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主体身份建构之旅
——伊利格瑞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2020-01-07 13:54贺娜娟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伊利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贺娜娟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前 言

20世纪70年代,露西·伊利格瑞、西苏、克里斯提娃等法国女性主义者继续沿着波伏娃《第二性》中对男权文化和社会机制的批评路线,提出女人腔、阴性书写、符号学等策略主张,三人被学界称为“法国女性主义新神圣三位一体”。目前看来,克里斯提娃在符号学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西苏的身份是一个作家,她通过小说和剧本创作,施加自己的影响。相比之下,伊利格瑞才算是法国女性主义的主要理论家,是波伏娃唯一、正统的思想继承者。从2004年开始,伊利格瑞会利用一年一度的工作坊,在英国一所大学与一批她的追随者面对面交流,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因为自《他者,女人的窥镜》出版后,伊利格瑞遭到驱逐失去教职,使她在发表自身思想研究结果时不能当面向大家答疑解惑;另一种考量是让她与那些研究者有相互聆听、交换意见、培养友谊的机会,这也算弥补了伊利格瑞失去教职的遗憾。纵观伊利格瑞大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她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反思西方传统文化所呈现的同一性逻辑,试图建构女性主体,确立男女关系和谐模式,尊重多元文化差异。至此,伊利格瑞对女性主体身份的透彻思考延伸到形而上学的文化与文明层次,其自身也得到了“思想上的救赎(1)李寅月:《肯定差异的平等才是真实的平等——伊丽佳蕾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理论探析》,《理论探索》2018年第2期,第45-50页。。”

一、批评“同一性”:解构男权主体

作为第三波女性主义理论杰出代表,伊利格瑞受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影响,反对普遍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客观冷静分析以往女性主义理论不足与缺陷,解构传统性别定势,积极寻找女性解放的出路。伊利格瑞发现自然性别上的男性在社会中理所当然地占据主体地位,父权制社会建立后,与男性联姻,采用单向度视角解释女人和世界,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性。在《他者,女人的窥镜》中,伊利格瑞毫不妥协地向传统哲学发起挑战,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都是适合于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她在话语中使自己客体化,当她宣称认同男性主体时,便会使自己客体化为男性主体,女性又陷入了同一性逻辑中(2)(法)露西·伊利格瑞:《他者,女人的窥镜》,屈雅君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1页。。”伊利格瑞往回追溯,深入语境,追问“同一性的暴力(3)张玫玫:《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之维》,《国外文学》2009第2期。”及男性的想象是如何将女性排除在现行论述体系之外。把精神分析学说作为批判“同一性”与探索女性特质之间的桥梁,是伊式学说的重要维度。

目前,学界对伊利格瑞解构男权制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

(一)伊利格瑞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陈李萍认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知识主体通常是男性,知识的客体是被拒斥的女性,“伊利格瑞对形而上学主体认知范式的批判瓦解了主流西方哲学关于同一与差异的传统观念(4)陈李萍:《从同一到差异——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的三重嬗变》,《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6期。。”于文秀认为伊利格瑞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总体上还是将女性交给父亲的支配话语,但是另一方面,“拉康主体理论无意识中为向菲勒斯中心的知识传统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5)于文秀:《露丝·伊利格瑞的阴性女性理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黄华认为在父亲的律法(The Name Of The Father)已经介入的象征界,“主体根据他(他)与阳具的关系与位置,在象征/语言体系中获取主体位置的意义(6)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即男性有阳具,所以占据主体地位,女孩只有选择“做阳具”经由男人通过成为他所欲望的对象才能进入象征秩序,而象征秩序与语言符号、现存的文化形态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由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延伸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刘岩教授指出,“拉康把阳具作为象征界超验能指的做法,相当于把男性性心理模式当作象征界的终极真理,这同弗洛伊德的做法没有什么两样(7)刘岩:《差异之美: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25页。。”即男人的话语将女性永久地排除在符号界之外。正是借助精神分析学,伊利格瑞为我们揭示了父权制意识形态与西方形而上学的话语相互关照、相互偏袒的关系。

