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研究文献述评

2020-01-07 13:54张淑惠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娱乐现象研究

张淑惠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随着中国网民爆炸式增长,博客、微博、新媒体以及移动端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使用逐步从工作学习扩大到生活娱乐之中。在网络技术发展普及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泛娱乐化现象也蔓延到互联网中,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学界关于网络泛娱乐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期刊和学术论文中。笔者通过文献统计方法,以1994年到2019年为搜索时限,分别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网络泛娱乐化”为关键词查找,在中国知网上有106篇,万方数据库中有483篇;以“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共有相关文献27篇,万方数据库有174篇;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两个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仅四十余篇,其中硕博论文12篇,核心期刊4篇,相关研究成果并不是特别多。经过梳理,学界关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网络泛娱乐化概念和内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泛娱乐化现象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效益说。早期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称为“娱乐化”,我国最早对其进行界定的学者是魏颖,他认为正是部分新闻媒体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对其自身“社会公器”的功能视而不见所导致,有违媒介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才导致了娱乐化现象的出现(1)魏颖:《警惕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国记者》2002年第2期。。此后王乐乐在探讨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本质时指出,媒体将娱乐当成了“摇钱树”,生产与消费的合谋催生出了泛娱乐化现象(2)王乐乐,李伟:《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探究》,《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二是形式说,认为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过度重视信息形式、强调娱乐性。比如吕绍刚认为泛娱乐化就是以享乐为核心,以现代媒介技术为载体,内容空洞、形式夸张的一种现象(3)吕绍刚:《“泛娱乐化”为何屡禁止?》,参见: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5617825.html.。而张恒艳则提出泛娱乐化是一种把表现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强制赋予事物娱乐属性,以满足人追求精神刺激和娱乐需求,对人产生消极影响的一种文化现象(4)张恒艳:《论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中国市场》2015年第9期。。三是程度说。指的是娱乐新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大量时间和分量。李良荣在分析美国媒体发展趋势的时候对传媒娱乐化和新闻娱乐化内涵进行了解释,并认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的是娱乐类内容比重逐渐增大,新闻版面和内容也被冷落和排挤,而且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5)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年第10期。。此后姚兰借鉴了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泛娱乐化,就是指娱乐由窄面化向全面化转变,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一种现象(6)姚兰:《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探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上述三种观点对网络泛娱乐化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去论述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并没有准确地概括出其本质。“形式说”和“程度说”关注到了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表像特征,但没有深入探讨其现象产生本质因素。而“效益说”旨在强调媒体对于新闻效益的追求这一现象,并没有从总体角度概括出网络泛娱乐化的深层次定义。

二、关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成因研究

对于网络泛娱乐化产生的背景和成因没有相对统一说法。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发展背景、人的主观性和网络客观性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阐释。由于不同学者具体研究的方向不同,阐释的产生原因也不尽相同。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网络泛娱乐化是互联网与资本相结合的产物。如焦连志等人认为传播方式的变革和传播的全球化发展,使得网络中信息传播与信息竞争在资本驱使下呈现“泛娱乐化”倾向(7)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与此相同的还有侯拓认为媒体为了争取市场经济份额,在网络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将新闻信息娱乐化,加之受众不加思考的接受,夸大娱乐在新闻中的价值,最终使得新闻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工具(8)侯拓:《浅析当今网络新闻泛娱乐化现象》,《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泛娱乐化显现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黎少青认为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是对现实的反映。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加上网络匿名性特点,网络成为人们个性化表达的空间,人们通过这个空间可以随意发表个人看法,宣泄自身压力,导致网络中负能量增加,从而使网络环境受到了影响(9)黎少青:《关于道德规范网络文化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10期。。靳琰和孔璐璐也提到受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受众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弱化,更乐于去追求视觉刺激,变成“一群勤于接受转发、乐于围观围攻而懒于思考的‘乌合之众(10)靳琰,孔璐璐:《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泛娱乐化机理探究》,《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2期。’。”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泛娱乐化不单单只是受到单一方面因素影响,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姚兰认为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的联合发展,消费主义盛行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生存语境和人们的娱乐心态相互契合所导致(11)姚兰:《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探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白万庆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四方面深入分析泛娱乐化形成的背景,提出泛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12)白万庆:《媒体泛娱乐化对中国社会舆情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陕西: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年。。

