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艳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带动性较强的产业,其发展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单兵作战,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和学界一直在积极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打破旅游景区的行政区划束缚,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多学者都认可区域旅游合作具有促进资源共享,互通信息,旅游互补等作用[1-5],但当前,各地区旅游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处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的旅游屏蔽之中,旅游品牌和旅游效应并不突出,因此旅游合作更加迫切。黔中城市群作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自《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区域合作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在区域旅游合作上还存在一些阻碍,如何打破区域旅游合作的瓶颈,助推贵州旅游景区抱团发展,打造独特的贵州旅游IP也显得十分迫切。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及各地市州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贵安新区,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绥阳县、仁怀市,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共计33个县(市、区),总面积5.38万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6 7万km2)的30.54%。2017年黔中城市群共有人口1 896.25万人,占贵州总人口(3 580万人)的52.9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111.28亿元,占贵州GDP(13 540.83亿元)的63.80%。建成了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和水运的立体交通体系,并以交通网络系统为枢纽,形成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核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集聚区。逐步建成了以大数据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引领的核心产业区。黔中城市群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先进的产业优势和夯实基础设施等,在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助推黔中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让贵州旅游实现质和量的双提升。
黔中城市群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在贵州旅游发展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实现较高的旅游效益。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2017年贵州旅游总人数达到74 417.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 116.81亿元,黔中城市群旅游总人数为33 776.66万人次,旅游收入为4 058.62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45.39%和57.03%。贵州省共有88个县市区,黔中城市群包含了33个,占贵州比重37.5%,却实现了几乎一半的旅游总人数和近六成的旅游总收入。
二是集中了优质的旅游基础设施。旅行社方面,2017年黔中城市群有234家,占贵州总数81.53%;共有出境组团旅行社26家,全部位于黔中城市群境内,集中在贵阳市和遵义市。星级饭店方面,2017年黔中城市群共有星级饭店145家,占贵州星级饭店的43.03%,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43家,三星级68家,二星级28家,一星级2家,黔中城市群三星级以上饭店占贵州三星级以上饭店的比重为52.75%,意味着大部分三星级饭店位于黔中城市群内,而一星级和二星级饭店仅占贵州省一、二星级饭店的25.21%,多位于黔中城市群外。
三是区域内旅游资源较丰富。黔中城市群内A级景区数量稍多,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黔中城市群共有A级景区122家,占贵州比重42.51%,其中5A级景区有4家,4A级景区有42家,3 A级景区有70家,2 A级景区有6家,分别占贵州同类A级景区比重80%、41.18%、42.68%、37.5%。2017年,黔中城市群的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9处,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分别占贵州省比重的38.89%、35.85%和38.03%。
总体来看,黔中城市群在贵州旅游发展上具有交通、经济和旅游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同时还具备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因此旅游合作潜力巨大。
3.1.1 旅游品牌不突出
贵州近几年旅游持续实现“井喷”,2007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数分别为512.28亿元、6 620万人次,到2017年分别达到7 116.81亿元、74 291万人次,分别约是2007年的14倍、11倍。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已形成了“山地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也在着力打造“中国温泉省”的品牌,基于特殊的气候,还形成了“爽爽的贵阳”“凉都六盘水”的品牌效应。但目前以黔中城市群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旅游形象还不是很突出,在贵州的旅游引领地位并不明显。黔中城市群以其夯实的经济基础,成为贵州省的核心经济圈,在产业发展上具有一定引领和集聚能力,加上黔中城市群内旅游资源丰富,气候良好,如何发挥黔中城市群的旅游合力,加强地区旅游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打造黔中城市群旅游集聚区,形成避暑旅游IP、红色旅游IP、民俗旅游IP等,喀斯特景观IP等,不断提高旅游者对黔中城市群的旅游识别度,是当前黔中城市群旅游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1.2 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
黔中城市群尽管集中了贵州省内优质的星级饭店、旅行社以及A级旅游景区,但地区间旅游发展不平衡,在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上也具有明显差异,基本形成了以贵阳市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区域。2017年,黔中城市群旅游总收入前三位分别是贵阳市(1 871.95亿元)、红花岗区(293.6亿元)、都匀市(227.95亿元),排名最后的是麻江县(13.16亿元),且贵阳市旅游总收入占了黔中城市群(4 058.62亿元)的46.12%;从国内旅行社来看,贵阳市共有140家,占了黔中城市群(287家)的48.78%;从A级景区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是贵阳市(23家)、仁怀市(10家)、西秀区(10家),排名后三位的黔西县和金沙县分别有1家,普定县0家。贵阳市以其在贵州省内的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集中了大量优越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其他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发展政策、交通条件以及其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的质量等不同,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也具有一定差异。