(二)基于关键词策略解构传统哲学

学者方亚中、张亚楠从“物质”“模仿”这些关键词出发,认为伊利格瑞扰乱和挑战哲学话语的过程就是对菲勒斯中心机制进行解构的过程。伊利格瑞采取“模仿”策略把女性引入哲学论述的缝隙,寻找哲学文本中异质性的成分,采取男权社会认可的表达方式,暴露其社会机制的荒诞性,揭发同一性原则运作下父权制逻辑的谬误并使其自动解构。学者张平功指出,德里达解构策略与写作方法、拉康的无意识理论对伊利格瑞影响深远,促使她采取了三种策略对男权制度进行拆解,即“‘拟态模仿’、‘文法改造’、一种‘流动’手段(8)张平功:《激进主义的乌托邦:吕西·伊利加雷的文化性别诗学》,《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金惠敏指出,父权制的象征系统内部没有为女性主体的自我界定留下空间,女性只能是父权制的一面镜子,供男性停靠的驿站。因此伊利格瑞希望建构一种新的想象秩序,她以窥镜作为批评装置,“对西方话语和社会想象所蕴含的阳物霸权进行颠覆性阅读(9)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金惠敏.《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笔者认为,伊利格瑞对传统哲学采取“兼具忠诚与侵略性”态度——她深受西方传统哲学的熏陶,但又很理性地与这种传统保持距离。从关键词出发研究伊利格瑞对传统哲学的解构,使我们对她的策略和女性特质有了更清晰认识和更深刻的把握。此外,福柯权力话语包含的张力也是伊利格瑞发现女性、颠覆现存权力制度的武器,这方面为今后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二、伊利格瑞“他者”思想比较研究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他者即她者,是一种不能与主体等量齐观的、否定性的自在存在,而女性只有同主体(男性)一般寻求超越,才能摆脱“他者”和“他性”处境。伊利格瑞承认“他者”的从属地位,但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发现和探索他者在身体、思维、讲述方面的优越性。她明确宣称“他者性可以是一种存在方式,思想方式和讲述方式,它使得开放、多重性和差异成为可能(10)(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7 页。。” 女性不再是同一之他者,不再是受到男性主体压制的、居于第二性的他者;而是他者之他者,具有非对象性、绝对异质性、不可被通约性。伊利格瑞强调肯定性的女性“他者”形象,利于走出男性主导的单向伦理,建构尊重他者基础上的两性主体文化。

这部分研究中,学者大都将伊利格瑞与同一时期理论家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比较。例如,方亚中和张亚楠从《爱抚的丰饶》和《给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问题》这两篇文章出发,探讨伊利格瑞对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批判继承。“伊利加雷批判列维纳斯在伦理关系的叙述中女人的从属性,利用的是他关于‘他者’性的激进见解(11)方亚中,张亚楠:《伊利格瑞对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女性主义批判》,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学者马琳认为,“伊瑞葛来对列维纳斯的解读是一种半黑格尔主义式的误读,作为绝对的、不可融摄入总体之同一的他者,女性是伦理关系生成的条件,同时由于其差异性而构成二元社会性,又是伦理关系的良好体现(12)马琳:《列维纳斯与女性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方亚中还认为伊利格瑞解构哲学话语,吸收精神分析学有益成分,揭示了女性如何沦为“他者”,同时,伊利格瑞继承和发展了波伏娃的“他者”思想,“将女性的内在性与超越性统一起来,将解构与建构结合起来,通过女性系谱为女人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努力消除两性的二元对立,积极创造两个主体的文化(13)方亚中:《从波伏娃的“他者”到依利加雷的“他者”》,《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彭东晓认为“伊利格瑞为代表的女性不仅认同女性的‘他者性’,而且标榜这种差异,提出普遍女性差异策略(14)彭东晓:《女性主义批评语境下的“他者”》,《长城坛》2013年第1期。。”刘岩认为,伊利格瑞从建设同“他者”交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倡尊重与他者异质性的伦理关系,“开放自我的世界迎接他者,换一种方式说话,充分开发知觉感受以尊重‘他者’完成自我的超越(15)L.伊里加蕾,刘岩:《建设同他者交互关系的未来》,《世界哲学》2012年第3期。。”

