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杰 张多良
(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江苏·南京 210096)
网络祈福的现象近年来在青年网民中屡见不鲜。从早期的“转发此图会把爸妈身上所有的疾病都带走”,到“转发这个双彩虹会有好事发生”,再到转发动漫人物柯南谐音“挂科难”来保佑成绩,转发名目不断翻新、花样层出不穷。其中,“锦鲤”作为最新的祈福对象,在2018年问鼎当年十大网络用语之首。[1]它的横空出世始于国庆期间某平台推出的价值百万的抽奖活动,并迅速从五花八门的商业促销延伸应用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代青年作为移动网络原住民,不仅是“锦鲤”等网络祈福用语蹿红的创造者、推动者,更是其背后折射出的亚文化与价值观的受众者。“锦鲤”的狂欢表面上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实质上却暗含了一种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和一蹴而就的浮躁心态,这无疑会对青年就业价值观造成冲击与挑战。当代青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就业价值观决定了他们能否在择业中志存高远、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关系到他们能否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与责任。[2]因此,探究“锦鲤”狂欢背后青年就业价值观的异化及重构有重要意义。
2018年“锦鲤”席卷全网的浪潮,最早是源于国庆期间某平台推出的价值百万的抽奖活动,网友“信小呆”从300余万次转发的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的幸运者,引起了社会首波传播热潮。随后,某综艺女团选秀节目上某少女新星凭借粉丝极高的人气一路过关斩将,化身为“国民新锦鲤”,掀起全网转发“杨超越”求保佑的第二波热潮。紧接着,《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经某自媒体推送,笔者无数次莫名“躺赢”的人生经历,使“锦鲤”三度发酵,再次如潮水般席卷全网。由“信小呆”“杨超越”到“躺赢女生”,“锦鲤”之所以成为2018年流传最广泛的网络流行语之一,不仅是人们长久以来对“心想事成”的美好向往,更是当下社会心态与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娱乐化表达。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锦鲤,不仅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更是祥瑞之物、守护之神。安阳殷墟小屯遗址曾出土鲤鱼骨,标志着早在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中,鲤就进入到先民的食谱,先秦时期,鲤更被公认为是珍贵食材,诗经有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从孔子为儿子取名“孔鲤”的轶事到仙人秦高乘鲤成仙的传说,鲤鱼跃龙门、如鱼得水、“年年有鱼”,都隐含了锦鲤在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美好寓意。由此,转发“锦鲤”正如过年贴春联、拜头柱香一样,是人们寄托祝福所约定俗成的行为,是企盼吉祥这一传统民俗在互联网时代的具象化表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得到广泛应用,不断拓展着人们交往的空间,增加着人们交往的黏性。一方面,社交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动态的方式分享信息、观点、情感,好友之间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来强化社会关系,实现几何级蔓延;另一方面,以动人刺激的声音、迅速转换的图像、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等,以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取代传统文字符号的深刻表达,实现病毒化传播,共同造就“锦鲤”迅速席卷全网的汹涌态势。
近些年来,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扩大化、文化的多元化不断加快,以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为代表的各类社会思潮彼此耦合,通过与特定的某种社会需求和受众心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炒作明星绯闻等掺杂泛娱乐元素获取高收视率,设置超额奖金等扩大物质诱惑获取高关注度,炮制“重磅”新闻等博取大众眼球获取高点击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群体的行为动机,在不自知之中,将大众卷入“锦鲤”狂欢的景观世界,以及放纵之后精神世界的贫瘠与虚无。
就业价值是指就业主体在面临行业、职业、岗位以及就业性质、区域等一系列职业选择时,其内心评价的尺度和选择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青年在从“校园人”转为“职场人”的关键转折阶段,就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决定其择业行为,更是其实现人生价值观的现实体现。“锦鲤”狂欢看似是一种企盼吉祥的朴素追求,但其背后传递着青年就业心态和观念的种种困境。
“锦鲤”最早的兴起是源于商业抽奖,但由于其自带吉祥的属性,迅速蔓延到各个领域,打开了青年对“锦鲤”的狂热追求。前者作为一场品牌联动营销无可厚非,只是利用社交网络依靠用户的转发点赞为企业做免费的宣传广告,但令人忧虑的是,青年的疯狂转发、逢考必转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怀疑,对自我能力评估信心不足,将考试、面试等份内之事寄托于“锦鲤”带来的运气,另一方面是一种自我开脱,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会产生一种“替罪羊”心理,即“不是我的错,是‘锦鲤’没有保佑我”。因此,将“锦鲤”作为崇拜对象,无异于守株待兔,忽视了现实生活中青年应承担的责任,背离了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
青年被认为是在整个社会力量中最上进、最有朝气的力量,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更是民族的未来。新时代背景下,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新一代青年勤奋而诚实的劳动、刻苦而乐于奉献的精神。新一代青年应该坚决否定投机取巧、自作聪明、驰于空想和骛于虚声的不正确态度,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奋然前进。但几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少壮不努力,老大转锦鲤”型的热风,却寄托了青年潜意识中对“锦鲤”的无限期望,幻想着“锦鲤附身”,人生就可以“躺赢”,拜拜“锦鲤”,地上就可以“捡黄金”。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就是寄希望于具有极强不确定性的小概率事件,将传统的成功路径转化为运气路线,无形中消磨了青年的奋斗志气,误导了青年的奋斗方向,背离了新时代对青年脚踏实地的要求。
