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梦洋
(哈尔滨轻工业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从宏观而言,创新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微观而言,创新是个人能力与潜力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人发展与成长的关键素质。对于中职美术教育而言,其具备自由开放且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确保改革的目的达成。在美术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剖析自我,去除传统教育的错误观念与方法,树立师生平等的新型教育观,让学生拥有表现自我个性的开放空间。因此,教师要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愉快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动进行思考,才能让学生在无意或有意中闪现出创作的灵感。
课堂氛围的营造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基准,进而设置具有层次的、阶梯性练习。这样才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国画时,学生刚刚接触毛笔绘画,其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笔者就建议学生采用身边的道具来绘画。顿时,学生脑洞大开。棉签、手指、湿纸巾甚至是树枝,都成为了他们手中的绘画工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情绪十分高涨,思维也活跃起来。[1]
能够在两点之间构建出不同的、多样性的图形,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在常规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一方面,难以展现时代特征;另一方面,难以迎合学生的口味。这就导致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望难以得到激发,使他们陷入思维僵化、思路单一、缺乏创意的死胡同。因此,教师必须要让教学内容进一步开放,采取开放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开阔的思维,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静态画时,笔者就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课题,先将一盆仙人掌作为绘画对象,然后将这个盆栽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由此让学生展开半开放式创作。学生们的创意也十分丰富:喜欢服装设计的学生将盆栽作为服饰图案,既设计了一套服装,又将盆栽合理地运用其中;喜欢书法的学生,则将盆栽整体形象边缘化,将其设计成为一个古篆字,既彰显了文化色彩,又符合主题,达到了创新的效果。[2]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他们自己在学习、探究中手脑联动,在手脑联动的过程中,将经验、知识、技巧进行内化,生成为个人的能力。在传统美术课程中,教师的指令性行为太集中,灌输的内容多,引导的思路少。这就导致学生总是在跟随老师的思维学习,而不是在独立思考。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建构主义理念,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将指令改为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逐步建构自己的思维系统,达到独立思考而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三条途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一是在课堂活动中,笔者使用讨论式与启发式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争辩,以此达到思维激活的目的。二是在教学内容中,笔者深入了解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进行结合,以此激发学生探索和了解的兴趣。三是在教学形式上,笔者不仅在课上激发学生探索,在课下还会利用微课、微信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搭建讨论组、兴趣组,让学生在课下也有机会共同学习和发展。
对于美术教学而言,展示与评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教学意义。展示是将学生闪光点进一步放大,对于激励学生进步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学生培养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建立自信、发现乐趣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笔者专门建立了新媒体展示平台与线下展览活动,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多赞扬。
评价则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关键路径。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成绩是单一的评价内容。这就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笔者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了新式评价体系:一方面,将评价主体扩展到学生与家长;另一方面,将评价参考进行深化,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能力、沟通意识、专业技巧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比重,以此激励学生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内容。在中职美术课堂中,教师必须要改变观念、立足根本,在课堂氛围、教学设计、引导探究以及展示评价等方面进行改进,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和讨论、自主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