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冬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如何大力推进概论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思路,使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最有帮助的一门课程对概论课教师来说是个新的课题。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时事政治关注不够,一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对国家、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不闻不问,对最新的理论热点缺乏关心和了解。由于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了解和关注有限,加之自己固有的一些主观意识,以致造成很多时候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过于片面,从而很难得出正确的认识。为了使大学生增进对理论热点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将时事评说融入“概论”课教学环节是个不错的选择。
“概论”课程作为高校必修的思政理论课之一,其理论性、 意识形态性较强,而且作为一门公共课,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时效性,对概论课教师来说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事情。当前,大多高校概论课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然而部分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探究问题往往给予应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待增强。时事是当前最新的国内外大事,学生们每天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最新的时事热点问题。把时事评说融入概论课教学中,通过学生播报最新的时政热点,并进行分析、评论,对其同龄人更具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时事评说通过对各类时事新闻事件的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教材知识点融会贯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1]。评说过程把课程的理论要点和时政热点相结合,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分析力、理解力以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不但可以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风,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思政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大量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应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如果这些鲜活的事例来自学生,就可避免灌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反,这些事例如果由教师提供,一是会限制选题,二是可能把握不准学生的思想动态,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巧妙将时事引入概论课程教学是一个有益尝试。
通过时事评说,使得原先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鲜活时事,上升为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地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的时事案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拉近了现象和理论本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再面对课本中的理论时不再显得十分生硬和枯燥,为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时事评说不但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快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和推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时事评说环节有助于增加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特别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的思想困惑,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众多满堂灌的形式中,时事评说这一形式让很多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时事评说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时事评说环节,学生通过获取相关的时事新闻,结合课程理论要点对这些时事新闻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播报评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时事评说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事评说,无论是主动参与或者是被动完成,目的在于要让学生树立关注国家、 社会、 他人的意识。通过时事播报和点评,逐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对于书本中的理论不再像之前那么排斥,而渐渐会看到他们希望从书本理论的学习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最后,时事评说环节还有助于营造了一个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在时事评说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每次课教师授课的专题内容,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去搜集相关理论要点的时事新闻,通过时事播报和评说的方式,让班级更多的同学能了解该时事新闻和理论要点,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时效性;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们所准备的时事内容,教师可以整理,作为教学的案例库,对于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大有好处的。在学生评说、教师总结点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活跃了课堂,营造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时事新闻与概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把时事新闻融入“概论”课教学,可以改善克服“概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在具体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为了切实增强学生关注国家、社会的思想意识,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在“概论”课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加入课上 “10分钟时事评说” 的环节。在学期初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每组4~6人,并选派一名组长全面负责,每次课指定某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时事播报,时间限定在3分钟以内。围绕党和国家所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发展问题及相关现实人物,比如:中美贸易战、香港内乱等问题,学生们进行分组准备,可以通过准备相关的PPT。在时事播报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时事点评的环节。这项工作由本组的另外一个同学来进行点评,时间也限定在3分钟以内。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点评,不是泛泛而谈,要求小组认真做好准备,除了搜集相关信息和材料之外,还要求小组进行集体讨论,经过更为深入的思考,做出有意义和价值的点评,而这些精彩的点评往往也是概论课堂上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
