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其忠
(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 福建厦门 361000)
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新课标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能力。听、说、读、写是综合语言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其中,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是学生获取词汇、语言结构、功能知识和技能及体验情感,培养学习习惯和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输出的重要方式,也是综合语言运用的一大重要表现,所以应该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如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实现双重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时间分配上来说,学习时间紧且学习任务重。如果要做到读写相结合,教师首先要考虑读什么、怎样读,读后应该怎样写,但现在教师并没有在课前将阅读和写作的重点、时间等进行分配。在课上阅读讲解时并没有区分侧重点,所有内容都讲得面面俱到,使学生产生疑惑、分不清阅读中的主次。对阅读的讲解时间过长,留下的写作时间就很少,时间分配不合理,出现“瘸腿”现象[1]。长此以往,会使写作成为可有可无的过场部分。反之,部分教师对于阅读的铺垫时间不够,直接进入写作部分,缺少语言结构的支撑,没有获取阅读中的素材信息,使学生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利于进行阅读教学。
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但仍然有多数教师以传统教育形式授课,缺少创新性,无法有效刺激学生的英语学习乐趣。教师在讲解时过度依赖课本,只是照本宣科,单一地引导学生对阅读和写作进行分开练习,而且读写内容过于片面[2]。这样的传统读写模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乐趣,对于阅读只是要求学生朗读并未要求深入理解,对于写作也只是单纯地写单词和句子,并没有运用语法结构等进行整篇文章的撰写。这样的传统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和写作中都讲究技法的理解和运用,而教师在讲解时只是注重教学效果,并没有传授技巧。在阅读中会遇到生词、长难句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告诉学生猜词、预测的阅读技巧。但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规范化阅读指导,在阅读中缺少技巧,就会影响阅读质量,间接影响写作质量。阅读中缺少技巧,积累不到阅读与写作的经验。
针对阅读与写作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前对阅读与写作双重教学任务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读写的分配。阅读是为写作打基础,写作是检验阅读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课上时间都用来进行阅读理解的分析,而把写作留到课后。所以,要在课前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分配。比如,在九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阅读中,讲解“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时,可将阅读部分分为精读和略读两部分,精读时,通过阅读整篇文章,能充分理解上下文的结构内容、语法运用、背景知识等。略读时快速浏览文章结构,找到段的开头句,理清段落中心句,简单理解文章框架结构,为以后的写作锻炼提炼文章大纲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课堂,成为教学趋势,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衬衫的制作工艺,使学生了解衬衫的各种材质及制作过程。通过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为学生补充还未学习的生词等,慢慢积累,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对于阅读与写作技法的教导,需要教师通过日常的练习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由于初中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还尚浅,对于英语阅读的结构布局理解还不透彻,导致在写英语文章时结构混乱、内容枯燥。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后结合课本的阅读进行仿写,如阅读“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其进行仿写或在此基础上进行续写,模仿其句子结构和语法的运用,既能将阅读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又能提高写作能力。
目前,初中生的英语写作非常空洞,没有深意。教师首先可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然后鼓励他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语言素材,还能在写作时发挥自身想象、积极创新,从而切实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比如,阅读“Sad movies make me cry”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Sad movie”的文章,根据阅读心理写读后感,使文章有新意,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合理安排课上时间,在课后引导学生总结积累阅读技巧,以读写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并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