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 北京市 100048)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态度,是一种正面积极的精神[1]。历经沧桑,工匠精神不仅没有过时,且历久弥新,越来越具有时代价值[2]。呼唤工匠精神不仅是国家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共识[3]。自2016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空前热议[4],赋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新特征[5],其本质即造物和育人[6],而造物的核心则是人的主导性[7],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性。诚然,石油工人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从老一辈石油工人到新一代石油领域科技人才,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不断创新、传承与发扬。我们基于石油工人的视角,从大庆石油会战到石油之城再次崛起,客观分析了石油工人工匠精神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中工匠精神的传承性及其特征。
在手工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新时代的发展序列中,“工业时代”的环节,恰是中国本土“工匠精神”的断裂之处[8],研究其断代“衔接”即传承性非常必要。一般而言,在现实中工匠的历史地位往往和国家社会的变迁相关,在历史上传统工匠社会地位低,新技术科技时代工匠又远未形成,一段时间甚至工匠精神更是淡出我们的视野,出现了“断代”现象。然而,石油工人工匠精神从孕育形成到快速发展都根植于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核心的石油文化基因。
“方向性”即从传统工匠到现代工匠的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基本趋势和时代潮流表征参数。对“工匠精神”的方向性认识,存在着二个误区:一是“悲观说”。“悲观说” 的核心思想在于一提到制造业必提德国和日本,认为中国当前缺少工匠,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追赶;二是“乐观说”。“乐观说”的核心思想在于认为当前中国各行各业大国工匠辈出,不用学习德国和日本。产生上述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对工匠精神传承方向性特征认识不清,无论中国本土的工匠文化还是发达国家的工匠技艺同样面临共同的危机——新技术的冲击,顺势而为是中国工匠文化的新方向、新潮流,也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本质特征。
“特质性”是反映传统工匠从手工技艺到尖端科技特质转变过程中的基本内容和特质技能的表征参数。对“工匠精神”的特质性认识,存在着二个误区:一是“传统观”。“传统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多少代传承下的手工技艺不能丢,要全面继承;二是“现代观”。“现代观”的核心思想认为一个大国工匠要掌握最先进的尖端科技,传统手工技艺已然落后,应该摒弃。产生上述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对工匠精神传承特质性特征认识不清,无论是传统手工技艺,还是新兴尖端科技都是工匠身上反映出来的一种特征。手工技艺也好,尖端科技也罢都要借助人(工匠)来吸收和消化,最终形成体现在工匠身上的新特质,这就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核心内容。
“包容性”是反映从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文化习俗到大国智造的多元中国文化维度转变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的表征参数。对“工匠精神”的包容性认识,容易出现二种误区:一是“排它性”。“排它性”的核心思想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不愿意吸收其他先进的技术,多表现为过于保守;二是“僵化性”。“僵化性”的核心思想是静态地看待工匠对新技术的需求,缺乏对新技术的合理吸收,常常表现为过于僵化。产生上述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对工匠精神传承包容性特征认识不清,无论是传统手工制作,还是“大国智造”都需要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工匠。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工匠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工匠精神其本质就是一个开放的包罗万象的多元文化,包容性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核心特征。
“可塑性”是反映的工匠从最初的师徒关系到职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转变过程中的可教育性和培养性的表征参数。对“工匠精神”的可塑性认识,容易出现二种误区:一是“自悟性”。“自悟性”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传统工匠技艺传播方式而言,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思想;二是“复制性”。“复制性”的核心思想认为工匠人才可以成批培养,简单复制传承即可。产生上述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对工匠精神传承可塑性特征认识不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工匠精神都共同蕴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个层次的内涵,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还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性。可塑性反映了工匠精神形成过程中受外在因素影响直至内化的渐变性特征。
1958年2月,党中央做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满怀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艰苦的地质勘探[9],终于发现大庆油田[10]。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近60年间,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优秀职工队伍,涌现了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等众多先进典型,形成了团结凝聚百万石油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庆油田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石油会战、快速上产、高产稳产、持续发展四个阶段[11],在历史的变迁中孕育、形成以及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工人工匠精神。
这一时期,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孕育产生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刚到大庆的王进喜就喊出了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12]。20世纪60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在国家经历困难考验的关键时期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转。
这一时期,大庆油田全面开发、快速上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国叫响。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13]。这时期,大庆油田排除困难,依靠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和科技进步保持了稳步增产,成为世界性的大油田。
这一时期,始终保持了年产源油5000万吨以上,继承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发展形成了新铁人精神。特别是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保持5000万吨的原油产量,在油井含水上升较快,油田地下情况严重恶化的形势下,迎难而上,刻苦攻关,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不仅为5000万吨的原油稳产10年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铁人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12]。这一时期实现了区域发展向国际经营的历史性跨越,创建了百年油田的战略体系。
这一时期,大庆油田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赋予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的内涵。2009年9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14]。资源型城市走向何方,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大庆油田的可持续性发展对资源型城市持续繁荣具有示范效应。
当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5],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16],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从上述工匠精神传承的方向性、特质性、包容性和可塑性四个特征来看,工匠精神的形成、传承和创新是一体的,不能人为分开。工匠精神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7]。石油工人工匠精神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诠释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中国特色,从最初的铁人精神到大庆精神,从大庆精神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薪火传承。
大庆是因石油大会战而形成的油城,和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也面临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摆在大庆人面前。大庆精神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自形成以来,发挥了强大的精神导向作用,它助推了大庆的持续发展,培育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丰富了我国先进的职工文化,锻造了铁人式的过硬队伍[18]。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大庆精神,进一步凝聚广大石油工人队伍,进一步推进大庆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当前,以李新民为代表的新一代石油工人是在大庆精神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具备了完备的石油开发专业知识,而且大庆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形成了石油工人特殊又稳定的职业素质,成为了新时代石油工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动力与源泉,为破解油城转型之困聚集一批批铁人式的队伍,为大庆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松辽大地上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原油的背后,陕甘宁盆地里诞生的中国第一大油气田背后,西气东输的滚滚蓝金背后,都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文化基因密码,独特的石油文化薪火相传半个多世纪,成为推动我国石油工业壮大的不竭动力[19]。因此,大庆精神的时代特征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人本性[2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石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生代“铁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核要素[21]。大庆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建构的重要文化资源,也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其传承与弘扬的路径[22]。如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展现大庆油田工业战绩标杆旗帜的地位和担当。
2018年3月30日大庆油田公司党委决定成立铁人学院,大庆再次成为振兴东北的一个新标杆,成为大庆二次创业进程中铁人式工匠精神传承的新基地。以德国的工匠精神为例,德国工匠精神形成于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不仅携带有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且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渊源。相比于德国工匠精神[23],我们的石油工人工匠精神形成于长期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之中,不仅携带有石油文化的基因,而且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渊源,其精神内核闪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光芒。
总之,我们基于石油工人在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变迁视角,分析了从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特征。我国石油工人工匠精神从孕育形成到快速发展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方向性、特质性、包容性和可塑性四大特征,实现了从传统工匠到现代工匠的蜕变、从手工技艺到尖端科技的质变、从手工制作到大国智造的聚变、从师徒关系到新型人才的突变。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和创新石油工人的工匠精神,为大庆油田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