3.1.3 贫困面貌的存在
贵州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一直是贵州重要的民生工程。2016年,黔中城市群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52万人,占贵州贫困人口372.2万人的28.89%,贫困发生率最低的为贵阳市0.71%,最高的是织金县19.37%(图1)。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带动较强的产业,在带动地区脱贫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2017年,已有三千多个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惠及100多万贫困群众,旅游扶贫成效明显。因此加强黔中城市群旅游合作,一方面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对资源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在助推地区脱贫,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上也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图1 2016年黔中城市群贫困发生率概况
3.2.1 政策的持续支持是保障
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面临着国家及贵州省的大力支持。国家层面,2015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发展、转型的文件,指出要继续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及其在地区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各地得到深入实施。从省级层面看,2013年贵州实施了“五个100工程”,其中包括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4年以来,贵州省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文件,一方面为助推旅游产业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为旅游扶贫提供了指导。在黔中城市群旅游合作发展上,以2017年贵州省发改委发布的《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引领,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等方面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3.2.2 旅游者需求的转型是动力
旅游是体现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休闲方式,当前旅游者旅游需求在发生多样性的变化,促使旅游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旅游者旅游需求已从单独的观光旅游向集观光、研学、康养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而康养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游等各种旅游新业态,也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黔中城市群集中了贵州省内优质的旅游饭店和旅行社,有着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旅游资源,但旅游综合效应并不突出,旅游知名度有待提升。加之黔中城市群内还有许多没有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更应抱团发展,共享旅游基础设施、畅通旅游信息通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旅游竞争力,共同打造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的优质旅游目的地,成为贵州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撑。
3.2.3 贵州立体交通体系是通道
当前贵州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机场和水路的立体交通体系,交通体系日臻完善(表1)。已形成以干线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为核心,民航运输机场9个地市(州)全覆盖的大航空格局,各地游客进入贵州旅游有了重要快捷通道,2017年,运输航班达到233 875架次,较上年增长25.1%;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到桂林、昆明、重庆等城市2小时高铁交通圈,以及到广州、成都、长沙、南宁等城市的5小时高铁交通圈和到上海、杭州等城市的7.5小时高铁交通圈;与周边省(区、市)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7个,实现省会贵阳到市(州)中心城市双通道连接;有序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2017年底农村道路里程达到81 990km,较上年增长2.8%,实现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成为西部第1个、全国第14个实现建制村通畅的省份、第10个实现村村通客运的省份;水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 664km,其中四级以上航道里程达740km。
表1 2017年贵州省立体交通网络发展概况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18》。
黔中城市群作为贵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在贵州经济发展充当主力军,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地区脱贫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虽然当前黔中城市群的发展有《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引领,但只是一个纲领性引导,区域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够,地方政府的行政壁垒难以打破。对于黔中城市群旅游业合作发展而言,如果不形成一个长效的领导机制,不建立旅游合作机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完善旅游管理体系等机制,黔中城市群的旅游业发展很难突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无序恶劣的旅游竞争、同质产品、降低服务低价竞争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最终影响贵州优质旅游的发展。
旅游合作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各类项目才能有序推进。黔中城市群目前尚未形成旅游合作发展资金库,没有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发展不足,各地旅游发展大多是通过国家、省以及市州财政补充,但是仅靠地方财政支持旅游发展也是远远不够的。而2017年黔中城市群GDP排名最后十位地区中,地方政府基本上处在财政赤字的状态,因此仅靠政府财政支持旅游合作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吸引和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合作发展,不断充实旅游发展资金。
一是以省发改委牵头的旅游合作项目较少,黔中城市群的发展目前主要有贵州省发改委牵头带动,在贵州省发改委发布的《黔中城市群重点项目工程包》文件中,共发布了205个重点项目,涵盖了大数据战略重点引领工程、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特色优质轻工业重点项目等17大类合作项目。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项目有两类,分别是旅游业发展重点项目7个,大健康养生产业重点项目14个,占总项目比重分别为3.41%、6.83%。二是地方之间旅游合作深度还不够深,当前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背景下,黔中城市群与帮扶城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帮扶城市提供旅游发展资金,两地共享客源,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黔中城市群区域内的旅游合作较少,多是市、州内的各县市区互为旅游目的地,合作的范围也比较狭小,规模不大,大区域上仍旧无法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旅游合作。