综合各个学者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单一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要,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愿意通过网络娱乐来放松自己。这是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客观需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网络泛娱乐化现象表现和特点研究

学界对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特点主要从其表现形式、内容方面进行界定。姜洁和张宝石认为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是用娱乐作为包装,吸引关注受众,并且片面放大网络文化的娱乐属性与功能,由此而弱化甚至放弃其文化教化、文化引领、文化涵养与文化守望功能,使受众在智识、情趣和审美上趋于浅薄与平庸(13)姜洁,张宝石:《网络文化“泛娱乐化”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年第12期。。蔡太芝、陈志勇认为社交媒体信息供给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包括有“标题党”“图片党”;恶搞经典、扭曲历史;软新闻大行其道,良莠不齐;“戏说”科学,谣言等泛滥网络(14)蔡太芝,陈志勇:《社交媒体中信息供给泛娱乐化倾向的反思及应对———基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0期。。刘雪玉在分析网络恶搞文化时也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特点进行了概括:草根性、狂欢性和结构性,这种现象是一种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的对立统一,折射了一种狂欢式的生存方式(15)刘雪玉:《网络文学研究泛娱乐化时代的网络恶搞》,《东吴学术》2017年第3期。。

有一些学者从一些特定角度出发去探讨网络泛娱乐化表现特征。邹定宾从审美角度出发认为,泛娱乐化现象愈益背离人们审美习性,缺乏人文内涵,使娱乐本身愈益成为一种“无意味的形式(16)邹定宾:《社交媒体中信息供给泛娱乐化倾向的反思及应对———基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走出“泛娱乐化”的审美误区》,《当代电视》2004年第10期。”。蔡太芝等一部分学者基于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认为,泛娱乐化的信息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但是这种无品质、无节制的泛娱乐化形式对大学生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17)蔡太芝,陈志勇:《社交媒体中信息供给泛娱乐化倾向的反思及应对———基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0期。”。综合上述专家观点,可以看出网络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本质特点就是内容形式的娱乐化、低俗化、肤浅化。

四、关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影响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研究并不是特别深入、全面,研究成果不丰富。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泛娱乐化产生的影响。如李小彤认为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教育内容权威的冲击(18)李小彤:《互联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究》,《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张雯雯也认为网络泛娱乐化不但侵蚀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弱化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更阻碍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19)张雯雯:《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泛娱乐化”现象探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8期。。还有的学者从个人角度出发论述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如杨海艳和张九海从网络泛娱乐化对个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概括为12个词:政治冷漠,信仰缺失;恶搞经典,价值混乱;告别崇高,抛弃理想;道德滑坡,诚信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非不分,美丑不辨(20)杨海艳,张九海:《论文化“泛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文史天地》2014年第12期。。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影响最大的群体是高校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角度分析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如蔡太芝,陈志勇认为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就在浑然不觉中被泛娱乐化俘虏了,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点塑造、校园教书育人的环境,更是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张新薇认为,因为网络泛娱乐化存在着泛滥化、媚俗化、同质化、去理性化特点,就注定了它必定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势必会对校园的教育环境、教育主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教育,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思辨能力培养带来负面影响(21)张新薇:《泛娱乐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康红蕾和罗国华认为网络泛娱乐化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包括腐蚀学生的道德与思想,对大学生社交学习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22)康红蕾:《罗国华.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1期。。王乐乐和李伟从学生价值观角度分析,认为网络泛娱乐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认识浅薄、认同偏差、追求低俗(23)王乐乐,李伟:《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探究》,《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五、关于应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影响的对策研究

