有限[2],难以真正反映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的质量现状、发挥其引领促进作用,进而影响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和质量提升。本文将农村职业教育置于乡村振兴视阈下,从宏观层面研究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以期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开发、建设、应用和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框架和新方法。
一、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理念转变
先进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理念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统领作用,引导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构建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契合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做到与时俱进,在评价标准、评价导向、评价机制、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确立新的理念。
(一)树立特色质量观、新型评价观,在评价标准上由单一内适质量向多维质量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留不住、下不去、用不上”的结构性矛盾和“轻农、离农、去农”现象积重难返。以农业类专业为例,“十三五”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110多万各类涉农人才,但据有关教育事业统计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全国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农业从业人口却只增加了16.72万人[3]。由此可见,衡量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改变传统的以办学规模、报到率、升学率和高端就业率等为主的评价标准,建立新的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质量规格与评价标准理应有所区别,不能以普通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来衡量农村职业教育。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质量评价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基础之上的,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体现出内适性、同质性的典型特征。内适性即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设计,教育质量观被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标准和以学术取向(或知识取向)的内适性质量观和评价观,难以反映和适应外部质量需求;同质性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遵循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质量标准,其主要指标及其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和特色[4]。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及其规律,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内部质量要素也要关注外部质量要素。应观照学生、学校、政府、涉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质量诉求,确立内适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个适质量(学生个性发展质量)和外适质量(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三维一体”的新型农村职业教育特色质量观和评价观,进而引导农村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堅、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赋能。
(二)树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理念,在评价导向上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个人和社会二元结构性主体需求的特征[5]。长期以来,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本位特征,过于侧重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服务,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对各类乡村人才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片面、过度地强调农村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和“工具”理性,忽视其“教育”属性和“育人”宗旨,必然导致产教融合失衡,损害其长远发展的根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主题而非全部内涵。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一样,其基本使命、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只是产教融合的显性目标之一。从本质上来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的价值取向、终极目标一致,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基于此,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重新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跳出其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窠臼,关注其教育过程的兼容性,平衡农村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诉求,回归教育本真,把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矫正当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式,重构以生为本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三)树立公共治理、协同育人理念,在评价机制上由政府单一主体向社会多元主体评价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是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性评价,其实质是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外界很难对其施加影响。学校被动、消极应付,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在评价中的参与度较为有限。这种单一、封闭、僵化的评价机制缺乏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和社会力量的多角度审视,势必会降低其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个跨界、跨行、跨域的生态系统,系统主体多元、质量诉求多样、评价标准多维,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开放性、系统性,需要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主体参与的机制,需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的制订、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等,充分发挥评价者监督的作用,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因此,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积极汲取公共治理理念,按照多中心、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跨界互动、开放合作的评价机制,以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管、办、评分离,将职业教育的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社会、回归社会,进而形成“社会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教育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四)树立诊断改进、重在过程理念,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大多采用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主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依据预设的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估学校的达标情况和发展现状。这种评价方式存在标准预设、指标固化、操作机械等多方面问题,其评价结果的功能和用途有限,主要用于对学校的甄别选拔和奖优罚劣,缺乏对过程的监控监督,缺少及时纠偏的功能。
产教融合实践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随着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乡村人才的规格要求等都在发生变化,影响产教融合质量的因素也必然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变化和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以诊断、改进和提升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既是基于目标与现实的“诊断”,又是一种发展性的前瞻,旨在促进和规范学校建设和改革[6]。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功能定向、服务领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检视、分析与评价,形成诊断、分析、改进、提高的纠偏机制和评价闭环,使整个质量评价体系和产教融合系统始终处于持续改进和提升之中,进而增强涉农职业院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促进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展。
二、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依据什么质量标准制订评价体系”的问题,这是顶层设计问题,也是上位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本质属性、功能定位、个性特点以及评价体系本身的规范程度等是影响质量评价体系整体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法规政策为先,注重评价结果的合法性和政策性
国家有关教育发展、“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引导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确定产教融合发展目标、保持产教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制订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遵循,具有国家意志性、法理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因此,在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中,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必须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尤其要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农村职业院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农根性和产业性”等复合特性决定了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符合国家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等政策要求,体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政策和涉农行业企业规范的要求。这是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充分合法性的保障,也是使其保持适度稳定性的前提。
(二)以上位标准为基,注重评价标准的兼容性和衔接性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反映,也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7]。作为一项典型的跨界组织形态,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标准多维,其评价体系建设不仅要充分贯彻和落实已有的国家职业教育相关质量标准、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标准、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标准,还要遵循并兼容涉农行业、企业的岗位素质标准、职业能力标准和技术规范标准。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国际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现跨国配置、流动。而国际通行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国谋职的凭证和国际劳动力市场选人用人的标准。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对接国际标准、参与国际认证是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流动能力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業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要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将我国职业教育纳入世界职业教育的范畴,对接《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认可约定。同时,应积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为我国建立与国际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接轨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国际视野和通用标准。
(三)以个性特色为魂,注重评价指向的农根性和地方性
