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芳燕,王华芬,戴燕红,王 燕,吕斐翠,沈婵娟,郑 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自2019年12月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病变为主的新型传染病患者以来,疫情蔓延迅速,防控形式严峻[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传染性较强,且已证实可经人与人传播[2]。疫情期间外科病房仍然需要常态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尤其进展较快的或已经发生梗阻、出血等并发症的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癌、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特殊情况需安排限期或急诊手术[3];术后患者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极其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医院相关性传播所导致的新冠肺炎概率达41.3%(57/138),其中医护人员感染40例(29.0%),住院患者感染17例(12.3 %),而在这些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有7例(41.2%)来自普通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有31例(77.5 %)来自普通病房[4]。可见在疫情特殊时期,普通外科病房如何安全、科学、有效地开展临床工作值得深思和探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疫情防控省级定点医院,在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2月29日全院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本文总结了肝胆胰外科病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管理经验,供各级医院参考和借鉴。
本栏目主要刊载检验医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各种检验项目的临床诊断意义和应用经验。按不同的论文格式和内容分为论著、实验研究、临床应用、试剂与仪器评价、仪器维护与排障、综述等子栏目。
根据疫情形势规范病区手术患者的收治流程。择期手术患者暂缓收治;限期手术患者,术前先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样主要包括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痰标本检出核酸阳性率最高[5],因此优先采集痰标本,检测阴性后方可收治;急诊手术患者,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评估是否有发热及相关症状,及时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做好术前准备,紧急情况下行肺部CT扫描来排查新冠肺炎。医护联合实施互联网医院网络随访,持续关注未收治入院患者的动态,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时段收治,严格控制病房人流量。
所有入院患者由入院服务中心使用“新冠肺炎高警示患者筛查表”进行首次筛查,包括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职业、工作场所,14 d内是否有高流行区旅行史或居住史,14 d内是否接触过高流行区来的发热或呼吸道症状患者,14 d内是否有接触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测量体温并评估有无咽痛、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胸痛胸闷、气急等呼吸道症状;并在住院证上标注“已初筛”。患者进入病房由责任护士接收住院证,并进行再次对照筛查表逐条核查;提高病房医护人员的敏感性,在日常的诊疗、护理工作中,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发热及相关症状的变化,落实高警示患者的筛查。高警示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毒核酸检测。如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发现,立即上报并启动医院不同等级的应急处置流程。“新冠肺炎高警示”应急处置流程分以下3类:如流行病学史阴性+临床表现2条(发热和/或有相关症状),医护人员妥善防护、全程引导下协助加急查肺部CT,若阳性视同疑似病例启动感染科会诊;如流行病学史阳性+临床表现阴性做好持续监测,包括体温、症状、CT以及病毒核酸检测,给予单间隔离,并落实防护措施,启动感染科会诊;如流行病学史阳性+临床表现/核酸检测阳性,立即启动医院《两院区转运流程》,由专车专人防护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并进行治疗。
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等。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排查病区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近期是否有疫区接触史,如有接触史上报医院保健科,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2周,每天2次自我监测体温并上报,无异常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如无疫区接触史但有发热、咳嗽等,立即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筛查,排除新冠肺炎后再返回岗位。取送标本、运送医疗垃圾、发放餐食等院内工勤人员由物业部门排查,出入病区均采用门禁刷卡。
1.4.2病区工作人员的出入管理
制订并严格执行临时家属探视限制制度[6],病区门口张贴温馨提示,疫情期间谢绝一切探视。建议入院患者填写《特殊时期普通医疗病区病房患者承诺书》[7]。护士长、责任组长严格掌握陪护人员指征,非必要时,无需陪同。术后需要陪护者,陪护人员固定,且人数不超过1名。梳理病区进出通道,根据病区人流量确定开放通道的数量和位置。病区实行单通道出入,同时预留安全通道备用,其他通道采用封条封闭管理。通道入口设立管制点,专人管理,职责到人,管控时间为每日7:30-18:00,其他时间段禁止出入。患者凭腕带进入病区,住院期间不得随意离开病房;陪护人员进入病区时,必须佩戴口罩,并进行出入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进入目的、联系方式、来院的交通工具、是否有疫区接触史、有无发热及相关症状。陪护期间不外出,不更换,确需外出由责任护士做好陪护人员外出登记。每天2次(上午、下午)监测患者、陪护人员的体温,如陪护人员体温≥37.5 ℃、出现咳嗽等症状,由病区指派人员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有疫区接触史者立即隔离并上报医院医务部。
