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成功之道

2020-01-07 13:54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倾向性沧桑典型

何 慧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前 言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沧桑》)选取了中华民族1925-1949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作为其时代背景,讲述了湖南醴陵杨氏三兄妹因信仰不同而导致三人命运迥然相异,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的故事。《沧桑》真实再现了特殊历史时代中人物沉浮起落的命运,笔者尝试借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沧桑》的成功原因,透过《沧桑》窥见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转型之道。

一、典型环境:恢弘壮阔的历史背景

《沧桑》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典型地表现出1925-1949年中华民族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这封信件中强调小说展现的环境要符合时代潮流和历史真实性,信件中提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对于环境背景的刻画,同时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的经典论断,强调了典型环境在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恩格斯论述的典型环境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典型环境是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结合,从描写独特具体的环境之中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总体关系。在对环境的描写中凸显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人物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格,又受到时代政治格局影响,体现出历史的普遍本质。其次,典型环境反映了现实关系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有机统一,真实地再现历史发展状况。恩格斯强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相互作用、双向同构。典型环境是人物行为的客观环境,形成人物行动的外部驱动力,同样,典型人物的行为也会促进环境的生成和建构,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最后,典型环境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特殊生活场景。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作品中应展示出典型环境的各个方面,力图真实典型地再现历史生活场景,为人物行为塑造一个合理可行的环境氛围。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表述要求文艺创作塑造出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又能充分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点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是否具有典型性以及其中的故事和情节是否具有典型性,成为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充分现实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准。《沧桑》的时间设定以及人物与历史之间关系正是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论的体现。

《沧桑》的时间跨度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新中国成立,其中经历了黄埔军校的内部斗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故事背景和线索,其中穿插和纳入杨瞿两家的恩怨情仇,使全剧展现的背景环境具有历史真实感和厚重感。《沧桑》的典型环境塑造成功之处在于以个人叙事角度展现出宏大历史时代背景,在个人生命历程叙述中展示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沧桑》对于典型环境处理的巧妙之处在于其将杨瞿两家矛盾冲突和杨氏三兄妹个人命运的起伏安置在了国共两党激烈历史斗争的环境背景下,在浩荡革命历史中对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和聚散历程给予关注,使其成为具有传奇色彩家庭史的同时,双向建构出一段恢宏壮阔的民族国家史。《沧桑》摆脱了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宏大历史叙事手法的窠臼,其借助对于个人命运和家庭分合的具体描写,塑造出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典型环境,可以说《沧桑》塑造的典型环境是有温度的,倾注了剧组对个人生命沧桑变迁的关注。

《沧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是相互影响、辩证发展的,成功地实现了民族命运和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剧中人物对于自身命运的抉择受到了当时历史时代语境的影响,如杨立青加入中国共产党,杨立仁在国民党失败之后逃往台湾,这些关乎人物命运的重要抉择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这之中,观众不仅体会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更重要的是真实展现出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历程,完成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双向同构的叙事模式。在宏大的革命历史环境背景中熔铸了对个体生命和价值的叙事关注,实现了细节真实与典型真实的完美结合,宏大的历史环境背景因个人命运而具体和生动,个人命运也在宏大历史环境烘托下得到张扬与提升,个人命运与历史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沧桑》克服了故事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众多、人物关系纷繁复杂等困难,成功地驾驭起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沧桑》在波诡云橘的现代革命中截取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段位,在真实历史人物原型和事件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再现特定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复杂关系和中华民族必然命运的历史走向。

二、真实人物:丰满深刻的革命群像

《沧桑》成功的原因还表现在客观真实地刻画人物形象,突破了传统的某种特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的束缚和影响,力图在对人物客观真实的描绘中表现其政治倾向性,并给观众自行判断的权力和空间。