另外一个方向是将“他者”放在不同语境中进行纵向的比较,探讨“他者”的多副面孔和不同含义。胡亚敏、肖祥对“他者”概念进行溯源性梳理,把“同一(Same)与他者(Other)、主体(Self)与他者(Other)两组概念进行比较,推理出‘他者’所具有的从属性、差异性、建构性等特征(16)胡亚敏,肖祥:《“他者”的多副面孔》,《文艺理论研究》2013第4期。。”这为学界理解伊利格瑞“他者”理论提供源流上的帮助。戴雪红从女性主义立场讨论女性“他者”问题上不同视角的演进过程,她从伊利格瑞《二人行》这部作品中总结出伊利格瑞尝试“建构尊重基础上的‘他者’主体交互性模式(17)戴雪红:《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三、探索“性别差异”:重塑女性主体

伊利格瑞坚持性别差异,正是在对差异阐释和探索基础上,她提出建构两个主体,追求两性和谐的构想,让“性别差异真正的成为自立自主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差异,建立于此基础上的两性关系才是富有成效和创造性的(18)Irigaray,luce: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 .Trans.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 C.gill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1993.p5—19.。”伊利格瑞不满于在传统性别框架内继续建构女性主体,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再造菲勒斯女性,她揭示社会性别的人为性和可变性,提出关于社会性别的传统划分只不过是男权中心文化的一种想象罢了。回到女性生存现实,关注性别差异利于女性形成自我品格、提升主体理性。学界对伊利格瑞探索性别差异、重塑女性主体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差异理论生成过程

在这方面,学界热衷于在女性争取解放的历史纵向研究中解读伊利格瑞性别差异论生成过程。孙岩、李寅月详细分析了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取得的成果及理论过激,最终陷入二元对立,而“伊利格瑞在尊重性别差异中追求两性和谐与女性解放,解答了两性二元对立如何化解以及往哪里去的紧要问题。差异论探索创新,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四个转向,即从痛斥男权转向肯定男性主体,从主张女权至上转向塑造女性主体,从追求绝对平等转向致力于相对平等,从推崇‘女神’宗教转向建构女性文化(19)孙岩,李寅月:《“差异论”:超越“二元对立”走向“和谐”——露西·伊丽佳蕾女性主义思想探析》,《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陈李萍从女性身份认同话语的发展脉络中把握伊利格瑞的差异理论,她认为伊利格瑞促成了“女性的身份认同理论话语向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理论话语的进一步转向(20)陈李萍:《从同一到差异——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的三重嬗变》,《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6期。。”

