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毅
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处于紧张课业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都是未来发展的根基,初中体育开展素质教育旨在借助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坚韧的品格,使学生在完成体育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体质、思想、情感、行为上的转变。因此,初中体育开展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考核体育项目的练习上,忽视了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载体。因此,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出学科特点,既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科学合理地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因材施教的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第一学期体育达标测试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未能达标,针对未能达标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训练量、训练难度、考核难度都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学生能在努力训练中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体会到体育练习的成就感,同时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与其他学生看齐,顺利完成整体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生长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兴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不竭内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练习中,从而实现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1]。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有的女同学怕脏怕累,认为体育训练又累又枯燥,常常在体育练习中半途而废,对体育训练存在抵触和排斥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讲述名人体育事迹为学生渗透体育精神,树立体育榜样,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攻坚克难的信心,同时对学生付出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渐消除对体育训练的抵触和排斥心理,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滋生出体育练习的内在动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体育知识,同时形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体育训练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也无法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碰撞,教师要在教学中持续渗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使学生树立起团结协作的观念,不仅关注体育训练结果,更关注体育训练过程,促进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在体育训练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避免学生出现投机心理、损人利己的行为,使学生既能通过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同时强化合作精神,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仅凭常规的体育课程难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类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开展特长培养,进行针对特长的专项训练。在征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使学生在正常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能利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进行特长培养,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有的学生爆发力和运动能力都非常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短跑练习,通过针对性的练习、阶段性的测试,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有效发挥,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并持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体育精神、合作理念,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巧的同时,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