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视域下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自我调整对策

2020-01-07 00:52温惠敏
科技资讯 2020年33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

摘  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是量化研究,不同地区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但量化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研究结果可重复性较低,只针对数据也很难真实地了解教师实际环境,那么很难提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策略。该文尝试从已有的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做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来补充数据背后真实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以教师在实际教育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来探讨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途径。所给对策均从教师本人出发,让教师掌握主动权。

关键词:效能感  自我调整  人际关系  工作价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1(c)-0207-04

The Causes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and Self-Adjust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Theory

WEN Huimi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61000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are at a high risk of job burnout. Most of the studies on teacher job burnout are quantitative studies,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s, but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re basically similar.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eacher job burnout,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actual environment by dat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data analysis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eacher job burnou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combined with to supplement the real reasons behind the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alleviate the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teacher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that teachers encounter in the actu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counter measures are given from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so that teachers have the initiative.

Key Words: Sense of efficacy; Self-adjust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value of work

1  先行理论

1.1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时期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中国人力资源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个行业中,“教育、培训机构”的倦怠程度比为43.98%,仅次于占52%的“政府、公共事业”和占44.9%的“通信、电信业”排第三位,属于高压职业[2]。据Maslach(1981)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它具体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和低個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3]。王芳、许燕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与数据收集,建构出了一个更符合我国教师情况的职业倦怠模型,该模型将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划分为 4个维度:一是教师情绪上的疲惫感;二是教师人际上的疏离感;三是教师工作上的无意义感;四是教师在知识上的耗尽感[4]。

1.2 动机理论

动机主要是指个体出于自身的需求、目标而产生的动力,是一种自觉意识。动机理论是心理学的一大流派,对于教育行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动机的理论目前尚未统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不断出现,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诱因论、认知致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及自我调节论[5]。虽然目前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概念。但是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无疑是动机研究中的主要对象[6]。教师动机理论是动机理论研究的领域之一,主要研究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该理论主要的流派包括:以瑞安(Ryan)和德西(Deci)等人为代表的以人本主义为价值指导的自我决定理论;以艾略特(Elliot)等为代表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教师动机的研究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参加教育工作的内在动机[7]。查阅文献发现,许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动机理论的某些观点来探讨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文章会具体涉及到这些理论。该文旨在调节教师的动机来引导教师调整工作状态,以此来预防或扭转教师职业倦怠。

2  问题呈现及相应策略

前期学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如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对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进行有效评估,需要加强研究和挖掘[8]。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策略,希望能促进该文的实践意义。

2.1 后进生学业对教师的困扰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了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对自身能否胜任任务的一种主观判断。解决后进生的学业成绩问题是教师工作开展中的关键任务,直接关系到教师效能感。在王仕龙的研究中发现,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与其个体因素密切相关,个人效能感越高,则其职业倦怠感越低[9]。孟勇的研究发现,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两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越容易在工作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而远离情感枯竭与去个性化等职业倦怠的症状[10]。然而,后进生学业成绩提升并不容易,需要调整心态从长远的角度观察后进生。

2.1.1 积极反馈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讨论积极反馈的重要性,而对于教师获得积极反馈的重要性讨论很少。然而,教师获得积极反馈对于动机的强化同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更多地跟学生正面表达自己的反馈需求,在积极沟通的情况下,教师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相互反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学相长。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还没掌握的知识,也应该多看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搭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效能感。

2.1.2 降低期待

大多数教育者的惯性思维会倾向于提高对学生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文提到,后进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并且时常会发生反复。教育者对待学生应抱有积极期待促使学生有正面反馈,但不应着急短时间内学生会有较大的变化。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水平应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11]。应国家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当下学校引进了许多年轻教师,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是在学校读书多年、刚刚毕业或毕业不久、没有太多的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经过系统的训练,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类教师的学习力容易与所带的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巨大反差,且由于经验不足引起的对自己学生的学情把握不足,不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容易对学生产生与实际不符的期待。这种不合理的期待会诱发教师失望的情绪,影响到教师的效能感,打击教师积极性。那么,学会适当降低期待,给学生合理的目标非常重要。这时教师应该学会参考教学经验比较久的教师所定的目标,学会适当调整目标、降低期待,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1.3 正确的内外因分析

归因理论认为,把失败归因到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会降低效能感[12]。在教育工作中,责任心强的教师倾向于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归因于自己。若学生学业进步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效能感,但毕竟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为数不多。教师要学会正确的内外因分析,理智分析学生学业成绩较弱的原因,明确自身可负责的范围,对于不能依靠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事情要量力而行。

此外,教师还应该多渠道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所从教阶段的学情,可以通过自学、教学实践、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的借鉴及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努力达成教育合力。

2.2 教师对工作价值的疑问——动机与价值观

2.2.1 教师工作的外在价值

教师工作上的无意义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维度。通常,工作的外在价值强调教师对教育工作是否有认同感,而多数教师对于工作认同感在于学生的学习对将来是否有用。教育工作的外在价值认同感需要在教育工作者長时间的积累中逐步获得,而目前社会仍然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影响着教师的理念。目前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丰富了起来,教师对于教育的“功利性”价值产生了疑问。并且,社会对学校存在的必要性有新一轮的思考,形成了一定范围的思潮。教师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力不从心,产生了职业倦怠。要想教师真正地对教育价值有认同感,除了相关部门的努力,教师需要思考两个问题: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本学科的价值是什么?教师需要从根本上理解学科价值,在实践中理解课程编排的深意,推进新一轮新课改工作。这对教师接下来的工作定位也有深刻的影响。

