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彤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长春 130013)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占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教育工作的承担人员,相比其他任课老师,辅导员不仅在课上和学生接触,课后也会和学生进行交流,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需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其职业能力有待提高,长时间下去,必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该文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
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应努力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多元化服务,并在该种需求下,逐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使其可以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职业化是指在制度的保障下,为辅导员提供帮助,好让他们尽快提高管理能力,灵活处理各种问题,同时还具备较为明确的岗位意识。专业化是指对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获得学生尊重。
由于辅导员在科研方面常常处于被动局面,加之科研能力弱,缺乏科研积极性,故科研水平受限。对于辅导员来说,只要从事该行业,应积极投入工作岗位,同时还应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法[1]。辅导员要想做好辅导工作,不应盲目与被动,而应进行科学规划,不断提高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该项工作。
最近几年来,国内高校招生数量增多,且规模大,因而,需要更多辅导员来辅导学生,致使工作压力增加,同时需要利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事务,忽略了学生思想方面的指导工作。加上,辅导员年龄普遍偏小,而且科研能力薄弱,职业认同感低;若是从薪酬层面来说,工资待遇不遂人心;另外,职业能力亟待提高。
因职业认同感低,高职高专院校忽视了辅导员的重要性,导致他们的地位低,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将他们当成打杂人员,认为辅导员可有可无,发挥不了作用。如此一来,辅导员难以真正发挥其价值,更无法创建专业队伍。
和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在录用辅导员方面门槛较低,导致辅导员水平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人才激烈竞争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日后的任务加重。针对上述现象,高职院校必须保证聘用辅导员的质量,严格控制源头,调整传统聘用标准与方式,以此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综合实力[2]。
高职院校尽快调整辅导员架构,采取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方式,好让缺乏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尽快走上岗位。从职称方面来看,许多辅导员虽然为本科生,但也只是个初级职称[3]。鉴于此,辅导员应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掌握更多知识,为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性,对辅导员的思想觉悟提出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及时处理学生生活与学习方面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所以,高职院校应将选拔辅导员的工作当成关键,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框架,同时依照不同专业,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健全相关制度,并使其标准化。依照当地教育局颁发的文件,要求院校明确认知辅导员的地位、作用等,同时还应综合考虑他们的素质能力,提前明确岗位的职责,按照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目的是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健全相关体系,创建辅导员队伍,保证他们正常开展工作。
当前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起初,高职院校应在辅导员上岗之前进行培训,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为让其尽快上岗,应给他们提供大力支持,让其明确岗位职责;其次,对于在职辅导员而言,应定期给他们提供再教育机会,比如可以参加调研会、专家讲座等,推动教育领域的交流;再次,采用奖励措施,鼓励辅导员再教育,例如取得和教育管理、政治教育等有关的学历,会给予相应奖励,从根本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为科学评估辅导员,提升他们的素质能力,高职院校应制定高效、合理的评估机制。比如从岗位分工、具体工作流程等层面制定评估制度,保证评估体系科学。当然,必须将考核流程具体落实,确保公平公正。考核期间,不光需要依照结果来进行判断,还应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最终才能得出判断。最后,还应将辅导员的薪资、绩效和评价结果相挂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为组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高的管理队伍,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依照专业、个人能力等对辅导员展开分类,定期和他们进行沟通,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目的是让辅导员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辅导员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充分挖掘潜力,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