贵旅集团作为贵州省旅游龙头企业而奋力发展,目前已实现70多亿元的总资产,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品牌、优化旅游服务等多举措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贵州境内,尤其在黔中城市群中也有大量的旅游企业,可都具有规模比较小,分布较散,竞争力较弱,能力不高的特点,且尚未抱团发展。因此造成了旅游企业长期发展成本较高,盈利较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还会形成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品牌无法树立,旅游产品得不到创新,旅游服务得不到优化,最后一直处于“规模小—恶性竞争—盈利少—规模小”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一个集中了优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黔中城市群,因为缺少带头的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间合作不足,长期处于恶性竞争,旅游发展效益并不明显的尴尬局面。
“点—轴”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组织)的理论之一,是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7],该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也基本遵循区域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规律。[8]点—轴理论因能够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实现旅游一体化、多样化,提升旅游竞争力而被学者运用于地区旅游发展中。[9-10]
根据点—轴理论以及黔中城市群节点的特点可以得出,黔中城市群以贵阳市、贵安新区为核心向外扩散,周边的安顺市、遵义市、毕节市、都匀市和凯里市作为此核心区域受其辐射,形成黔中城市群一级旅游发展节点,同时根据一级节点为市州政府所在地影响力巨大的特征,逐渐向周边县市或省外扩散,形成二级旅游发展节点。并依托境内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作为轴线,形成两个级别的旅游发展轴线:(1)一级旅游轴线: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凯里,贵阳—遵义,贵阳—毕节;(2)二级旅游轴线:安顺—黔西南—广西,都匀—凯里—湖南,遵义—重庆—四川,毕节—云南。
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以黔中城市群地区发展的综合情况来看,可选择贵阳市、遵义市、都匀市、安顺、毕节、凯里市六个地区作为黔中城市群旅游区的增长极。原因在于,这六个点分别作为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强,能够产生扩散效应,并且能实现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带动区域内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旅游发展,从而全面推进黔中城市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贵阳至昆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花安高速等干道,打造贵阳—贵安新区—安顺旅游带;依托贵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以及夏蓉高速公路等干道,打造贵阳—都匀—凯里旅游带;依托成渝高速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干道打造贵阳—遵义旅游带;依托在建的成贵铁路云贵段、贵黔高速公路、黔大高速等干道打造贵阳—毕节旅游带。这四条旅游带,以贵阳市为中心,分别向四周延伸,连接到各市州中心,包含了红色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风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等各类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地区和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一定比重(表2)。
表2 2017年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概况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州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5.3.1 以贵阳、贵安新区为中心的都市休闲旅游区
都市休闲旅游区以贵阳和贵安新区为双核心。首先,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是贵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心,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贵州省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休闲娱乐、美食娱乐、创意娱乐、夜游娱乐等都市休闲产品丰富。其次,贵安新区是第八个国家级新区,具有政策和资金上的优势,通过围绕贵州省旅游集散与服务基地、西南山地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三大定位,致力于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疗养”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新区”。该区域以贵阳和贵安新区作为双核驱动,以其在国家和贵州省内的优势地位,借助政策、资金的优势及强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通过黔中城市群旅游经济带的发挥影响,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的结构,提升服务理念,以打造创新性、高端性、优质化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为周边地区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的同时带动其共同发展。
5.3.2 以遵义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向外扩散。近年来,遵义致力于建成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是黔川渝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贵州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境内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效,并将建成“全国著名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作为目标,加快红色引领的文化体系的构建,加快红色文化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不断将遵义红色旅游从单一的游览、参观向集教育、培训、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转变。通过发挥遵义会议会址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优势,联合赤水革命老区、娄山关红色旅游区、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土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在国内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扩大。
5.3.3 以安顺为中心的避暑旅游区
