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俗剪纸的创新与传承研究

2020-01-07 03:02张朝晖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剪纸民俗

张朝晖

(河南大学 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剪纸是诞生于我国古代民间最质朴最富有艺术气息和东方韵味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群体文化记忆和精神的象征。在民俗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民俗剪纸的生存、发展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民俗剪纸如何创新发展,不仅是事关民众文化生活与民众审美教育的问题,还关切到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也是非遗民俗剪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看,以往学者对剪纸艺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剪纸渊源、发展历程等的溯源式的历时研究,以及对剪纸艺术的工艺、造型、风格、题材、传承与保护等某一方面的专题性和区域性研究,研究成果也极为丰硕,尤其是史论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①这些研究为剪纸艺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启发意义。但从整体上看,当前研究视角单一、分散,多以区域剪纸为主,缺乏系统整体的考察,对新时期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研究力度不够,创造性传承方面也缺乏清晰的路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民俗剪纸的发展创新与创造性传承做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希望本研究能为新时代民俗剪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非遗民俗剪纸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契机

生态环境巨变下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存现状堪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剪纸艺术诞生于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依托各种民俗活动而存在,是民众社会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艺术表达方式,农耕社会的经济土壤和社会组织结构滋养了剪纸特有的内涵和表现特征。但近现代以来,随着小农经济的解体和社会的转型,在价值多元化、时尚化和文化商品化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审美情趣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剪纸赖以生存的民俗空间被严重挤压,民俗剪纸自身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心理需求差别较大,传统的剪纸题材内容、功能与新时代多元化的诉求不相契合,剪纸艺人逐年减少,剪纸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些问题反映着民俗剪纸在当下的生存面临诸多困境和考验,这一切表明:民俗剪纸自身要发展就必须有所突破,民俗剪纸的题材、内涵和功能都需要提升、转变。新时代环境下民俗剪纸如何与时俱进起到文化和价值引领作用,剪纸内容如何创新以满足现代人的消费心理,剪纸题材如何突破以满足日益凸显的个性化需求,剪纸技艺如何提高以满足民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剪纸艺人逐年减少与剪纸传承后备生力军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剪纸创作、运营如何与市场高度融合,等等,这些不仅是剪纸创作和保护的实践问题,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的重要问题。

民俗剪纸的发展虽然遇到了种种问题,但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重大契机。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民俗剪纸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大量的调研、访谈,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诸多相关扶持政策,立法部门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也采取了种种切实可行的挽救和保护措施。早在1979 年,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原国家文化部等部门就联合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与调研工作。1997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的《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条例》,明确了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剪纸艺术也在保护之列。2003年原国家文化部正式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民间剪纸位列其中,成为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2004 年 8 月 28 日,第十届人大十一次会议批准了 2003 年 11 月 3 日在第 32 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中国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四批。2011年2月第十一届人大十九次会议又通过并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特别是2015年“十三五规划”将“振兴传统工艺”首次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2019年1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指出,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非遗”保护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为新时期非遗民俗剪纸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民俗剪纸的发展也应该乘上改革发展深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东风,充分发挥剪纸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高民众审美情趣,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着手,建立起以剪纸技艺传承、工艺创新、内涵提升为关键的适合民众文化生活和审美心理需求的保障和创新机制,为剪纸艺术的未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简而言之,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生存现状、困境、传承、创新和发展出路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行之有效的发展和保护措施,以指导剪纸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民俗剪纸的创新发展指向

新时代民俗剪纸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必须立足于民俗剪纸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在新的文化语境和当下民众的心理与审美需求下,紧紧围绕剪纸的题材突破、内涵主旨创新和剪纸技艺提升等创作的实践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才能厘清民俗剪纸发展的内在理路,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民俗剪纸的可持续发展。

