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易平台开展问题导向式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20-01-07 15:19
科教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卷

曾 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南宁 530200)

1 基于对分易平台开展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径

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及困惑在哪里,这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能更好推进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需建构其基本操作路径。

1.1 问卷法收集问题

艾尔.巴比说:问卷式调研法是“搜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大总体的最佳方法。”[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史不陌生,如果不通过对学生过往知识结构有所了解,很有可能出现同质重复性教学的现象。要想了解学生中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学习情况,用问卷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掌握学生总体知识结构的最佳方法。历史事件的解读众说纷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决定其政治性,教师的使命是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历史观,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理解和把握“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对历史走向的认知如何,对历史的困惑在哪里,可以通过课前问卷调查来获取相关信息。问卷的设计注意体现规范性,突出主题与诉求;注重客观性,确保能真实反映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注重可操作性,问题设计要简明扼要,易答。问卷发放可以通过对分易平台进行,学生通过登录对分易平台即可填写,数据的收集非常便捷高效。

1.2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问题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问题的提取要把学术性与针对性有机结合,教学设计遵循“设疑—讨论—解惑—总结”这一思路开展。设疑这一环节应从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困惑点入手,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讨论的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老师还能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对问题进行剖解。解惑的环节不是单纯回答学生疑惑的问题,而是从宏大的历史视角阐释历史事件,讲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大历史”框架中诠释理论与思想。从纵横双向多维历史事件解读,避免学生陷入线性历史观的窠臼。总结环节是回应学生的疑惑,提升理论的高度,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敬畏之心,产生浓厚的兴趣。

1.3 以深化问题理解为旨意设置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解释无法做到系统深入,需要课外任务的辅助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老师需要围绕问题,联系历史,交错现实,设置学习任务,把内容从古到今贯穿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思维。设置的学习任务突出两点,一是读经典,看大家名作。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网络或者手机,快餐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挤占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很多时候也来自这些不权威的信息,容易曲解历史,混乱学生的历史观。学习任务上选取与问题有关的大家之作让学生品读,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知,提升思维格局,升华知识结构。二是写小论文或者历史评述。阅读仅仅是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对理论运用能力。老师布置跟问题有关的小论文,或者是让学生对某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述评,让学生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借鉴大家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学习任务的安排可以通过对分易平台发布,学生通过对分易平台提交自己的作业,老师可以在查阅学生作业时即时给予反馈与点评。学生还能利用这个平台与老师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沟通。

2 基于对分易平台开展问题导向式思政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为了更好展现问题导向式的课堂教学运用,笔者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专题内容为案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从1840 年到至今,历史跨度长,内容繁多,因而选用专题的方式来讲授内容。第一讲的主题设置为:古国惊变——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裂变。

2.1 问卷法收集学生问题

在开展此专题之前,首先通过对分易平台发放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内容:第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是什么时候?第二,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经历哪些大的战争,签订了什么条约?第三,曾经强大的中国为何在近代无法抵抗英国的入侵?第四,你怎么看待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五,你如何看待西方列强的入侵?这五个问题设置主要是想了解学生近现代史掌握的程度,以及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看法。有了这个调查和摸底,才能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2.2 教学设计

通过问卷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的大的战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但是学生对于鸦片战争中国为何败给英国的分析过于局限性,单纯从战争中清政府的表现来认识问题。针对他们反馈的问题,笔者计划从五个方面来阐释,即东西方文明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的结局,鸦片战争的后果与影响,正确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产生的影响。设疑环节从一个问题入手:拥有灿烂文明的古代中国为何在近代遭遇西方的坚船利炮,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借助学生的讨论,作为一个引子,进入对问题的层层剖解。首先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趋势去把握近代中国的境遇。东西方文明的碰撞,通过对两千年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分析,让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理解封建社会的特征,并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东方文明是积淀于农耕社会之中,定格于封建制度。设问学生:西方国家的封建社会制度与中国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资本主义是如何从封建社会破土而出的?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进一步展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是西方文明崛起的时代,伴随而来的是工业文明。从文明碰撞的大视角认识中国近代开场的境遇,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历史认知有一种大格局。设问学生:为何是用一场战争来展现东西方文明的交锋与碰撞?而不是文明和平的方式?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把学生引向鸦片战争前中英的对比,通过中英对比,让学生明白日渐衰败的清王朝与自信新生的英帝国的碰撞,中国顽固的封闭与不可阻挡西方殖民扩张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场战争的较量。设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那鸦片战争最终以大清帝国战败的结局是必然的吗?通过学生讨论,进一步释疑,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中英经济、技术对比,清政府内部情况,人民群众动员的情况多个维度阐释,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立体的认识。设问:为何把鸦片战争定位为中国近代史开端而不是从清朝建立开始呢?设置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深刻了解鸦片战争的后果以及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裂变,明晰鸦片战争何以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并理解中国社会性质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多学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学生不明白它何以成为开端,这样的阐释可以让年轻气盛的学生意识到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课程求知欲。设问学生:如何看待如下两个观点:“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一问题的讨论就是了解学生如何看待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并逐步帮助学生从内因外因的哲学原理看待问题。

2.3 问题深化,理论提升

为了加深学生对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培养学生理性认识问题的思维,给学生安排了一个学习任务: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是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著名的论断,为了让学生完整地了解论断提出的背景,把马克思两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传送到对分易平台,并推荐学生观看经典书籍,陈旭麓撰写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撰写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学生通过阅读推荐材料以及自主查找的资料,撰写个人对马克思这一观点的理解。

基于对分易平台开展问题导向式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沿着“寻问—定题—设问—破题—释疑—升华”这一思路推进,依托对分易平台各项功能,辅助完成“问卷发放—信息收集—课堂分组讨论—任务的布置—作业的收集—作业的点评—一对一深度沟通”等各项教学活动,课前课中课后整体贯穿,实现对教学的高效管理。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卷
鸦片战争史料拾零——《道光辛丑宁波赎货纳税章程》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