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
(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初级中学校 重庆黔江 409008)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了解诗歌、诵读古诗词、背诵优秀诗文,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1]。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古诗词,掌握平仄规律和用韵要求,往往能在解题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记得“谁家新燕啄春泥”和“浅草才能没马蹄”,但不记得正确顺序。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要求补充完整的是颔联和颈联,除押韵外,还要求对仗。
先从词性来看,“谁家”和“几处”相对,“新燕”和“早莺”相对,“啄春泥”和“争暖树”相对,“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下一句应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和“乱花”相对,“才能”和“渐欲”相对,“没马蹄”和“迷人眼”相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下一句应为“浅草才能没马蹄”。
再从平仄分析,“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第二、四、六字依次为仄声、平声、仄声,则下一句的第二、四、六字依次应为平声、仄声、平声。“家”是平声,“燕”是仄声,“春”是平声,符合要求。
同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第二、四、六字依次为平声、仄声、平声,则下一句的第二、四、六字依次应为仄声、平声、仄声,“草”是仄声,“能”是平声,“马”是仄声,也符合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学生经过系统性的学习,熟悉诗词的格律要求,便可轻松解决类似疑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亦要求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爱美是人的天性,即使是不懂诗词的人也能感知到诗词中的某些美好意境,但这种感知是浅显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只有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才能淋漓尽致地体悟诗词中的美好意象,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所谓意象乃是作者将某种情感附加在某种客观事物上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如杨柳、长亭可用以表达惜别,明月、大雁可用以表达思念,梅、松、竹可用以抒发感慨或托物言志;等等[2]。
“冰雪磨练出,忽然放几株。独自寒风里,一朵开五福。”(郑祖精《梅花》),写梅花经雪而开,以赞颂坚强不屈的品格,亦是学生的自我勉励。
“叹人生几许,时光匆匆。问人生何谓有?梦醒一场空。昨日诗一首,今朝酒一杯,功名利禄,不过指间灰飞。”(冉玲玉《自度曲·新想》)小作者虽不识酒中滋味,但见成年人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便借酒抒怀,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作者小小年纪就能意识到“功名利禄,不过指间灰飞”,实属难得。
陈江侨的《如梦令·冬》:“窗外菊花凋落、墙角腊梅如火。白雪挂枝头,门内老翁独坐。沉默,沉默。游子何时归左。”则是通过对比凋落的菊花、如火的腊梅、枝头的白雪和独坐的老者,表达老人对游子的思念,并借此表达小作者对外出务工的父母的牵挂。
学生通过系统性地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更好地体悟诗词之美,也可以用诗词描绘生活、表达情感、抒发志向,并在学习和创作中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个人素养。
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民族自尊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
古诗词中不乏歌咏爱国精神的名篇佳作。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爱国诗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教育,认同爱国主义,认可中华文明,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等等,具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学校定期开展爱国诗词诵读活动,并在课间播放学生的朗诵作品,既可提高学生参与度,又可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爱国主义。
学生通过系统性地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认同爱国主义精神,还能通过创作,表达爱国情怀。如,沈枚的《春》:“一阵春风来,满山花儿开。田野新苗秀,农民喜心怀。”;胡鑫的《夏日雨后》:“夏雨落一朝,暑气竟全消。禾苗重欢唱,百姓乐逍遥[3]。”两位小作者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所见所闻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
总之,古诗词教育重返初中课堂,既是出于中考的现实要求,也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宣扬爱国精神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