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娟 唐凌云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化下,加强德育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工作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有助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道德素养,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进行探究,提出合理对策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关键词:德育工作;校园文化;以人为本;道德素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校积极承担育人职责,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契合,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熏陶作用,赋予学生持久提升自我的动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有效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的关系分析
(一)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无形中带给学生心灵上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就校园文化内容来看,其中包括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秩序的主要依据,将其整合在一起,在无形中规范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育相关要求来丰富和完善,服务于师生教与学,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奠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可以为德育教育拓宽渠道,针对性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内容渗透其中,从多种角度来干扰和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可以自觉规范行为举止,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
(二)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涵盖的内容较为多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功能是让校园内的师生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同时,健全人格,树立高尚的品格情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创新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与教育事业相融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整合与开发德育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熏陶和体验[2]。故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载体作用,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或是其他校园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结合德育教育相关要求,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获得学生的配合,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和问题
纵观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来看,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由于传统理念束缚和影响,导致当前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为主的教育层次
其一,重宣讲、轻感化。从教师为主的教育层次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教育过分侧重于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讲述为主,盲目的将道德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程,而学生学习成果则是通过考试方式进行衡量,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导致很多教师强制性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式学习知识,长此以往将滋生抵触情绪。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课程的感染力大小直接关乎到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是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部分學校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未能设立专门的德育教育队伍,严重影响到德育教育质量。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校德育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在课堂上讲述理论内容为主,实践训练力度不足。由于理论讲述内容过于枯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制约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主,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获得可观的德育教育成效。但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述,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有教学目标相背离。
(二)学生为主接受层次
其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协调性不足。由于学生经过多难熏陶和教育,自身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自身的思维辨别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尽管学生理论知识储备深刻,但是自身行为仍然存在不足,对于一些不文明现象十分模式,甚至不认为自身曾经做过与社会道德相背离的行为。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足,可能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自控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缺失,与德育教育工作目标相背离。
其二,集体观念薄弱。在长期应试教育舒服下,多数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薄弱,对于自身看法坚持己见,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见解。当前多数学生为80后、90后,而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定势僵硬,表现为具体意识淡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均表现出我行我素的态度。而这种过分注重自身感受,漠视集体利益的行为将会被他人所排斥,与德育教育工作方向背离。
其三,理想缺失。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普及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学生了解外界事物与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加便捷,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较为强烈,但是对于理想和信仰却逐渐模糊。对于市场上的很多企业而言,主要是以学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导致很多学生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将其作为工作、恋爱的主要标准,原有的教育价值观淡化。将自我利益实现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忽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理想缺失,是当前德育教育不足的主要表现,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途径
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其中包括校园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管理理念,以及学校的校风、学风、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内容。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教育途径和工作模式,以便于将德育工作全面落实到实处。
(一)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即为校园环境,其中包括校园中的建筑物、景观和绿化设施等内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在无形中带给学生良好的文化熏陶。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布局,清洁干净,可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带给学生非常享受的审美体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自然美观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为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传承优良文化。一所学校的历史沉淀和人文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学校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彰显学校文化底蕴的同时,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带来深层次的熏陶。诸如,可以在图书馆张贴名人名画,绿化带上的环保标语以及学校的纪念碑,通过人文景观来创设情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赋予德育教育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无形中带给学生良好的精神熏陶和心灵启迪,形成一种隐性的约束力。隐性的约束对于学生思想成熟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具体认同感基础上,传承和弘扬学校文化,通过校风和学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的提升和完善自我。学校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底蕴的丰富,结合学校历史文化来塑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渗透在学生各个成长阶段,无形中带来深层次的熏陶和影响,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三)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保障。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作为一种隐性的约束力,将其融入到规章制度中,可以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对于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指导作用,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形成良好的风气,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意义深远。与此同时,校园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班级还是社团,都应该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校园的师长传承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学习和生活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直接关乎到学生未来发展。所以,应该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调整德育教育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内容渗透其中,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教与学,促使學生可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单艳.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载体,完善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29):14-15.
[2]陈娟.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职德育教育新模式构建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32(0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