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丽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中学 福建晋江 362200)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不断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教师教通过文学素材的阅读和研究,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部门积极提倡的培养目标。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提出: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回归教育常态,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核心素养提出“以人为本”,让青少年受到的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形成具有批判思维的判断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表达和阐述,通过学习的过程和感情、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品格和能力。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接收能力和思考模式,判断事件、人物的态度的总体表现。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按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展开教学,课堂形式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阅读材料,可以丰富历史课堂内容,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响应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学校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助于课程的开展。本文中的文史融合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文学内容运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结合史实表现出来,将历史事件立体化,以文史融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表达能力[1]。文史融合中的教学材料包括了诗歌、散文、历史小说、历史剧、词曲、传奇等。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文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历史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历史学习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历史,养成辩证的历史思维习惯。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内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再现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回到历史的汪洋大海中。
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是指对历史知识和事件的感知能力的建立。学生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基本认知,对长期的历史学习就非常困难,无法深入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运用文史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历史背景。例如,在介绍盛唐时期时,教师可以引用杜甫名诗《忆昔》的内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2]诗中生动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们在脑海中想象出长安街头的盛况。教师通过诗句的引用阅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感知,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知历史过程,而且要训练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对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材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教师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形态,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湖心亭看雪》,引出作者使用“崇祯五年十二月”动荡时期来对前朝的怀念,让学生对朝代变迁对世人的影响等进行深度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是历史教师重点引导的方向。教师通过介绍京杭大运河,引出隋炀帝虽昏庸无度,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影响至今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文史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隋炀帝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史材料,增强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由此提高教学效率。文史融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历史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