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01-07 03:02孙晓燕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应用型毕业生

张 阳,孙晓燕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1],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可小觑。高等教育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促进学生能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还应具有与其从业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即获得从事相应职业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各种能力——核心竞争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对于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升重要性分析

从实践层面讲,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解决就业困境。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时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能就”。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缺少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日常学习积累和培养,相应的应试方法及技巧欠缺等。高校毕业生对其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认识和准备,大学期间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努力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己在求职时的主动性和成功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实际需要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技能才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要求高校注重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理论层面讲,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深层次内涵。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着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结构维度、影响因素、培养机制等进行详细而综合地分析,探索提升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从而对学生创业就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教学理论,创新教育培养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研究,旨在通过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视野分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视角,从而有助于探索推进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

早在1990年,著名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教授和加里·哈默尔教授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并对核心竞争力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进行了描述和论证。核心竞争力指以企业的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的能力[2]。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

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体和企业一样,在其成长进程中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不同领域内的个体对于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认知并不清晰。需要对个体活动进行管理和运作,才能保证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高校毕业生需要准确了解自我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当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相结合,就产生了教育核心竞争力。教育核心竞争力既是核心竞争力教育的目标,又是核心竞争力教育的结果,当教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时,它又会成为一种教育资源而转化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教育的力量或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从学历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角度来说,则体现在未来职业岗位和成就保持的核心胜任力。

从竞争中的单个主体来看,核心竞争力是其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品质、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即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的有机协调和整合,若没有这些能力,学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从竞争中的双方甚至多方的相互比较而言,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相比于对方具有的独特并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反映。个体独特性不仅使竞争对手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效仿,更体现在独特性培养的过程和途径与众不同。从竞争的就业岗位来看,核心竞争力就是个体成功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从竞争的结果来看,核心竞争力是个体获得理想职业并实现长久发展的能力。

(二)核心就业竞争力

关于应用型本科生所具有的与获取职业相关的就业能力,我们称之为就业竞争力。具体包括职业规划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

1.职业规划能力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它是个人与组织相接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职业生涯规划既对个体具有指导和调整的作用,又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具有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作用。职业规划也有助于投放注意力,积聚能量。职业生涯发展有目标时,易集中所有的能量和资源去实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极大丰富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真实可靠与虚假失真并存,这就需要求职者对其梳理和辨识,要求毕业生具备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3.自我推销能力

高校毕业生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个人的自我推销能力是基于自我综合能力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展现。能否有效展现个人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销自我时,既要盘查清楚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更要清楚对方要求的工作能力,有的放矢进行自我推销。

4.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高校毕业生作为决策者参与决策活动、进行方案选择的技能和本领。在就业过程中,体现为识别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如何抓住机遇,比较不同来源的数据,运用有效方法选择行动方针,采取行动来缩小实际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决策能力是一个多层面的能力体系。它是一种基本能力的展现,是进行决策活动应当具备的起码的技能和本领,包括学生的正常体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但也受制于专业能力。比如分析、综合、判断、组织、控制能力等。

5.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当自我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人们会采取自我保护手段来加以应对。在高校毕业生实现学生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以及职业延续中,自我保护能力与毕业生法律意识、契约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证据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识别用人单位虚假信息能力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阅历和社会经验缺失均会导致自我保护能力的丧失。

(三)核心职业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工作绩效优秀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特质,是学生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保证其顺利择业并在未来取得职场成功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某种动作系统和动作方式。不同岗位对工作者的胜任力要求是不一样的。环境和教育为其提供了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实践活动就成为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职业胜任力一般是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成就能力的集合。

1.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是通过教育或培训获得的知识或能力,其培养途径多样。专业知识技能的组合更重要,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人。专业知识技能是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也称之为基础层能力。它是核心竞争力建构并顺利实现的根基和前提。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专业知识技能包含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及其操作等内容。基础理论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包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而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的应用,并随着研究专业的方向不断发展。专业技术及其操作是专业理论的实践化目标。基础理论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应用的基础,专业技术实践则是专业理论的价值体现。因此应用型本科要在教学实践上合理调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比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关注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知识结构的不同要求,更要注重不同职业对求职者的一些共性的要求,比如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因技术的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应用性问题。

