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航 严 波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 重庆 400016)
“十三五”以来,我国对医药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同时着力推动医药产业结构升级。2016年,重庆市通过《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庆工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1]。涪陵区是重庆市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全市医药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的主战场。《涪陵区建设重庆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2]。
涪陵地区主要有太极集团、华兰生物、葵花药业等共八家生物医药企业。本研究通过针对这八家企业的深度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相结合,系统分析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快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以及发展路径。
“十三五”以来,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效益逐年提高,已经成为涪陵区重要支柱产业和重庆市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18年,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120.94亿,占涪陵区工业总产值8%,为涪陵区支柱产业之一;占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16%,总量居全市第一。
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位于李渡和龙桥两个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太极集团、葵花药业为代表的中成药,以华兰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以三海兰陵为代表的医药包装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中药产业优势突出。太极集团是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之一。涪陵区另有太极集团的中药饮片厂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从中药材、中药饮片到中成药的完整的中药产业链。葵花药业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儿童制药厂,在儿童制药领域优势突出,“小葵花”品牌驰名全国。
位于李渡工业园区的太极医药城A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栋制药车间,定位为智能化药品生产,已经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口服液智能化生产基地。葵花药业已经实现智能化包装,智能化仓库即将完工。2018年,太极桐君阁口服液制剂数字化车间、华兰生物重庆公司血浆检验仓储数字化车间、首键医药药用瓶盖数字化生产车间获市级数字化车间认定。
涪陵区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太极集团是以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炮制以及中药材种植为主体的企业,2018年年产值占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60.5%。区域内另一家骨干企业葵花药业是一家在重庆地区以生产儿童药物为特色的中药企业,2018年年产值占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13.8%。两家中药为主的企业的体量就占了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的74.3%。
剩余六家投产企业里,主营业务是生物制品的华兰生物是区域内规模第二大企业,2018年产值占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21.4%。生物医药产业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化学制药以及医疗器械领域,涪陵区都缺乏代表性企业。
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投产的企业总共仅有八家,年产值在10亿以上企业的仅有3家,即太极集团、华兰生物和葵花药业。三家企业的体量占涪陵区2018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95.7%。剩余五家企业中,虽然部分企业在各自细分行业有一定地位,比如三海兰陵,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到了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但是总体来看,涪陵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太少、规模有限,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聚集效应。
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以生产为主,研发能力较弱,2018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为2.7%,远远低于国内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的10%的平均水平。另据八家投产企业数据汇总显示,2015年以来,区域内无新获批的新药证书,无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也无新的医疗器械产品或者其他创新医药产品获批,显示区域内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后继增长乏力。
涪陵区现有八家投产医药企业多为存量企业,除了太极集团为涪陵区本土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在“十三五”以前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涪陵的。“十三五”以来,尚无新引进企业投产。
涪陵区离重庆主城区有一定地理距离,另外在自身的医药产业聚集度以及和主城区的融合度上也不够,因此在人才引进上比较困难,各级各类人才都比较缺乏,包括研发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等等。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从调研中了解到,所有八家企业都反映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非常突出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环节的技术支撑平台分工合作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事务服务。涪陵新区现拥有高校2所,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2个,具备了一定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但是就整个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言,目前在专业技术服务、公共事务服务以及政府行政服务等方面,都比较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和配套服务措施。
围绕重庆市对医药产业的整体布局,促进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从生产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成以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为新增长点的配套体系完整、规模效应突出的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群。
1.以中药产业为中心,积极实施三大战略
(1)推进中药现代化
以太极集团、葵花药业等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中药企业加强新药开发和研究,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创新驱动的方式推动产品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家组织的标准汤剂的研究、经典名方的开发、配方颗粒的发展等创新性研究。推进中药产业创新与现代化。
充分利用涪陵中药产业集群优势,改革传统中药材种植生产模式,推动涪陵中药材基地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鼓励外地和本地药企根据原料需求在涪陵独建或共建高标准优质药材种植基地。培育扶持地方种植大户,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地调整传统药材种植品种结构,推广紫菀、前胡、金荞麦等地方药材种植,将涪陵打造成全国中药材种植之乡,引领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实现全区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
(2)实施三大战略
以涪陵大健康产业园为平台,实施“大健康”战略,充分利用中药的天然产物属性和部分中药食药两用的特点,结合中药传统文化和民众基础,发展功能确切、市场潜力大的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血压、血脂,抗氧化等功效的保健食品和饮品。整合涪陵现有中医药资源,拓展在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养生休闲等领域的大健康项目,与武陵山旅游相结合打造中医药文化之旅、中医药康养之旅、中医药体验之旅。
因应专利药专利悬崖和生物制药崛起的世界医药产业新变革,利用已有研发基础以及强大的整体实力,通过自主研发与海内外项目引进相结合,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向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进军。重点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加强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积极推进创新药物的产业化。
因应“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药国际化战略等,选择优秀非处方药品种比如藿香正气液、急支糖浆等,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起注册上市,让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另外,选择疗效和安全性良好,质量可控的中药类处方药,到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起国际注册,一方面倒逼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推进中药现代化战略;另一方面提高产品品牌,打入海外市场,实现中药国际化目标。
2.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圈
(1)推进生物制药产业高新化与规模化
以华兰生物等企业为重点,加快血液制品注册申报,发展人凝血因子VIII、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激素、疫苗、基因综合项目,重点引进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等项目。
也要积极引进新的生物制药产业,早日形成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生物制药子集群。特别是要争取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大力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支持企业围绕最新治疗靶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搭建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新型抗体技术平台。
