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林美萍
(1.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厦门 361100;2.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6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也是我国截至目前最为重要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之一。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可以发现该倡议是加强各领域国际合作关系的关键所在。鉴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完善发展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一带一路”更是提供了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提出的背景
从国际层面进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源于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的状态,国际经济正处于重新分化的趋势当中。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中国通过改变世界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李茜认为,丝绸之路曾推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国构建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国应抓住机遇与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李盛兵认为,它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中国的资本、企业、产品、人员、科技、文化和教育将协同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形成跨越欧亚的区域融合体[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中,国别层次的合作是主体[3]。从国内层面进行分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总量逐年快速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中国还是资源大国,资源开发、利用、创新也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扬长避短地实现“共赢”,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应运而生。
2.发展的状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源于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是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深入融合的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中国和世界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近期,据商务部消息,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对东盟国家投资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领域,在全面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依然需要加大中国与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力度,加强各国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努力实现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将中华文化通过高等教育传递出去,将中国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育内容引向国际,形成中西方教育认证。同时把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技术、教育科技创新成果引入中国,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伟大目标,这样才能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1.有利于教育理念的传递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理念十大教育理念,正是贯彻并执行这十大教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在争创世界“双一流”大学的道路中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带一路”建设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表达,是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重大决策[4]。远观中亚和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中亚各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强,受到欧洲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中亚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欧洲各国的主要教育理念只有一个,就是“科学活动中心”,强调科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下,中国与中亚、欧洲各国之间的合作往来日益频繁,合作项目中不乏教育产业的拓展项目,在这期间中国的教育理念势必会传入沿线各国,而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走入中国,与中国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形成互补,这样就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无国界”传递。
2.有利于沿线各国协同创新
“一带一路”以实现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为中心,与沿线各国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在这一倡议的指引下,沿线各国的协同创新势必会不断增强,这对提升中国在某一领域的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伙伴关系,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大的机遇[5]。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局面的到来,创新已是中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灵魂”所在,因此,“一带一路”必然会为沿线各国高等教育事业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契机,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原因很简单,沿线各国之间高等教育事业能够保持协同创新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合作”,就是要建立多个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这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灵魂”完全适应。因此,“一带一路”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促进沿线各国保持协同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周边与俄罗斯、巴基斯坦、蒙古等八国为邻,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与相邻的八个国家开展了不同的合作项目,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内容等向国外传播,为邻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无数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和邻国培养出大批了解中国国情、掌握国外文化的优秀人才。以新疆大学为例,结合周边邻国高等教育所处阶段开展极具针对性的教育合作,对处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国家,主要采取吸收外来留学生的策略,向留学生传递中国文化和教育理念,为邻国培养了大批合格的管理人才;对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而言,该校则是采取优秀教师和学生互派的方式,将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推广到该国,使促进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人才能够得到大力的培养;对处于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的国家而言(如俄罗斯),该校则积极派遣教师和优秀学生前去深造,力求不断提升该校的教育水平。
另外,新疆大学还致力于与欧洲国家开展紧密协作,共同实现协同创新。因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已经加入到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实现了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学分相互认证。而“一带一路”倡议中明确要与欧洲各国之间加强协同合作,不断探究高等教育新成果,从而推动新疆大学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帮助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建立课程学分、学历证书相互认证体系,最终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相接轨,并且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能够走在国际前列这一目标,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高等教育影响力的同时,也切实服务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3.有助于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
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中国正与沿线各国建立全面的合作机制,其中既涉及到多元化投融资合作机制、多双边共同开发合作基金,也涉及到多边发展银行和主权投资基金部分,这是确保“一带一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一带一路”落实中,高等教育也会受到强烈影响,在高等教育多双边合作项目上,也会建立完整的合作机制,保障自主知识产权不流失的同时,提高各国之间的协同创新积极性,满足沿线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者,在各领域的合作上都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因此,高校必须直面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认清机遇与挑战[6],在多双边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方案的策划上体现出主体性。通过“一带一路”加强高等教育引导资金和信用担保的力度,吸引沿线各国合作资金的投入。以此为前提,建立中国与中亚、欧洲各国高等教育投资合作基金,并建立资金管理机构,保证资金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需要,在提升各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同时展现中国高等教育影响力。
1.抓住机遇,争创国内“双一流”大学
所谓“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也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虽然已经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但是能够在国内享有盛誉、国外知名的高校仍然屈指可数,而高校如何展现出应有的高水准,必须要从争创国内“双一流”大学入手,这是提升高校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重要途径。2015年,中国提出了建设“双一流”大学,这不仅为中国各高校的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立足“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会向其他国家传播,从而为提高其国内与国际的影响力奠定基础。
毋庸置疑,高校争创国内“双一流”大学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从培育省级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开始,逐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科质量和大学整体教育质量。不仅如此,还要转化“等、靠、要”的办学思维,建立起自主开发、积极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思维。要深入落实十大教育理念,根据省级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更高一级的同类学科、院校开展紧密合作,制定出协同创新计划及方案,为争创“双一流”大学搭建平台,培养有潜力的学科方向,分层次、分类别争创一流,通过教育理念来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内与国际影响力。
2.重视高校间的合作并建立教育联盟
中国高等教育提升世界影响力的基础是提升各高校国内影响力,这里指的并不是某一高校,而是整体。众所周知,中国众多知名院校都在争创 “双一流”大学,目的就是达到国内有影响、世界知名,而这些高校并不能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协同创新是灵魂,因此,重视国内各高校间的合作,建立教育联盟是提升高校国内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和法宝。其间,要倡导各高校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上建立协作委员会,通过协作委员会整合同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请进来、走出去”,形成通力合作、大力创新的局面,从而促进各高校专业教学水准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普遍提升各高校的国内影响力,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够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目前,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若干知名高校以外,众多高校在国内的影响力仍然不足。中国当前同属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共有112所,但是普通本科院校总数已经达到了742所,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校总数仅占15%,这也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尚且不足。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各高校应开展通力合作,保证同类专业、同领域的学科教育资源共享并创建教育联盟,不断完善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这是增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根本所在。
3.放眼国际视野,寻求国际间的强强联合
“一带一路”倡议的起点就是要依托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背景,开创出相互包容、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协同创新的盛世局面。“一带一路”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其新的内涵和重要使命[7]。在增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图,广泛开展各高校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在同领域、同类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整合沿线国家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协同创新,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期间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与沿线各国教育机构或行业建立合作关系;第二,建立国际学习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仅要拉动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还要带动沿线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导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机构或行业的合作关系,依托既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合理改善沿线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双边或多边共建高等院校的目的,还能达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通过签订高等教育合作协议,共商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大计,采取双方人员互访与交流的手段,将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牢牢的捆在一起,共同搭建以利益、命运、责任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有利于教育理念的传递,还有利于与沿线各国的协同创新及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为此,中国高校在探究提升高等教育影响力的举措方面,应抓住机遇,争创“双一流”大学;同时,放眼国际视野,重视高校间的合作,科学借鉴各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