在谈到真实性问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解和要求的真实性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文学作品在表现其艺术性的同时显示出生活的发展趋势,揭示出历史的真理和规律。首先,倾向性不能离开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而独立存在,作家不应局限和满足于将作品的倾向性流于表面的形式化表达,而应融入到对作品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创造当中,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场面描写等艺术创造的基础上灌注并流露出作家的倾向性;其次,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和生命,强调真实性应从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描写中,从人物实践活动的现实行为中,从人物所处历史时代思想意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最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做到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三者统一,作品主要人物是其所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反映其性格独特性,力图表现出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同时表现历史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追求故事情节的生动和丰富。

《沧桑》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真实可信的,符合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特点,在人物成长和思想意识成熟的过程中人物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其在思想上的矛盾煎熬和行为上的艰难选择符合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征,随着时代和情节推进,影片在对人物行为描写中真实塑造了人物性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影片的倾向性。在表达倾向性方面,《沧桑》的创作班底追求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公正态度,整部剧没有明显和刻意的意识形态倾向,而是尊重个人成长的选择,并且将关注焦点放置在历史中的个人对其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影片对于个人信仰选择给予充分尊重,并没有用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去评价剧中人物选择,不以影片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影响和左右观众判断,尽可能地表现出历史的客观和真实,使其摆脱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弊端。正是在这种不动声色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渲染中,《沧桑》才能在重大历史背景基础上,以生动真实的人物群像和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说明共产党取代国民党的时代潮流和历史必然。《沧桑》对于意识形态倾向性的表达给同类历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典型范例,即力求摆脱历史宏大叙事对意识形态强烈的规定性和统一性的窠臼,排除历史话语的宏观叙述模式,将影片的倾向性融入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之中,在历史的整体叙事中插入个人的零碎话语,展现人物性格与成长经历的差异性,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中展现叙事动作和叙述声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个体生命理论的成长过程中客观而深刻地展示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发展历程。《沧桑》的叙述模式成功消解了在普遍性和概括性原则下国家民族命运书写传统,人物之间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抗争的充满戏剧张力的冲突关系,在人物人生道路选择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开放式叙事结构中反映出历史趋势的必然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沧桑》刻画了两位共产党和国民党代表人物形象——杨立青和杨立仁,将两人的信仰差异和人生轨迹以及由此造成的矛盾冲突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杨立青作为杨家三兄妹中最小的弟弟,起初人物性格是任性率真,表面上玩世不恭,内心却充满正义。影片对杨立青成长经历的描写,以及其思想的逐渐成熟,是符合个人成长和历史发展逻辑的。杨立青刚到黄埔军校时,面临着共产党和国民党两种信仰的抉择。起初他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显得不以为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局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军队在东征和北伐等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先进性和战斗性与国民党军队临阵退缩、战后邀功的卑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使他产生了对共产党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更是见证了蒋介石对共产党员的残酷屠杀,让杨立青看清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真实嘴脸,以此坚定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杨立青由最初的玩世不恭、冲动莽撞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的过程,是在时代大背景下,人物的选择而促成的。杨立青的成长过程体现的是独特的个体人物在混乱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实现的自我完善与更新,是主体意识的命运抉择和对周围环境的自觉抗争。影片对杨立青个人成长过程的书写是一种在国家和民族历史命运的宏大叙事下的策略表达,在宏大的历史语境下真实地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并且由此吸引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物成长经历导致的选择的合理性,接受了由杨立青个人成长所传递出的历史主题和意识形态观念。《沧桑》将对共产党人英勇行为的历史以及对其先进性肯定的倾向,借助杨立青这一人物成长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在表现倾向性和处理倾向性与艺术性、真实性相互关系方面有高明之处。

剧中塑造的另一个典型人物杨立仁在性格、人生道路和命运抉择上都与杨立青迥然不同,可以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行动模式。杨立仁是家中长子,自幼性格忠厚老实,绵里藏针,胸怀强烈的救国热情,但其信奉了错误的国民党政权,导致悲剧的命运结局。由于情感性格和人生道路的迥异,杨立青与杨立仁虽然在战场上没有直接正面冲突,但两者在事业和情感上始终处于一种针锋相对的较量状态。影片塑造杨立青与杨立仁这两个人物形象正暗示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相互关系,两人情同手足,血浓于水,但是却因信仰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杨立仁最后逃往台湾与家人分离的痛苦以及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了《沧桑》剧组渴望海峡两岸恢复统一的美好愿望。

