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相关称谓考述

2020-01-07 08:58吕慧媛龚丽娜
华夏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嬴政天子秦王

□吕慧媛 龚丽娜

本文以《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为基础,辅以《全唐诗》《全宋词》等,对秦始皇相关历史称谓进行梳理,探讨这些相关称谓的起源、流传与相互关系。在此发表浅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秦始皇自我称谓

秦始皇作为古代第一个把帝王的称谓提高到重要地位的帝王,无论是出于象征还是实用意义考虑,自称都需要与他称加以区分。据文献记载可见秦始皇自称有以下四种:

1.寡人。从《左传》《战国策》中的记载来看,在身份高贵的某王或著名谋士面前,先秦时期君主在自称时都使用“寡人”,秦始皇亦同。《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吾。相当于常见的自称词“余”“予”“我”等,因其被广大民众所使用,所以仅在少数非正式场合中被秦始皇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又“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3.朕。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无论尊卑贵贱皆可以自称“朕”,直到秦始皇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以后,“朕”才在整个封建时代为皇帝所专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集解》引蔡邕曰:“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

4.“真人”。秦始皇晚年致力于求仙长生,受到卢生等人蛊惑从而改称“真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直至秦二世时复改为“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元年:“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皇帝复自称朕。”

从以上秦始皇自称可见,除“真人”外皆是承袭前代而来,仅是稍有损益——对“朕”的用法做了特殊规定,但其开创了皇帝“自称谓”多样化的先河,自此之后帝王的自称谓愈加复杂、讲究。

二、文献中表述、指代称谓

除了秦始皇自称谓外,文献中还有大量直接表述、间接指代始皇的相关称谓,按其关系可分为四类:一是秦始皇本名衍生相关称谓,二是帝号(始皇)衍生相关称谓,三是沿袭旧有相关称谓,四是间接指代称谓。

(一)本名衍生相关称谓

秦始皇嬴政,又名赵政(正)。《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集解》徐广曰:“一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索隐》:“《系本》作政,又生于赵,故曰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正义》:“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旦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可见秦始皇之名就有嬴政、赵政、赵正三种,有时也简称为“政”。《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嬴政在十三岁时“即位为王”,此后有“秦王政”之名。《史记·秦本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史记·燕召公世家》:“九年,秦王政初即位。十年,赵使廉颇将攻繁阳,拔之。”或者是简称“秦政”。《文心雕龙·颂赞》:“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有述容。”一些简牍材料也将“即位为王”以后的秦始皇称为“秦王赵正”。《赵正书》:“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或者直接简称“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论衡·书虚》明言:“夫秦王者,秦始皇帝也。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始皇,始皇杀轲,明矣。”但该称谓可指秦惠文王以后历代“僭越称王”的秦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即指秦昭襄王嬴稷,所以需要研判文献所载内容而不能一概而论。

(二)帝号(始皇)衍生相关称谓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号“皇帝”,且“除谥法”自称“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由此衍生出大量相关称谓。其中“皇帝”是秦代的正式称谓,今《史记》中收录秦始皇时期的诏书皆用“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刻石有:“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又:“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又:“其东观曰: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后世全称为“秦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又《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个简称。一是“秦始皇”,《史记》有《秦始皇本纪》。二是“秦皇帝”,《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三是“始皇帝”,《史记·秦本纪》:“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该称谓有时又简称为“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称其为“先帝”,当属首创。《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后代沿袭使用。到汉代有时又将“秦始皇帝”简称 “秦皇”。《淮南子·人间训》:“秦皇挟图录,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此后常常将“秦皇汉武”合称。《抱朴子内篇·论仙》:“凡世人所以不信仙之可学,不许命之可延者,正以秦皇汉武求之不获,以少君栾太为之无验故也。”后代将其应用于诗歌之中以便于押韵,李白《古风》(其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为了押韵,唐宋也将“秦皇”转为“秦帝”。梅尧臣《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秦始皇驰道》:“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修。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

(三)沿袭旧有相关称谓

文献记叙秦始皇相关事迹、记载当世人物对话时也常见沿袭、使用旧有称谓的现象,有以下五种:

1.“大王”。《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又:“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汉时期谋士也常称自己侍奉的君主为“大王”。《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又:“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其中刘邦、项羽皆被尊称为“大王”。

2.“天子”。《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解释:“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称谓起源甚早,但还未成为正统的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多用“大王”,秦并天下后嬴政开始使用天子。《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

3.“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卢生说始皇曰……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又:“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4.“君”,即“君主”之意。贾谊《过秦论》:“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

5.“人主”《史记·秦始皇本纪》:“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作为与神、仙人相对应的词汇。

(四)间接指代称谓

“祖龙”。“祖”即开始、第一之意,“龙”即君主的象征。《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后世沿袭使用,在诗歌中也常用“祖龙”指代秦始皇。唐代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秦始皇相关称谓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秦始皇自我称谓:有寡人、吾、朕、真人四种;二是文献中表述、指代称谓,有本名衍生相关称谓嬴政、赵政、赵正、政、秦政、秦王赵正、秦王;有帝号(始皇)衍生相关称谓皇帝、始皇帝、秦始皇帝、秦皇帝、始皇、先帝、秦皇、秦帝;有沿袭旧有相关称谓大王、天子、上、君、人主;有间接指代称谓“祖龙”,共计二十五个。这些称谓充盈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宗法、重人伦的道德纲常。

猜你喜欢
嬴政天子秦王
英文提要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昙花一现的秦朝
天子当屏而立
图穷匕见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无字碑随想
向嬴政索田宅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