(二)性别差异理论主要内容

金惠敏认为,对以牺牲女性为代价的社会组织,伊利格瑞提倡二人行,“‘作为二’代表了与他者关系的基础,她断言,正是通过‘差异’问题,‘作为二’的问题今天才能向我们展开(21)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金惠敏:《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于文秀指出,伊利格瑞的性别差异理论就是倡导一种阴性的女性理论,也即女人眼中的女人,其实现路径是“重建女性系谱、重视女性的性体验、创造女性语言(22)于文秀:《露丝·伊利格瑞的阴性女性理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李寅月发现伊利格瑞以“差异为基点展开性别平等问题的论述,形成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理论(23)李寅月:《肯定差异的平等才是真实的平等——伊丽佳蕾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理论探析》,《理论探索》2018年第2期,第45-50页。,”性别平等是有差异的平等,包括两性主体身份、性别权利、性别意识、家庭性别角色及关系的平等。杨鸿雁重点论述伊利格瑞的“双唇”意象和女人系谱,她提出,“伊丽格瑞在一系列作品中都试图去展示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之途,建立起一个有着两个主体、而不是只有一个男性主体的性别差异秩序(24)杨鸿雁:《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乌托邦——伊丽格瑞的性别差异概念评介,《国外文学》2005年第2期。。”方亚中、张亚楠认为:“伊利格瑞性别差异理论解构策略和建构意图可以从她对哲学话语的认识和对“反射镜”的认识中看出来(25)方亚中,张亚楠:《伊利加雷性差异理论的解构策略和建构意图》,《外国语文》2011年第5期。,”这篇文章深入浅出,是研究伊利格瑞的经典之作。刘岩教授指出,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是一种差异的女性主义,从差异角度阐释了关于性别平等的新概念“首先要认可两个不同的主体存在,然后再探求这两个不同主体之间可能拥有的与其性别相适应的价值和权利(26)刘岩:《性别主体与差异伦理:露西。伊利格瑞访谈录》,《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

(三)性别差异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在这方面,学界将伊利格瑞置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或者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对其思想进行评析。张平功认为,伊利格瑞对女性主义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其理论具有原创性的性别差异性拓展(27)张平功:《激进主义的乌托邦:吕西?伊利加雷的文化性别诗学》,《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伊利格瑞的差异性是由女性独特性的身体、语言、心理决定的,同时存在于女性多元分散的欲望中,“女性话语”有利于女性在差异性文化的基础之上重塑性别主体。但是她的“‘性别差异决定论’带有明显的激进主义性别乌托邦的特质(28)张平功:《激进主义的乌托邦:吕西?伊利加雷的文化性别诗学》,《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傅美蓉认为,西苏、克里斯提娃与伊利格瑞分别从身体、差异、母亲角度对女性特质进行诗性探讨,“凸显了女性主义批评鲜明的政治性与身份意识(29)傅美蓉:《以身份之名: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性别差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促进被遮蔽的性别差异逐渐显现,但是伊利格瑞的性别差异论具有生物性别本质主义嫌疑。黄柏刚认为法国女性主义者从女性写作、女人腔、符号写作等方面出发,着力思考身体、语言、写作与性别差异关系,赋予女性身体特殊的性别政治功能,她们的共同点是受到波伏娃影响,“女性在历史和文化中被置于第二性,在各个方面都处于附属、被支配的他者地位(30)黄柏刚:《身体语言的革命性实践——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语言维度探寻》,《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四、再现女性文化:建构两性和谐

具有多重学术背景的伊利格瑞对性别差异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针对女性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处于“他者”境地,缺乏主体身份的现象,伊利格瑞赋予语言优先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地位,致力于“定义一个女性的文化(31)Luce irigaray:I love To You:Sketch For A Felicity Within History,Trans.Alison Martin.New York:Routledge,1996,p47.”努力探求与女性利益欲望相适应的社会体系,在象征界存放表征女性的文化符号。女性文化颠覆男权思想资源对女性的预设,通过身体言说和差异化的语言提升女性主体理性;释放女性多样性与多元性潜能。伊利格瑞不仅关注女性文化再现问题,同时站在更高理论平台上,提出对两性和谐、文化建构的理解。