1.剪纸题材创新:时代性与先进性。题材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剪纸题材是经过剪纸艺人集中、取舍、提炼来表达生活感受、社会认知和审美诉求的主题元素,与艺人的生活环境、地域习俗和时代风情有关,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民俗剪纸作为农耕时代诞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题材打上了农耕社会特有的深深的烙印。因此,传统民俗剪纸的题材多与农耕生活、风俗礼仪、神话故事等有关,表现元素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花草虫鱼、家禽瑞兽、戏曲或神话人物等为主。这些题材在今天的剪纸作品中仍然十分常见,民众虽然也十分喜欢,但这些传统题材毕竟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有一定的距离,难以产生时代共鸣和心理回响。因此,民俗剪纸在题材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在题材选取上应遵循“不泥于古、不背乎今”的原则:一方面可仍然选取经典优秀传统题材进行创作,比如《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图》《穆桂英挂帅》《老鼠娶亲》《嫦娥奔月》等大型传统题材作品和吉祥如意的节日剪纸以及窗花等小型传统题材作品,丰富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满足人们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喜爱,唤起民族群体文化记忆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创作全新的题材,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比如,剪纸艺人可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俗的剪纸作品,如环保题材、文明婚丧题材等;或创作合乎社会提倡的公序良俗题材的剪纸作品,如尊老爱幼题材、孝亲题材等;或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时尚前卫题材的剪纸,如个性化的人物剪影、游戏人物题材等。剪纸题材创新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和多层次需求,紧贴时代发展和民众生活与心理需要,并与民族精神传承相一致,从文化记忆与价值引领方面,发挥民俗剪纸的文化功能。

2.剪纸内涵出新:思想性与价值引领。剪纸的主题与寓意在剪纸创新发展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那些主题明确、内涵丰富的剪纸作品总是深受民众的喜爱。剪纸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是人们接受和喜爱它的重要因素和文化符码,因此,新时代的剪纸创作在这方面要特别重视。剪纸内涵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借鉴和保持传统剪纸艺术最擅长的纳吉、祈福、祛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主题寓意表现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创作体验,继续创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剪纸作品,或新旧元素融合,将民众新的期盼、美好祝愿融入传统剪纸作品之中。二是契合时代所需,创作出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剪纸精品,使其成为时代价值的重要载体。思想性体现在主题突出,符合时代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反映国家民主、富强、文明、公正、廉洁、诚信、友善等主旋律题材的新时代剪纸作品,宣扬真善美等美好事物和情感,潜移默化,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如:可剪刻出《焦裕禄》《反腐倡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富含正能量的剪纸作品,以弘扬新时代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剪纸的艺术性是剪纸深受喜爱的重要因素,剪纸艺人不仅要注重理论素养的吸取,更要注重艺术本身“妙在自然,贵在天真”的艺术本质要求。形式上新颖,内涵上丰富,艺术上道法自然,能给予人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与观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即为好作品。教育性体现在剪纸作品内涵可以起到教化引导,传达更多的正能量和科学艺术知识,与人们追求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相一致。剪纸艺人可以将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和科学文教知识等内涵融入剪纸创作中,培养民众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民族凝聚力,起到文化引导和科普教育的作用。

3.剪纸技艺提升:守正创新与审美指向。民间剪纸是造型艺术,构图、用色、刀法等构成剪纸技法的重要几环,剪纸技法的提升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从用色上来讲,传统剪纸多为单色单层剪纸,新时期此方面技法的突破原则上是守正创新,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地探索多层多色,目的是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剪纸作者内心的思想表达更充分,人民大众更喜欢、更乐于接受。在刀法或剪法上,传统剪纸有阴刻、阳刻或阴剪、阳剪之分,阳刻(阳剪)的特点是“线线相连”,镂空雕刻,南方剪纸多善用,使用阳刻(阳剪)技法的剪纸作品其线条清秀、细腻。阴刻(阴剪)多见于北方剪纸,特点是“线线相断”,阴刻(阴剪)技法的剪纸作品风格质朴、粗放,线条感强。也有阴阳剪法(刻法)同时使用在一张剪纸作品上的,但难度较大,这种混合技法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新时期在剪纸技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可以保持以阴刻(阴剪)为主或以阳刻(阳剪)为主的单独技法来表现,另一方面可以在阴阳剪的结合上寻求技术突破。阴阳剪法的结合,表现力更强、更丰富,更能体现均衡对称、虚实相济、疏密有致的和谐流畅之感,装饰效果更强,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迁的审美需求问题。此外,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电脑设备来创作以提高技艺,如:可利用电脑三维技术使剪纸人物线条更流畅,表现更丰富,造型更立体,细节性更强。这些新的技法既注重传统审美和意象性特征,又满足现代审美对时尚、前卫等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偏好。剪纸技法的提升能够使这一古老的民俗传统获得现代原创力和生命活力。

