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珺喆
摘 要:随着当代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给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理归属。强化家国情怀是党和国家对新一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树立民族自信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如何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培养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家国情怀;大学生;理想信念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1]。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華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华儿女也将“知道怎么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
回顾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中国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然而要想实现中国梦从不是说说而已,当中需要每一个人自觉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联合起来,让每个人的点滴力量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教育应加大对其爱国情怀的培育,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并自觉自信地肩负起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2]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当前,随着当今教育国际化、多元化,高校大学生目前存在家国情怀淡化,爱国意识薄弱等问题,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无论是物质还精神上都给予了当代高校学生极大的满足。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陷入了一种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困境。他们不愿意去主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缺乏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更多的则是关注“花边”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对国家归属感不强。
(二)缺乏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不完善,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和授课方法单一,他们往往凭借着自身的教学经验,忽视备课这一环节,以至于在课堂上习惯依赖多媒体进行照本宣科或者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难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因而,学生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3]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课程常常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修学分,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大多是基于学习任务和成绩考核,并没有真正将对家与国的情感内化于心。
(三)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奉献精神,缺少家国情怀的理念,往往只是表面的存在精神认同,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漠不关心、不关注的冷漠的态度,对身边事,社会事、国家事往往提不起兴趣,也认为与自己关系甚小,这就造成了实际参与社会活动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认同感不足。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传承爱国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以文化人,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信念坚定,心系祖国。增加学校各类宣传家国情怀的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橱窗、宣传栏等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发挥育人功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听党话跟党走。[4]让大学生认识到祖国与个人命运、前途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独立富强所肩负的使命,使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联系在一起。
(二)完善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面对新形势,在思政课中应更多融入家国教育内容,借助新媒体教学形式,融入更多体验式、项目式的教学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到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中,整合家国情怀有关的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活动,利用建党、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演讲、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政府见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弘扬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强大做出贡献。[5]表彰具有代表性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发挥身边榜样力量,带动更多人投入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奉献青春力量。
四、结语
家国情怀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当代大学生要有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的意识,让家庭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总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鲁平.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J]. 青年研究, 2017, 000(006):5-8.
[2]林建华. 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000(004):39-42.
[3]杨清虎.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 兵团党校学报, 2016(3期):73-76.
[4]张斌, 段周燕. 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03):65-68.
[5]杨葵, 柳礼泉. 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 000(006):85-90.
基金项目:
文章为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9年度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GSY2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