2.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主要是指可以在不同类别岗位上实现迁移使用的能力,不因职业或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可迁移技能在工作内外、工作生活之间都能运用的,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同时它更是职业岗位比较重要,深受用人单位关注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都是在可迁移技能的基础上。可迁移技能包含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冲突管理能力、领导力、推动变革的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迁移技能因其“可迁移性”让人们实现了现实能力的超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即使其未从事过某个职业,但只要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相关技能,即可胜任此类工作。

3.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对自我而言,它是对内的技能,体现的是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管理自己,做到慎独。专业能力、可迁移能力,这些内在的特质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是否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整体能力提高至关重要。它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三个阶段。如果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定位,查找不足,持续改进,扬长避短,就会日趋完善,实现自我评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科学评估自我,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就会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即利用个人内在的力量改变行为,通过自我约束,增加良好的行为,增强竞争力。

4.成就能力

通过大学阶段学习,学生逐渐提升个人能力,集聚核心能力。这些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中孕育着成就能力。成就能力体现在一个人能够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某个竞争目标的能力,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显现,即外显力。求职过程就是毕业生核心竞争能力外显力的表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是潜在力,成就能力则是核心竞争力的外显力。判断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就是看其经过大学教育的培养和学习,是否具备以上四个维度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应用型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体现在就业市场,毕业生拥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阶段培养的作为职业领域的持续竞争力的潜在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自我培养层面

首先,进行自我评估。借助于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判断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职业选择、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设计,然后制定合理的计划,认真执行并不断做出评价和反馈。其次,通过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四个维度来认识自我资源。在对四个维度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几个职业群的同类合并,得出一些相互交集的区域,产生与其匹配的最佳职业库。在此基础上了解、分析该职业的宏观发展趋势,获知具体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条件和待遇等,分析自己的专业与目标职业的关系,以及为了实现对目标职业的期待应该做出的选择。通过职业意识的更新,将大学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紧密相连,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明确方向。

2.明确生涯选择

明确生涯选择,才能够更好的付诸行动提升竞争力。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点:把理想的职业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各职业对人才能力、个性的要求,职业供需状况,并能根据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对即将供过于求的职业寻找新的目标; 要依据自身的职业兴趣、个性特点、个人的知识与能力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确立职业目标,不能盲目从众。

3.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要不断巩固专业知识,主动掌握专业理论以及学习方法,练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专业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及创新意识,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社会层面

1.充分考虑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匹配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要充分考虑与就业市场匹配度,更好体现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学科建设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根据需求变化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4]。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广泛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前提设置专业与课程。因为新兴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能够精准地把握市场对人才核心能力的需求,高校应邀请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通过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进行提炼,逐步形成职业胜任力的模型,会更大程度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核心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并重

(1)进一步完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引领。当前社会价值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必须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把立德树人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政治上的保障。同时,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强化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始终和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才能把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快捷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社会需求现状,做到知识更新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始终秉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因此,要丰富高校实习实践课程的内容。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将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将问题导向带入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高校实习实践课程的组织形式的改革,一定要凸显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组织性和规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依托相关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一方面,依靠校内实践基地,吸纳学生参与实践基地中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舞台,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打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壁垒,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用人单位的储备了未来可用人才。同时要重视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

(2)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平台。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吸引学生参与科研,增强创新理念。其次,充分利用创业实践公共平台,既提供物质支持,又要动态把控其创业过程,予以有效的指导。再次,营造学生成长的创业氛围,可参照国家创新创业大赛的方法在校内举办比赛,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激发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最后,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更要实施创业家进课堂讲创业,学习者进企业学创业的合作模式。学校可为此组建相应协会,联络校友、专业对口的企业的创业者以及与创业相关联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分享创业成长的经历,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首先,有助于应用型高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及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人才,提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活力。使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与岗位对接,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节约更多成本。再次,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专业性、职业性的指导与锻炼,实践能力、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个人素质得到较大提高。通过具体岗位的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导向以及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状况。在自我与职业的探索中明确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缺少什么,锻炼什么,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四、结语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5]。新时代新形势对大学生培养有更高要求。以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这对于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应用向人才的培养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竞争力应用型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