4.剪纸风格独特:时尚化与个性化。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由于受使用材料(纸张)和剪法技艺的不同、地域风俗的异同以及剪纸艺人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每幅剪纸作品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或浑厚繁复,或清新淳朴,或简洁明快,或夸张变形,各有特点。但文化商业化的今天,剪纸艺术在适应市场化的同时如何保持其天然独特的风格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新时代传统剪纸如何平衡艺术水平与文化工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民俗剪纸发展创新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传统剪纸是一代一代民间剪纸艺术家纯手工匠心制作出来的,赏心悦目,艺术价值高。但发展传承缓慢,形不成规模效益。现代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剪纸作品传播广,发展快,但失去了原有的那份天真自然和淳朴,艺术性差,追求量的结果可能会毁掉传统艺术的韵味和魅力,使人们失去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因此,在这一问题上一定要把握好度,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须切记不要一味地迎合市场口味,使其成为过度市场化和碎片化的粗制滥造的文化。在消费时代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剪纸要发展还需要契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时尚化诉求,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如:可将传统的窗花改成大型屏风满足一般消费者的家装需求,还可创意性地剪成《梅兰竹菊》《春夏秋冬》《四季平安》等四条屏挂轴,更好地满足文人雅士的喜好。剪纸装裱方面,在保持原有装裱形式的基础上应尝试采用新形式、新材料、新方法,使剪纸的装饰性、艺术性、审美性得以更好地展现。

三、新时期民俗剪纸的传承路径

上述所谈的剪纸创新属于剪纸发展的内生性生存能力,创造性传承则可以为剪纸持续性发展赢得活力和生命力,这需要借助于保护机制和外部推动力量,使创新发展与创造性传承相辅相成。新时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政策引领下,开辟出民俗剪纸的创造性传承路径显得极为重要。

1.搭建各种活动平台,拓展剪纸生存空间。由于民俗剪纸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农耕社会结构的解体、民俗社会生活事项及节日礼俗活动的减少与淡化,使得民俗剪纸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剪纸艺人减少,剪纸艺术的传承举步维艰,新时期剪纸艺术发展的空间亟待拓展。剪纸艺术生存空间的拓展需要紧紧围绕剪纸依存的社会基础、市场需求等民俗活动和民众生活的切实需要,从更深层的视角探讨拓展的可行性和方法措施。一方面,利用好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弘扬和保护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的扶持,从实际出发下大力气切实推动剪纸的发展,这是剪纸传承的有力保障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政府、民间等多方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剪纸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开设民间剪纸艺术博物馆,建数字化剪纸纹样题材技艺数据库,借助节日庆典举办民间剪纸比赛,等等,为剪纸艺术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些举措不仅能激发剪纸艺人的创作激情,对剪纸艺术创新也起到推动作用,而且通过营造剪纸文化生存的空间,使剪纸艺术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其独特的审美情趣重新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使剪纸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