2.2.2 教师工作的自我价值

卡顿文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13]。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提升教师效能感的重要环节。除了上述提及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方法以外,要产生工作的自我价值,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对自我工作的定位非常重要。

工作定位即教师个人对自己岗位的理解,它直接反映工作价值。教师能否通过自身对工作定位来确定工作范围,将直接决定教师对工作的自我价值认同感。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不一,国家赋予的教师职能的定位是宏观的,教师进一步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定位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复杂环境来进一步做出理性的判断。而影响教师工作定位有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赋予教师的职权和教师个人对教育的理解等复杂因素。一个恰当的教师工作定位的前提应遵循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在地的教学资源做一定的调整。

教师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有利于教师在可视化的角度精确地界定工作目标、内化动机,有效地化解迷茫带来的焦虑,在清晰合理的定位中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能力。

除此以外,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各方面得到积极的发展,就是他们取得职业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途径[14]。

2.3 交往动机与人际关系处理

教师人际上的疏离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求,在交往中寻求爱与归属。在李敏的研究中发现,人际支持是教师工作投入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主动寻求人际支持对教师的积极情绪有明显的正向作用[15]。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接触的人大多数是学生、家长、同事,生活圈子里比较狭窄。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社会约定俗成地给予了教师较多的行为约束。出于职业习惯,教师较难融入校外的人际圈子。在现有的人际圈子里比较狭窄而又与校外的圈子格格不入的情况下,难免会让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加剧教师的去人性化。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这样能促进教师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

2.3.1 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基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有时难免会滋生矛盾。双方不良的沟通方式,容易促使教师滋生负面情绪,加剧情感枯竭,长此以往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家长沟通目的主要是希望得到教师给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以便家长在家中配合教师教育,二则希望教师能在校帮助学生,三则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教师应该对家长心理有一定的了解,疏导家长焦虑的心态,同时在关键点给予家长明确实用的方法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多积累一些实用的家庭教育技巧,特别是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掌握了常见的家庭问题处理方法能在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后有的放矢地向家长提出引导学生的方法,不仅能给予学生关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家长,形成家校合力。此外,教师也需要注重力所能及,明确自己的职责,非自己可为的事情则不能强求,做好长期教育的准备。

2.3.2 与学生的沟通

改革开放至今,环境剧烈变化,学生的生长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稍有不慎,教师就很难跟上学生的思维了。当今时代已进入了“后育化”时代,教师难免产生落差情绪、失去掌控感、产生焦虑情绪。平日教师需要多关注社会动向,不要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很容易遭遇到时代的淘汰。只有深入地了解在学生群中的“流行文化”,从表面的文化符号中挖掘其流行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掌握主动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尊重与爱的需求。无论在哪个年代,学生都期待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其实,老师也同样需要得到学生的支持与肯定。教师的“一言堂”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教育思潮已经来临,权威型教师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教师管理并不矛盾,教师应明确清晰相关法律法规,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身的教育权,按规章制度办事,由学生承担自身的责任。如此,在沟通的过程中责任分明。

2.3.3 与同事之间的沟通

朴莲姬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中发现,个人与同事的适配度对工作倦怠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与同事的关系若处理不好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加剧教师的去人性化。从事教师行业,教师之间的工作是多方位交叉的。特别是班主任与任科老师在工作上需要长期配合,所以不用心经营同事之间的关系则很难推进工作。

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也大范围地讨论了竞争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在已有的教师与同事的关系研究中,如何形成良性竞争的讨论较多。除了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外,教师也要学会平衡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必要的竞争中,教师需要摆正位置,公平竞争,多角度思辨竞争结果,合理争取自身权益。在需要权衡到多方利益的事情上,最好能统一讨论、集中意见、统一思想,如此在后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教师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运动、拓展兴趣爱好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长期的任务需要长期解决,过高的心理期待使得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学生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不仅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五育并举道路任重道远,教师也要保重自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参考文献

[1] TJ.KALLIATH,MP.O'DRISCOLL,D. F.GILLE- SPIE,et al.A Test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in Three Samples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J].Work & Stress,2000,14(1):35-50.

[2] 崔婷.青島市公务员职业压力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 Maslach C,JacksonSE,LeiterM P,eta1.Maslach burnoutinventory[M].PaloAlto,CA:ConsultingPsy· chologistsPress,1986:192.

[4]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5] 刘娟娟.动机理论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68-70.

[6] 于雪雯.国内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动机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5(19):179-180.

[7] 王多利,张士辉.教师动机理论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甘肃教育,2018(22):82-83.

[8] 都奇志,蔡晓丹,杨惠,等.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与趋势[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8):45-50.

[9] 王仕龙.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个人教学效能感、心理资本的关系[J].教育观察,2016(8):32-33,35.

[10] 孟勇.中学教师应对方式、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738-740.

[1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0-410.

[12] 尧莉萍,李春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53-58.

[13] 李敏.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温惠敏(1994,8—),女,汉族,广东清远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
情商与销售业绩关系的探讨
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解读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