张玫玫指出,伊利格瑞围绕着对语言和再现的关注,为女性设计三种主体性模式——女同性恋、母亲、异性恋爱人,“通过这三种模式的女性主体,伊利格瑞要把鲜明的性别差异铭写进新型的话语之中(32)张玫玫:《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之维》,《国外文学》,2009年第2期,第11-18页。。”孙岩和李寅月认为,伊利格瑞将探求女性文化作为其明确政治追求,“女性文化的深层价值就是女性主体的自主自觉本质(33)孙岩,李寅月:《“男权主体”的解构与“女性主体”的重塑——露西·伊丽佳蕾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价值》,《求是学刊》2017年第4期。。”建构新型母女关系,推动女性政治参与,保障女性政治权利等都是伊利格瑞重塑自主自觉女性特质的重要维度。张平功认为,“女性话语”是伊利格瑞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拓展,对女性文化的有力重写。“通过这种为女性拥有,由女性创造并为女性言说的理论,女性的解放,文化社会状况改写与和谐,以及男女平等社会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可能(34)张平功:《激进主义的乌托邦:吕西·伊利加雷的文化性别诗学》,《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金惠敏认为,伊利格瑞要阐明社会想象如何将女性挤兑出观念和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女性又是如何为这一领域不断提供滋养,“伊利格瑞强调改变社会想象将最终使它能够接纳女性身体(35)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金惠敏:《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孙岩与李寅月还认为,“伊利格瑞论述女性文化的价值基础、自觉意识、思维特征、话语体系、言说方式等,在与男性文化的相生相映中展现女性文化的多彩特色特点,勾画其丰满充实的体系轮廓(36)孙岩,李寅月:《“差异论”:超越“二元对立”走向“和谐”——露西.伊利格瑞女性主义思想探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刘岩认为,伊利格瑞建构的女性文化就是让女性“拥有自我爱慕的能力,这是一种栖居在自我的状态,能够主宰自己行动和思维的能力,是维持自己家园的前提(37)[法]伊里加蕾,刘岩:《建设同他者交互关系的未来》,《世界哲学》2012年第3期。。”刘岩教授还指出伊利格瑞诗意化的语言更适合女性的思考与表达,更适合建构与现有文化不同的女性文化。

结 语

20世纪80年代伊利格瑞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为英文,国内学者对她的研究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总之,近三十年国内学术界对伊利格瑞的研究视角是多方位的,学者们围绕其对传统哲学批评与男权制度解构、强调女性“他者”的流动性差异性与创造性、探索性别差异重塑女性主体、建构女性文化探寻两性和谐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伊利格瑞的思想具有多重意义与价值,她所提倡的女性关怀包容的气质特征和丰富的性别经验应被视为导向更好的社会和政治的价值源泉。因此对伊利格瑞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扩展。

首先,关于母女关系的研究 伊利格瑞曾指出,女性与女性的关系首先是女儿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女儿与自己起源的关系。但是母女纽带自创世纪初就被割裂,在一次研讨会上她曾发出“整个西方文化基于弑母(38)刘岩:《差异之美: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0页。”的呐喊,“母亲的作用支撑着社会秩序和欲望秩序,但是母亲总是被保留在需要的维度(39)Luce irigaray,”The Bodily Encounter With The Mother”Trans.David Marcy,The Irigaray Reader,Margaret Whitford Cambridge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 ,1991,p35-36.”母女关系成为父权制文化中缺失的支柱。学界对于伊利格瑞母女纽带发展轨迹、建立母女之间交流的语言,从母亲的角度建构女性文化、探索母女关系蕴含的政治理念与价值等方面尚未深入分析。因此,在理论上厘清母女关系的发展轨迹,在实践中树立母亲正面典范的形象是今后研究伊利格瑞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伊利格瑞差异理论在生态领域的运用 伊利格瑞痛斥父权制社会倡导男性优越论,批评以自然为代价建立的经济秩序,这种秩序之下,女性、自然等都是男性征服支配、索取掠夺、奴役统治的对象。伊利格瑞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与自然歧视,认为“当前的战争、灾荒、饥饿等等实则是由男性单独建立起来的以牺牲女性、以技术统治为特征的社会体制之合乎逻辑的历史宿命(40)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金惠敏:《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男性与女性关系一样,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要生发对差异的尊重,就要恢复对抚育生命与滋养万物之自然的尊重,不得不说伊利格瑞差异论思想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对此者与他者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猜你喜欢
伊利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伊利的万科式恐惧
伊利的软硬功夫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