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0-01-07 21:20:37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院校高职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电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19年国务院宣布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来源也越来越广泛。高职院校的扩招造成生源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之职业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通识素质教育,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更加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成为深化“学生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

探究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深化高等教育德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对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养成教育是深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极大。大力开展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目前而言,随着高职扩招,学生来源渠道多样化,造成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在校的高职学生中多是“95后”和“00后”,他们大多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缺乏辨别能力、抗压能力较低。与此同时,受到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西方国家以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文化渗透,加上互联网信息获取便利,使得原本就缺乏辨识力的大学生群体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国外的月亮一定圆”的错误认知,进而在其价值观的形成和走向上发生了偏差和偏离,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入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住主动权,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导向,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必须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塑和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需在长期坚持中养成,所以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切实担当起责任,宽严相济,长时间不间断地将养成教育工作扎实做到实处,落实到位,进而深化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养成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特别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因其特殊的培养模式,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强而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相对不高的现状,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也是高职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向深处进行,中国目前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以“95后”和“00后”为主,这些学生大多个人主义强烈,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受到部分同学的青睐,缺乏诚信意识,毕业生违约情况严重,助学贷款未按时归还情况也在扩大等等。单就品德素质而言,现阶段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亟待解决。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加需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更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养成教育是传承传统礼仪的重要载体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伴随着经济密切交流,西方国家也以不同的手段进行文化渗入,日本、韩国等国通过各种手段妄图把我国传统文化占为己有,或者不断蚕食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古代中国被称为“万国之邦”“礼仪之邦”,因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得体的礼仪受万国崇拜。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以德为先”,古圣先贤更注重“修身”,注意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大家孔子,就将养成教育的理念灌输在其教书育人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是以道德仁义为核心的德育思想所建立的教育体系,他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中国早期养成教育的开端。

“凡人之性成于习”,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必须要靠好的习惯长期积累而成。“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坚持的行为准则,因此养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习惯。所以,养成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传承传统文明礼仪,进而将传统文明发扬光大。

二、当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养成教育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尚不明确。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仅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较为缺乏德育和美育等通识教育课程。针对高职教育的目标设置,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也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性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忽视了大学生群体必要的德育、美育、思想教育等课程的平衡发展,从而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缺失,继而影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工作的进行,使其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二)养成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持久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专业性人才为主,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主要承担者多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部分人文选修课程教师,这些教师虽然都承担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其专业知识水平、自身认知水平和事务性工作繁多限制,造成养成教育工作忽冷忽热,忽快忽慢,有时积极有时冷淡,难以长期坚持,效果不明显。

就目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而言,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大而化之,追求“博”,而不追求“精”。例如,学校的音乐课程,往往只在于教授学生歌唱技能等,并不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引导。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习惯的“自我养成”的目标,但绝不是说在此过程推卸教育者的责任。

(三)养成教育脱离实际,未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正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一方面转型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另一方面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配套体系建设进程较慢,造成一些不良思想涌入,拜金主义、弄虚作假等思想严重,使得学校养成教育成果大打折扣。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多会进入企业,在一线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发展问题也显得愈发重要。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是社会上的歧视还存在,加上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社会也不能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二是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未形成有效互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不会主动与父母沟通教育问题;就学校而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三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企业、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等都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场所。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养成教育合力尚未形成,都只是各自为政,效果不明显。

(四)养成教育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明显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不能实现精准的养成教育方案,这是现实存在的客观原因且短期内无法解决,但最急切的问题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以专业型技能人才为主,相较养成教育而言,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养成教育的内容关注点大多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习惯,这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为明确,而对于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养成教育,高职院校则显得关注力度不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教育教学中引申含义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者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既要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因素。

三、实施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思政引领作用,转变教育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高技能人才,肩负着带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制造业强国的伟大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俗话说:“思想先行”,思想决定行动。在转变教育观念中,高职院校务必要做到正确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确定养成教育目标强化思想引领,做好学生思政工作,使学生正确领悟到养成教育的利好。目前阶段,高职院校并未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重大意义。“德建名立,行端表正。”学生成才固然重要,但德行的培养必不可少,新时代社会更渴求“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必须贯彻以“德”育为先、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帮助他们成才成人。

(二)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文素养更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决心、信心与行动。”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是今天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和立足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必须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实践为条件和落脚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全国各类学校也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相继开设传统文化的鉴赏课程、通识课程等,力求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淀。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值得传承和发扬。高职院校教育者应当利用良好的契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灌输功能,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养成教育由被动转换成主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养成教育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统筹结合,在教书过程中更加注重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人的工作需要几代人甚至于几十代人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一是要重视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工作,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在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广大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言传身教,以身垂范,从自身做起,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细微习惯感染学生,才能使养成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内心。

(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培养良好习惯

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养成教育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必须要全身心的参与全过程。一是要做到切实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意识上、情感上接受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当成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大事,认真对待,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二是要积极践行养成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养成教育是要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上的重视必须落实到实践上,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在养成教育中加强行为训练,并将这一成果凝练和升华,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养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施“学生思政”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台阶的有力措施,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思想为导向,在思想上重视养成教育,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陶冶学生良好品行。通过全体教师总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理念和精髓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每一处,最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而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院校高职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6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8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6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40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