在课堂主题展示环节中,为了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还要专门设立评委会,对课堂展示的小组给予打分和点评。评委会由除展示小组以外的其他小组,每组随机抽选出一名学生组成。每位评委学生须按照评分标准,分别从选题是否有意义、材料是否翔实、理论分析是否深入、结论是否明确、形式是否多样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除完成打分任务外,评委会学生及其他学生还要对展示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答辩。答辩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列为评分的重要一项。在答辩过程中,学生们思想相互碰撞,唇枪舌剑,互相辩论的火热场面时有发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评委提问打分之后,教师的答疑总结至关重要。如果缺少教师的总结,整个时事评说环节就显得不完整。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评说给予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特别注意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避免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根本性的错误;不能因为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而一味地给予肯定。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学生播报、点评、提问等环节的时间。如果耗时太多,会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答疑总结环节对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时政关注度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每天关注最新的时政热点,把握国内外动态,关注一些理论前沿问题,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时政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对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出客观、全面、精确的分析答疑解惑,通过教师点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时事评说融入“概论”课教学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把握住科学性、引导性、全面性、统一性四个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事评说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但应注意时事的选取要紧扣课堂专题教学内容。当前,“概论”课教学大多按照教育部的专题教学指南,细分了24个专题[2]。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专题的教学来选择时事材料,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如专题十七对应教材第十章第五节,主要讲建设美丽中国,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那么学生在选择时事播报的时候,应侧重选择当前我国各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的新闻报道等;小组在点评的时候也应围绕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性意见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如专题十九对应第十一章第二节,主要讲全面深化改革;学生小组在选择时事播报的时候,可侧重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的讲话及当前的热点事件,如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国内涌现出的一些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等。总之,选取的时事材料应结合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教材相关理论去分析时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概论”课程旨在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又体现这些理论成果的理论逻辑;既体现理论成果的整体性,又体现各个理论成果的重点和难点,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结合时事材料,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武装青年一代,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方法,提高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紧密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在素质目标上,则要求学生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师答疑总结环节,教师应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着力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堂评说表现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因此,“概论”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用有高度、有深度的理论来对学生加以精心栽培和引导,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时事评说融入“概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性,除了教师前期的动员教育以及在课堂上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还必须要有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来支撑。通过考核评价,学生们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如果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活动在主观上会比较随意,学生在态度上也多是应付,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操作过程中,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4]。把时事评说环节纳入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从内容选择、评说过程、语言表述、仪容仪表等情况来综合考虑该小组的课堂表现成绩,并严格按照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以体现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和激励功能。具体来说,考核标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制订。一是内容选择,学生在选择时事材料的时候要紧扣每一讲专题教学的主题,时事材料要体现实效性和典型性,可以是国内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国际上的大事件,可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可以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热门话题,不能选择与专题不相干的主题;同时,这些时事材料要体现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思想意识形态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评说过程,“说”要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评”则要求准确到位,发人思考;“评”与“说”要相互配合,以吸引同学注意力,带动课堂氛围;三是语言表述上要做到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吐字清晰;四是仪容仪态上应注意不要盯着稿子念,尽量脱稿表达,辅之以手势和身体动作以提高表达效果,或是与班级同学形成互动,以增强评说的感染力。此外,在学期末还应提交修订后的评说总结汇报材料,用于存档及教师打分写评语。教师对学生的评说表现应给予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及积极的引导,避免用批判的态度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向、导述、导评、导思四个方面[5]。导向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时事评说,为什么要开展时事评说,如何将时事评说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如何将时事评说选材与专题教学内容相一致等;导述就是引导学生针对时事材料的播报,如何更加抓住重点、简明扼要、清晰表达、语言流利标注;导评就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播报的时事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教材理论要点和专题教学要点,做出科学、客观、正确的评价,在评价的时候做到说理透彻、观点清晰,并结合课程评价体系指标给出合理的成绩;导思就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透过时事材料,引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一双“慧眼”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要打破“满堂灌”的习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时事评说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料收集整理、时事评说和提问评分上。在资料收集上,要侧重收集这一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并进行加工整理,或为了更加直观可做成PPT;在时事评说上,要求学生小组既分工又合作,除了给班级同学播报近期的时事新闻外,还应群策群力准备好时事材料的点评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准确;此外,在提问评分上,要求评委会学生及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踊跃提问,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时事播报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以及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演说能力,让他们养成关心国内外时事热点的习惯,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思政课教师,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下功夫。将时事评说融入“概论”课教学,使学生们耳目一新,使他们能更多地去关注国家、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概论”课的教学氛围,大大提升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将时事评说融入“概论”课教学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