关于应对网络泛娱乐化来带负面影响问题研究,当前学者主要从核心价值观传播、网络平台建设、责任担当、网络环境监督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传播。阎志斌提出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联合阵地,全方位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握主旋律,坚定思想意识,才能抵制歪风邪气带来的影响(24)阎志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认为在网络泛娱乐化泛滥时代要用一种社会主导价值来凝聚和团结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25)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二是要加强平台建设。隗辉、严语认为要从国家立法层面为网络平台建设设置有效的巡查与信息过滤机制执行标准,借此进一步增强对网络中泛娱乐化乱想进行过滤、管理和监督(26)隗辉,严语:《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想解读与有序治理》,《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魏珍则从网络平台角度出发强调网络平台建设者、管理者要增强意识、严格把关、提高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27)魏珍:《网络综艺的娱乐表征、问题与整改措施》,《新兴传媒》2018年第11期。。三是加强传媒的责任担当。尤成和贾广惠提出了要增强网络中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指出越是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人就越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特别是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并且参与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建设,从而带动公众更多地关注这些话题(28)尤成,贾广惠:《浅析微博热搜榜泛娱乐化偏失问题》,《东南传播》2018年第10期。。张建民和蒋新琴强调新闻媒介要坚定导向,肩负起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29)张建民,蒋新琴:《新闻过度娱乐化的迷失及其危害》,《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4期。。四是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汪侠静认为政府在防范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中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监控同时又要坚持管理适度原则不要过度干预(30)汪侠静:《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及对策》,《今传媒》2017年第8期。。赵雅文提出政府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对传播内容要有明确限制和规范以确保媒介健康发展(31)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新闻知识》2005年第4期。。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新颖观点。例如高如提出了以供给侧思维改善网络舆论供给,强化媒体责任的观点,指出了当下碎片信息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供需矛盾,造成了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要对网络进行“供给侧改革”(32)高如:《警惕网络舆论生态泛娱乐化的负效应》,《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8期。。刘立伟则从大学生角度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工作,只有认清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33)刘立伟:《“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知识经济》2018年第12期。。

六、简要评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因为,如果这类新闻中充斥这些方面的内容,充斥着大款、老板、名人、明星等人的八卦新闻,就不能对人民群众起到正面引导作用(3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话》,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更是要重视加强在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关数据库来看,我国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研究的数量正逐年增加,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已有成果来看,在研究层次、研究视角、研究水平等方面仍有一些不足,需要继续深化研究。

(一)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目前我国对泛娱乐化现象研究的领域仍主要集中于概念、特点表现、影响、对策等方面,大都泛泛而谈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学者把对策直接套,并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到位的分析研究,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此外,学者们还未能对泛娱乐化现象研究所涉及的其他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不仅涉及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更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因而要加大学术界各个学科对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关注程度,加强跨学科领域研究。

(二)理论观点不全面

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很多观点还存在争议,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如在对泛娱乐化现象概念的界定上,学界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从整理的三种观点来说,笔者认为泛娱乐化“效益说”的定义有其合理性,且能较全面的反应当前泛娱乐化现象现状,但是对于泛娱乐化的表述只能停留在表面及原因分析上。而事实上,当前很多非娱乐性新闻的报道方式、内容也出现了娱乐化现象,例如“标题党”、对新闻事件的有奖竞猜等,对新闻娱乐化的报道,在其中不断去挖掘娱乐因素,以博得关注,反而对新闻的严肃化叙事和谨慎性报道的实况内容很少。“形式说”和“比重说”都有其一定合理性,但也都只是对现象进行泛泛的概括,未能揭示泛娱乐化现象本质

(三)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

目前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研究需要努力克服片面重视、简单堆积资料现象,不能只停留于泛泛而谈上。要加大对网络泛娱乐化研究的理论建构力度,提高网络泛娱乐化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层次,借鉴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成果,来促进网络泛娱乐化研究,以更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若是要深入了解到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就必须密切关注青年这一个庞大群体,科学、实时、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个群体,问题调查、大数据、时政分析等方法必不可少。目前仅有少数几篇硕博论文中运用到了时政分析方法,对当前网络中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此应当加大量化研究方法,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娱乐现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娱乐眼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