2.着力活态传承,打造剪纸体验场馆。“活态传承”是近几年关涉到非物质文化传承时提的最响亮的一个词,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活态传承也是剪纸艺术传承的关键,要着重于剪纸生产和制作的技艺展示和体验,激活传承过程中的活力和动力,扩大社会影响。与物质遗产或自然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它的非物质性和人的主体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它的主体和核心是剪纸艺人和剪纸技艺,因此,非遗剪纸艺术的活化策略就是围绕着人和技艺做文章,运用新媒介技术将剪纸技术数字化、影像化,或者打造“传统剪纸技艺展示体验中心”或“传统剪纸技艺工作坊”等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人们切身感受和体验剪纸的制作技艺,领悟剪纸艺术的创作之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活态传承,不失为剪纸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方向。

3.剪纸走进课堂,发挥教育传承功能。传统剪纸技艺多以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伴有集体社会传承。新时期剪纸艺术的普及与传承需要更多的传承方式和更多人的参与。虽然全国各地曾实施过剪纸艺术研培计划,如2019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剪纸类),开展技能培训多期,组织大家学习、研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影响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稳定而又持久的措施是让剪纸艺术走进大中专和中小学的课堂,实施从理论到实践更系统的传授,普及率会更大。目前已经有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将剪纸艺术引入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如在四川泸县海潮镇学校、浙江海盐石泉小学、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的学校等都开展有剪纸艺术课程。一些大学也越来越多地重视包括剪纸艺术在内的民间艺术教育,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该校就开设有专门的剪纸课程,并邀请著名的南京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张方林到剪纸课堂授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也特邀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剪纸艺术家叶松清先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学生开展剪纸课堂教育。作为剪纸艺术教育者和研究者,本人近几年来一直在河南大学文旅学院文化产业、国际汉学院国际教育和文学院对外汉语等专业尝试课堂剪纸教学,收效显著。非遗剪纸进校园这种教育传承方式,不仅可以达到对新生代剪纸艺术的知识传承和文化认同能力的培养。还可优化剪纸传承方式,推动中小学和高校作为剪纸文化新的增长空间,提高剪纸艺术创作与传承的能力。

4.开发剪纸文创产品,塑造剪纸文化品牌。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创意转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剪纸艺术的创意转化非常薄弱,这就需要借鉴故宫文创的成功经验,从文化与商业结合的角度,将现代品质和生活情趣融入剪纸的设计创新之中,并重视剪纸艺术与其他文化品牌的跨界合作,将剪纸艺术变成可携带的文化符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实现剪纸文化消费的升级。在新时代还需借助新媒体技术,重视剪纸文化资源挖掘与流量转化,将剪纸内容生产与平台机遇结合,借助新一轮地方消费转型的时机和潮流,将民俗剪纸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民族文化品牌。例如2018年天猫出海中的“非遗”扶植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发展的契机。2018年4月,天猫对外宣布“天猫中国匠人计划”全面升级,要孵化至少20个千万级年产值的中国匠人天猫店铺,并推动优秀非遗文化产品通过天猫海外平台行销全球。优秀的非遗剪纸文化品牌就可以借机通过匠人入住、流量、创新再造等天猫平台全链路的支持实现海外行销,并借此平台,使非遗剪纸品牌自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成为沟通和连接中国文化与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还可以在文旅深度融合语境下将非遗民俗剪纸产品转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如2019年6月“中国非遗文旅执行”项目中由去哪儿网推出的“非遗非常潮”百条旅游专线便是一种尝试,沿线的剪纸艺人就可以借此契机创造和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时尚感强的剪纸文创产品,使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成为文旅市场靓丽的文化名片。文化与经济结合,能够使民俗剪纸在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之间获得一条可行路径,既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结束语

创新发展与创造性传承是民俗剪纸艺术发展永恒的命题。本研究力图从内部内生性创新与外部生存空间拓展两个方面去探究,构建出一条新时代剪纸艺术创新发展和传承的新路径。希望这一探讨能抛砖引玉,推动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剪纸艺术的发展开出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路子,促进剪纸文化传统的当代传承。

注释:

①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等等,这些都是剪纸史论方面研究的力作。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剪纸民俗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民俗中的“牛”
剪纸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