特色是一个质量概念,失去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没有生命力[8]。就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一般职业教育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符合国情农情民情、服务“三农”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之本、特色之魂、生命力所在和质量所依,也是涉农职业院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农村职业院校肩负的使命、所处的地域、办学的定位及所属的行业等本质属性决定其必须要立足地方围绕行业,积极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性乡村实用人才,这是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和评价实践中,要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紧密结合,不仅要关注涉农职业学校已有特色的实然定位,还要关注其特色发展的应然方向,将农村职业教育“农本”和“乡土”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特色要素作为质量评价的重点,贯穿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与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进而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引导涉农职业院校真正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四)以系统规范为要,注重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主体、多种要素,影响产教融合质量的因素必然多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在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覆盖范围应全面系统,要尽可能完整、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对象,这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影响产教融合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核心问题,通过重要指标的设置,突出指标体系中的重点项目及其权重,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横向指标的组成要体现完整性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由一组不同维度的观测点构成,要素齐全,结构完整,彼此联系。要把教育与经济、产业与专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等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经济产业、农村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用机理和互动规律等;纵向指标的组成要体现逻辑性和层次性,由一组指标构成,包括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与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影响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要素,层次清晰、逻辑清楚、自成体系,进而构建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层层衔接、从整体到局部分解细化的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上承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评价理念,下接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操作实践。基于前述的认知和分析,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根据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积极借鉴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CIPP“四个阶段”(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评价模式理论,构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CIPP“四个阶段、五度一体”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CIPP评价模式是一种基于决策和过程导向的教育评价模式,其不同于目标评价模式,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目的不在证明,重在诊断和改进[9]。“五度一体”(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贡献度和满意度)聚焦产教融合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既关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输入条件、输出结果,也关注过程指标,这与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高度契合。CIPP“四个阶段、五度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背景评价:农村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农村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是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作用、高效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要求。“适应”意味着随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需而变,及时调整优化办学定位、发展思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因此,考察评价农村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需要从外部主体需求的视角来审视涉农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点监测涉农职业院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实施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以及与地方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的契合度,发展规划是否与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重点观测涉农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地方产业的匹配度,尤其是学校优势、特色、主导专业与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的关系,专业建设是否紧随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观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对各类乡村人才素质、结构需求的吻合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否体现出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所需的具有系统化知识结构和综合化能力结构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人才。据此,主要选取涉农职业院校章程、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标准等关键要素以及专业设置覆盖地方产业率和服务行业岗位率、专业招生情况、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等指标评价农村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二)投入评价: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资源条件的保障度
经费、资源、政策以及权力等相关资源和要素投入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支撑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资源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硬件条件、支持政策、组织机构、平台载体等方面的投入上。国家对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学校应依据自身确定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师资、实习实训、专业课程、信息化等教学资源内部标准,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撑。高素质双师队伍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第一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双师队伍数量结构、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主要体现在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教学仪器设备、专业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等方面。必要的组织投入和政策投入是保障产教融合高效、顺畅运行的重要条件。政府层面要成立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出台支持和保障政策。学校要牵头组建或参加职教集团联盟,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和载体,联合行业企业等共建董事会、校企合作理事會和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材委员会,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有关激励政策,引入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基于以上要素和实践要求,主要选取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平台和载体等关键要素供给情况以及学校财政拨款和其他经费来源、双师素质队伍、硬件条件、教学资源等指标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资源条件保障情况进行评价。
(三)过程评价: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对产教融合实践进行过程评价是保障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环节。过程性评价是指对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从而为领导决策、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提供有效信息,进而保障产教融合实践活动运行的顺畅性和有效度。产教融合实践活动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等实施主体内外协同联动。学校是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学校建立科学严谨运行高效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完备规范的监控工作制度体系及其常态化运行机制是保障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关键。学校建立数字化、可视化的信息监控平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产教融合实施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控,通过平台监测、督导检查、教学状态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并及时反馈到产教融合实践各环节,不断修正改进,进而形成包含质量监控、信息收集、诊断分析、反馈改进在内的闭环运行机制,为产教融合高质量运行和产教融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据此,主要选取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及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与运行情况,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平台载体和相关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其执行情况等关键要素对产教融合运行过程和运行效度进行质量评价。
(四)结果评价:农村职業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学生、用户的满意度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贡献度和满意度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产教融合质量的根本标尺。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取决于其职能的发挥。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职能和使命不尽相同,服务的领域、主攻的方向以及贡献的维度必然有所区别。就农村职业教育的贡献度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应在乡村人才培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乡村治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高贡献度。据此,主要选取学校涉农专业设置数、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农业科技服务、涉农专利申报与授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指标评价农村职业教育的贡献度。就学生和用户(行业企业及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而言,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主要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校风学风、基础设施、实习实训、学习生活环境等内容的质量判断;用户对学校的满意度主要通过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所展现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办学声誉等来体现。据此,主要通过开展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及选取毕业率、职业资格证书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毕业生升迁率等指标对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和综合评价。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等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适应农村职业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的规律,在质量观和评价观的更新、多元评价主体的确定、质量评价标准的制订、诊断纠偏机制的构建等各方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新时代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相促进的“五位一体”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参 考 文 献
[1][4][7]周志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58-64.
[2]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07-117.
[3]教育部.2016-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1)[2020-05-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5/t20200521_457227.html.
[5]恽鹏伟.公共产品视角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及挖掘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23-25.
[6]冯虹,张莹.增值评价: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教育评价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6(9):29-31.
[8]夏文斌.一流与特色之辩证[J].中国高等教育,2017(6):46-48.
[9]张淑梅,刘珍.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