1.4.1患者及陪护的出入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为新冠肺炎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2]。因此在疫情潜伏与发生的高峰时期内病房尽量做到一室一人,避免集中收治。床位安排困难时,合理调配,降低病室收治密度,2人间限收1人,3~4人间限收2人,5~6人间限收3人,7~8人间限收4人,确保患者床间距大于1 m。必要时上报入院服务中心,统筹安排分流收治。固定管床护士,防止“一人有事,全员隔离”。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及手卫生,避免与其他患者及家属近距离接触。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严禁不同病房患者相互串门。病房内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 min,采用紫外线照射或移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1次,每次30~60 min。物体表面及地面使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d;门把手、卫生间等常接触的地方擦拭3次/d。
生:在诗中,“我”独自一人走在雨中,“我”希望遇见一个如同丁香般美丽,亦如同丁香般散发迷人芳香的姑娘。这个姑娘或许如同作者此时的心情,带着淡淡的忧郁与孤单,所以诗人是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这个姑娘身上。
所有医护人员均根据诊疗区域和从事医疗活动评估暴露风险[7],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8]进行适宜的个人职业防护。例如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佩戴手套,防止手被污染;执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及护目镜等防止病毒喷溅到口面部及眼睛。由于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物资使用量极大,因此病区积极配合医院实施防护物资的严格管控,避免出现物资短缺现象。护士长每天登录院内物资平台申领一级防护物资,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外科口罩、乳胶手套、消毒湿巾等,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当天患者数、在岗病区工作人员数。如需使用二级防护物资,包括医用防护口罩(N95)、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护目镜等根据实际需要向院感科申领。由病区护理组长共同管理防护物资,分类放置、使用登记、班班交接,做到零库存管理,便于全院统筹协调,保证科内防护物资的合理规范使用,做到既不暴露也不过度防护。
本次疫情突如其来,涉及地区广、范围大、各种信息混乱,给医护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危机,易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睡眠障碍等负性情绪状态[9],因此疫情期间予加大对临床医护人员心身健康的关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会议、钉钉APP、微信号推送等形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的相关培训,包括个人防护、医院感染防控、密切接触管理等,提高医护人员对疾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联合精神卫生科及保健科开展针对员工的心理危机自我心理调适干预,采用心理科专家自行研究编制的“十要”口诀进行自我调适。一要“静”:席地而坐,静坐冥想,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二要“接纳”:学会感受情绪,接纳恐慌,并与好友表达情绪、相互倾诉,相互支持;三要“睡”: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可服用助眠药物;四要“积极”:通过语言和想象的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如告诉自己“我做了充分准备,我是安全的”;五要“切换”:工作结束后通过听音乐等形式转移注意,不再想与工作有关的事;六要“动”:通过瑜伽、打太极等运动进行情绪调节;七要“资源”:积极寻求家人的支持;八要“抑制”:减少信息摄入,只看权威发布的疫情信息,不道听途说,不传谣;九要“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接触;十要“求助”:当出现心理危机或心理困扰,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护理部组织线上调研,对护士疫情时期的心理健康自评和自我效能进行评价,及时了解是否出现与疫情相关的失眠、食欲不振、头痛头晕等症状,反馈给护士长及时给予调休或调整班次,保障护士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应对疫情的防治。
通识类平台课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使学生拥有一颗善良、友善的心灵,并且能够充分的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了解我国的历史,关注国内外形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品格,以便将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在进行通识类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军事、形势、政策、计算机、职业生涯规划、数据库应用、中国近现代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置。
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期间,肝胆胰外科7个病区共收治住院患者2 362例,共实施手术953例,其中急诊手术76例。在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无1例确诊、疑似及漏诊新冠肺炎。291名肝胆胰外科医护人员疫情期间未发生感染事件,无不良心理行为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受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急性事件”,普通外科病房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科学防控。通过规范疫情期间手术患者的收治流程,严密筛查并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合理调配病房床位,严格执行病区工作人员出入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并落实防护物资的应急管理,开展疫情形势下的自我心理调适等一系列防控管理策略,能有效维护患者的就诊安全,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及疫情蔓延,实现了疫情特殊时期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目标。目前疫情尚未完全控制,普通病房的常态化工作仍需持续开展,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并保持高度警惕,在确保疫情科学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安全、高效开展医疗护理工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策略为后疫情时代的病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外科病房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措施,形成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与病房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