避暑旅游区以安顺市为中心,安顺市以贵安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方面得到了较大的优化,可达性高。安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2017年、2018年连续获评中国全国避暑旅游城市。通过打通境内旅游交通,以平坝、关岭、镇宁等为载体,以避暑度假和森林康养为发展重点,打造避暑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休闲农业园区等旅游业态。此外,安顺境内集中了较多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以黄果树、龙宫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天龙屯堡等为代表的屯堡文化,以石头寨为代表的布依族文化,近年来也成为游客的新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5.3.4 以凯里、都匀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旅游区
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黔南州和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种类和数量为优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黔南州2017年常住人口328.09万人,居住有汉、布依、苗、毛南、水、瑶等4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9.05%,形成了贵定音寨布依族、三都水族、平塘毛南族、荔波瑶族等一批少数民族文化村寨,以其独特性作为吸引点。黔东南州常住人口有352.37万人,有苗、侗、汉、布依等4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81.1%,其中苗族、侗族分别占43.0%和30.4%,形成了西江苗寨、郎德上寨、肇兴侗寨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少数民族的影响力较高。这两个区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各类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曲艺、民族手工艺品、民居建筑等都独具特色。
5.3.5 以毕节为中心的养生旅游区
毕节的海拔和气候为养生旅游提供了保障,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丰富,有织金洞等为代表的喀斯特景观,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百里杜鹃、威宁草海和韭菜坪等的知名度较高。此外,毕节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良好,有着中国竹荪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等美誉,有机绿色农产品为康养旅游提供了饮食健康和安全保障。毕节还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有着大方天麻和赫章半夏等地道的药材,大健康产业发展良好。通过发挥织金洞、草海和百里杜鹃的龙头效应,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打造黔中城市群养生旅游区。
黔中城市群的发展迫切需要成立省级层面的上层领导机制,形成地方、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以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还应加快社会资本融入,建立由上至下、内外互动的旅游合作模式(图2)。
图2 黔中城市群旅游合作模式构建
一是要在省级层面建立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以文化和旅游厅牵头,交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作为成员参与,完善旅游合作发展机制的顶层设计,着力解决谁领导、合作方式、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改善“群龙无首”的散局。二是形成地州级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加快贵阳市、安顺市、都匀市、凯里市、遵义市和毕节市旅发委的合作,形成地州级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旅游合作发展机制,细化旅游合作细节,加强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形成差异化的旅游发展区。三是加快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餐饮等旅游行业的合作,针对当前旅游大众化、个性化的特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为理念,制定出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的旅游出行计划,通过摸清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不同等级的旅游饭店,避免出现旅游饭店供不应求、供大于求的不良现象。通过地方饮食特色,加快旅游食品品牌的打造,让地方美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力量。
一是完善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的资金管理体系,设立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黔中城市群旅游合作发展,运用社会资本充足的资金,发挥其活力、创新力,配合运用政府财政的旅游专项资金,不断充实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旅游设施维护、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的发展资金库。二是加快区域间旅游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实时对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进行提质改造,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后续的旅游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酒店、休闲康养地产等与共享经济的对接,形成众筹、分权度假的模式;畅通政府与民营企业的资金渠道,鼓励PPP旅游发展模式。
一是因地制宜,共同打造差异化的旅游经济带,避免恶性竞争。积极打造现代都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民俗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避暑旅游区,形成差异化、品质化的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区域间交通路网的联通,着力打通区域间断头公路,优化旅游交通网络。三是加快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合理发展旅游业态,通过建立旅游合作发展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保证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并通过制定资源保护方案,避免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过度开发行为。结合地区资源和文化差异,发展独特的旅游业态,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整体提升旅游竞争力。
一是加快旅游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并发挥其在资金、品牌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带领黔中城市群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涉旅行业的联合,探索性建立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协会或者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联盟,联合酒店、餐饮、交通、摄影等涉旅行业,抱团发展,共同搭建旅游发展平台,共享信息,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创新旅游业态,共同推进黔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格局的构建。三是加强旅游景区(点)联动发展,推动景区多元化整体化发展,通过优化旅游景点、旅游饭店、餐饮的布局,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四是加强旅游业线上线下的融合,因携程网、驴妈妈等旅游线上平台的发展,线下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受到巨大的冲击,为挖掘、共享大量的旅游线上数据,线下旅游企业与OTA(在线旅游旅行社)的合作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