三、历史趋势: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沧桑》主要表现了国共两党在革命历史时期的复杂关系,在表现国民党因其阶级局限性而被共产党所取代的历史事实时,集中刻画出以杨立仁为代表的国民党中统特务形象及其身上所流露的悲剧氛围。历史的命数并不以个人意识和努力而转移,在动荡的革命年代,历史的洪流无法照顾到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杨立仁最终只身逃往台湾,杨家最终分隔两岸,这不得不说是时代巨浪中个人和家族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

关于悲剧艺术性问题的表述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在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对悲剧的理解以及悲剧的表现方式。“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济金根悲剧的根源在于其所代表的骑士阶级试图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以济金根为代表的骑士贵族阶级必须要与广大农民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现实却是骑士要通过剥削农民方式获取物质财富,因此骑士和农民之间的利益矛盾无法调和,两者无法站在同一立场上,由此造成了济金根的悲剧。在《沧桑》中,以杨立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无法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无法联合和发动农民共同作战,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形成国民党必定退出历史舞台的悲剧命运。

《沧桑》中对于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描述和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相统一的文学实践,集中表现在杨立仁这一人物刻画上。杨立仁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其悲剧根源在于信奉了错误的政党。作为杨家三兄妹中的长兄,其对家庭尽职尽责,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在自己的信仰选择上信奉三民主义,如同生命一般维护和捍卫,廉洁奉公,嫉恶如仇,有情有义,但其却是一个浪漫革命者,无法联合农民群众共同作战,无法在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苦难。这一人物性格是矛盾真实的,折射出中国相当一部分男性的性格特征,外表严肃,冷绝霸道,不苟言笑,内心却丰富温情,宽容孝顺,有责任担当,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了在情感上的挫折与失败。《沧桑》并没有简单将其刻画成一个负债累累、围剿反共、残酷无情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而是赋予其对正统和道统的信仰,对“王道”和“国家利益”的追随和维护。这样就使其内心在立场和良知之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狡诈多疑,对上级的命令坚决执行,铁面无情,甚至在瞿霞的案子上对自己的妹妹也不手软;另一方面,他又充满了正义和良知,他敬重瞿恩的人格和气节,在瞿恩牺牲后,自己内心也痛苦异常。他所信仰的错误与自身的正义性格形成反差与对比,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力挽狂澜,无法挽救国民党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最后他追随自己信奉的“王道”逃往台湾,与祖国和家庭分隔两岸。从国共合作直到国民党内战失败,杨立仁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最后的无可奈何,在杨立仁身上看到的是道路的坎坷与岁月的蹉跎,杨立仁的情感变化及其人生轨迹的变迁象征着国民党由盛到衰的历史走向。历史的齿轮不容逆转,信仰的错误决定了国民党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决定了其走向衰落失败的必然命运。影片客观真实地塑造了杨立仁这一国民党中统特务形象,没有扭曲也没有丑化,甚至在情节安排和处理上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一人物身上看到了时代的无可奈何,在历史的洪流下个人命运的起伏不定,个人的努力无法阻止历史洪流前进的必然规律。影片高明之处在于其通过对于个人命运的书写,折射出历史的必然规律,通过剧中人物的情感描摹,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历史是漫长和抽象的,但放置在个人命运中进行观照,便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具体,通过对个人命运的书写反映出历史的真实,在人物前途命运的选择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结 语

《沧桑》这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原因可借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分析。《沧桑》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典型环境的再现和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手法纯熟,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书写和观照,折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使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

猜你喜欢
倾向性沧桑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公众对我国足球归化运动员的情感倾向性——基于大数据的微博情感分析
栎树沧桑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超重/肥胖对儿童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一头在沧桑岁月中老去的驴
沧桑
分析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文献综述
阳光下的沧桑(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