社交网络时代,每当新的热点一出现,首先跟着“凑热闹”的必然是“吃瓜”网友们,继而由舆论炒作后,紧接着便会掀起一场新一轮热搜,导致越来越多的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和参与。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众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读取信息的同时,无形中形成了不同主题的虚拟社群。当“锦鲤”横空出世时,一部分青年群体出于猎奇与有趣,在“帮转”当中出现跟风现象;另一部分虽然内心未必认同,但碍于社交群体压力,会看齐大众行为从而发生转发。在面对热点频现的信息爆炸时代,青年这种急于避免落后“时尚”的精神荒芜,盲目跟风“抱团取暖”的从众行为,急于寻求身份认同的不安全感,[4]这显然与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定力的品德修为相背离。
当前,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既是心理塑造的重要阶段,又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就人生的方向选择而言,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多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于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工业文明时代,也品尝着城市化发展带给个体的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5]“锦鲤”在现代的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明知荒诞而心照不宣的社交表演,是一次对现实“习得性无助”而消极悲观的温和抵抗,是一次对“阶层固化努力也没用”的自我消解。可以说,这种日常迷信凸显了在当下青年中普遍弥漫的颓丧色彩和焦虑心理,这与新时代倡导青年奋发向上、永不气馁的精气神相背离。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开篇中,首先通过对人与动物活动范围和选择能力的比较,提出人区别于动物所独有的自由自觉性和主观主动性。因此,新时代青年就业价值观的引领,需要激发青年的内生需求,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在实践层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促进青年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引导青年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赴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创业,投身新时代经济建设主战场。[6]
新时代下,在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畴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进而重点突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工作上的主要渠道和主打阵地的作用。因此,做好就业价值观引导工作必须发挥就业指导类课程的主渠道效用,继而进一步增强就业课堂的价值影响力。一方面,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要注重思想性。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掌握课堂话语权,千方百计将“锦鲤”对学生在就业选择和价值判断方面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服务国家战略大舞台、投身基层新天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革新在新时代下尤为重要,就业指导类课程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多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积极尝试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团辅活动、思想交流与汇报等多种复合形式的教育模式。尽可能多的采用当前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坚决克服以死板、灌输类传统宣讲教育方式的教学,促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过程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关心、关注的事件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加大利用新媒体对青年进行就业价值观引导力度。在“锦鲤”狂欢的新媒体时代,一味的“一刀切”式抵制娱乐只会助长大学生的反叛和抵抗情绪,引得其反感。青年是新媒体的重要受众和主要参与力量,会倾向于关注和追捧有趣又有意思的新媒体,就业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就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娱乐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打造融媒体联盟,向学生推送和展示对他们切实有用又有意思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就业价值引领,广泛宣传毕业生就业典型人物事迹、加大就业典型人物的典型示范,例如“四重”岗位专题讲座,全球治理能力专项教育等,以此培养学生心系祖国、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对青年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潜能的挖掘,既是一个自我教育过程,也是一项思想转化和行为自觉的活动。只有不断挖掘青年的个性化需求,明确青年自我的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行为自觉。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生涯教育与个性的指导咨询;依托校企共建,对接人才培养与供给需求,通过重点行业单位岗位体验营、一日式职业体验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成长路径,帮助学生明晰未来职业规划,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