(2)引进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等新产业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与制药产业相比,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注册相对快捷,临床开发的程序相对简单,受关联产业链影响较小,投产比较快,污染小,能够较快的实现产业化。应加快积极引进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及医用耗材产业,重点支持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人工智能发展,在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培育建设医疗器械子产业集群,优化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壮大整体实力。
(3)引进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等化学制药上游产业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以及“4+7”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原料药的供应成为企业的瓶颈,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原料药工业在未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涪陵地区仅有一家常捷医药做化学制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企业,数量太少,规模较小,可以考虑在保证环保的前提下,引进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工业的企业,完善区域内产业链。
(4)发展医药研发与生产外包服务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需要大量专注整个产业链中某一个环节专业技术服务的企业,如:合同研发组织(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生产组织(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等。而截至本次调研为止,涪陵区没有一个独立的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类企业。通过引入外包服务产业,一方面可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另一方面,其本身作为一类医药工业细分产业,可以补充完善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为了实现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推动从生产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涪陵区政府需要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立足职能,在做规划、建平台、招人才、引项目、强服务方面有所作为,齐心协力打造壮大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升级产业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近年来,国家及重庆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呈现出新的情况。在这样的的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国家、重庆市以及涪陵区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在整体规划的架构下,建议针对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各细分领域如中医药、大健康、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研发生产外包产业等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规划以及发展路线图,真正起到因地制宜,指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优秀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涪陵,推动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建议结合最新的重庆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意见与若干政策,参考国内其他区域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政策,制定明确可量化而有竞争力的促进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向国内外广泛发布。
2.强化平台建设,赋能源头创新
一方面,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要从生产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化,需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源头创新。涪陵区生物医药企业应加强与市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打造有实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技术来源,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等多种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对重大瓶颈制约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另一方面,要将区域外研发和技术平台资源引进来,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支撑体系,特别是鼓励重庆市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到涪陵区建立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如天然药物筛选、成药性评价、临床前研究、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分析、动物实验中心、生物药中试放大、诊断试剂加速生产、中药材及杂质等第三方检测、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共信息服务等。
3.加大激励政策,实施品牌战略
中医药产业是涪陵区生物医药的主导产业。加强中医药发展扶持力度,加大药材种植加工和大健康产品的支持力度,集中有限科研经费重点扶持大品种研发,尽早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医药产业民营资本进入园区,形成聚集效应,将涪陵区建成重庆中医药产业聚集中心,成为渝东南中药产业的重要加工基地。
另外,通过政策聚焦,加快孵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医药企业。对于创新药物研发项目,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者;对于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者,以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获批上市者,应结合重庆市的奖励政策,给予配套重奖。
在促进创新的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培育创建工作,创建涪陵区特色品牌,培育和发展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提高涪陵区医药产业优势产品的竞争力。可以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每年定期举办涪陵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论坛,宣传涪陵企业,发出涪陵声音。
4.引进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提升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
涪陵区生物医药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结合重庆市最新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3],制定涪陵区的配套政策,力争吸引一批技术领先、资金充足、产品特色明显,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尤其是加快引进一批携新药证书或新医疗器械证书能尽快产业化的项目。另一方面要从全产业链发展角度,在企业入驻园区、税收、创新体系、产品定价、招标采购、医疗机构使用本区产品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入驻企业和引进项目的发展排忧解难,扫清障碍。
5.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扶持体系
涪陵区应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把人才作为集群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人才重点扶持。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如个人所得税减免、分红奖励、股票期权等制度,使科技人才能够获得创业及发展的红利。鼓励用人单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为人才的引进及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及产业化基地,以产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在创新网络内的交流。
涪陵区由于环境和交通的问题,留住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通过建设条件优越的公共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可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直接入住开展研发,减少投入成本;二是通过与涪陵卫校、重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对口的适应智能化制造需要的一线生产技术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三是要充分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在园区规划时要考虑人才生活工作、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6.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为克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多元化融资体系。在产品研发阶段,要加大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甚至引入风投、担保等金融手段降低研发投入的风险,提高涪陵区企业和人才团队开展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在产业化阶段,要引入社会投资,为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在大健康领域,更要引入社会资本创办高端医疗中心、康复服务中心、养生养老中心,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旅游、养生、养老、运动、休闲等产业的融合,促进涪陵区大健康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应该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改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切实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对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中的各类审批事项进行充分梳理和清理,对国土、工商、环保、税务等部门的服务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对于土地、工商、税务、银行等日常服务早日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负责管理药品科技研发、临床研究、生产批件、医疗器械、流通监管等职能部门也要在园区内设立直通车服务窗口,开展公益服务,减少企业管理成本,缩短审批备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