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展示设计研究

2020-01-06 07:53陆津
下一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少数民族

陆津

摘 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对黑龙江文旅空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空间类型为切入点,探讨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与不同空间的结合形式,从传统建筑、非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更好的展示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打造了更多平台,从而真正体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学和创新价值。

关键词:文化旅游;少数民族;特色形象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三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聚集着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将近200万,而在漫长的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上也诞生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逐步兴起的文化热潮和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黑龙江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联系在一起,不但能提升旅游的品质,塑造旅游地特色形象,更是对文化的宣扬和保护。

一、文化旅游空间的相关概念阐述

在创新型的文化旅游空间中,集合了文化场馆、景点景区、文化街区、生活空间、旅游设施等几种空间形式,打造了一个时空交替的旅游地域系统,它既包括时间上的过程发展,也包括物质上的新旧更替,同时又表现出空间关系的变化,形成独居特色的文化旅游空间。

(一)文化旅游空间的形成基础

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它集中体现在文化旅游空间形成的物质性特点和非物质形态特征。简单来说,文化旅游空间集合了旅游区域各个阶段的旅游景点、文化资源和民族文物的成果,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打造的独特文化旅游模式。在文化旅游空间的形成特色上,主要展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性、时间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集中体现了文化旅游空间在地理学、文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价值。

(二)黑龙江文化旅游空间的表现形态

在黑龙江文化旅游产业中,文化旅游空间表现在三个层面的空间形态:物质文化维度、时间递进维度、区域发展维度,三个维度是相互依存、层层递进的关系,最终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黑龙江旅游文化空间体系。

第一,黑龙江文化旅游空间的物质文化维度。在黑龙江文化旅游产业中,物质文化维度是文化旅游空间的初级表现形态,以客观存在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载体,集合了黑龙江区域内诸多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特色文物等旅游资源,借助黑龙江少数民族群众、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宗教活动等表现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旅游景区景点、公共文化旅游景点等。

第二,黑龙江文化旅游空间的时间递进维度。从黑龙江文化旅游的时间跨度来看,集合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从古到今相继产生了采摘、狩猎、农耕、捕鱼、农业等多种文化形态,产生了黑龙江狩猎文化、驯鹿文化、捕鱼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景观,在时间剖面上具有独特的历史精髓和艺术价值。

第三,黑龙江文化旅游空间区域发展维度。从表现形态上看,区域维度是多样的、多元的,它们主要借助对意向空间的感知,形成独特的黑龙江旅游文化意象,属于高层次、高形态、意识流层面的旅游文化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鄂伦春族萨满教活动、少数民族象征图腾等概念,主要借助旅游地意象的文化传承与文脉整合,最终打造最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空间体系。

二、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外在形式和文化内涵

在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生态”系统中,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的旅游文化形式,展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空间独有的物质、时间、区域维度,具有非常显著的精神文化价值。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的旅游文化表达

在黑龙江少数民族的演变和发展中,民族建筑作为在区域民族发展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仅仅满足少数民族人们基本居住需求,更加展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民族建筑风格,已经融为傳统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下面针对两者所展现的旅游文化进行简单阐述。

鄂温克族是黑龙江省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族,他们长期进行森林狩猎和狩猎场迁移生活,造成了鄂温克族传统建筑形式以及原始聚落都保留了浓厚的驯鹿文化和狩猎文化特色。在居住建筑的形态特征中,主要为了满足狩猎场迁移对于移动性居住的需求,所以建筑风格着重体现了移动式居住建筑风格;仓库建筑则迎合了本地狩猎对于固定式建筑的需求,所以建筑风格着重体现了固定式仓储建筑风格,注重体现本地狩猎所需要的固定性居住需求。

鄂伦春族是黑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渔民和猎手,而本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也深受渔猎文化影响,在春、夏、秋三季根据湖泊位置和捕鱼需求采用移动式居住建筑风格,而在冬季根据休渔期的定居需求选择固定式居住建筑风格。在旅游文化景观中,不管是“斜仁柱”,还是“乌顿柱”和“木刻楞”等传统建筑,其空间形态都已经融入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体现在建筑室内空间主要由中间的火塘区域和旁边的三个分等级的停留区域组成,体现了本民族特殊的宗教文化需求,也是展现鄂伦春族建筑旅游文化空间的重要标志。

(二)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旅游文化表达

黑龙江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突出体现在旅游文化空间的时间递进维度,但是大部分有待深入挖掘和商业开发。在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具魅力的历史精髓和艺术价值。

第一,历史传承价值。满族《萨满神话》、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是我国少数民族著名的英雄神话故事,它们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艺术瑰宝,尤其是展现不同历史时期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状态、经济活动和生活场景,都为我们了解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画卷,是我们了解历史最好的教科书。

第二,科学导向价值。满族创设的“以豆为酱”饮食文化,一直是黑龙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突出代表,而盘酱的制作和食用也是展现旅游文化空间的重要工具。现如今,满族盘酱文化已经成为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代表。

第三,审美艺术价值。在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杂技,它们具有鲜明的黑龙江审美艺术价值。在民族舞蹈的旅游文化空间中,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斗熊舞》是最突出代表,着重展现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在民族音乐的旅游文化空间中,鄂伦春族的口弦琴、蒙古族的长调是最突出代表,展现黑龙江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旋律;在民族杂技的旅游文化空间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蒙古族鹿棋、满族的珍珠球,它们属于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娱乐项目,也是黑龙江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长河中发明的益智类游戏,非常具有观赏性。

(三)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中的旅游文化表达

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群众文化”,体现在旅游文化空间层面,主要以萨满教活动和象征图腾为代表的区域维度为代表,已经成为黑龙江少数民族特有的旅游文化标志,打上了黑龙江少数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烙印。

在黑龙江少数民族居住的原住居民都信奉萨满教,作为黑龙江土生土长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一直是萦绕在寒地黑土上的文化之根,也是展现黑龙江旅游文化空间的区域维度代表。在萨满教活动中,集中了宗教活动中遗存的铜镜、档土、雕塑、绘画等大量的民间美化文化元素,完整展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过程,保留着黑龙江地区遗留的原始古老民族的影子,已经成为展现黑龙江旅游文化空间的重要思想标志。

此外,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在民间美术元素中,着重体现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象征图腾,也成为展现黑龙江旅游文化空间的区域维度标志。在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中,“云卷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图腾,经常会出现在鄂伦春族人的兽皮口袋、桦皮盒的装饰上;鄂温克族主要以放牧为主,他们的象征图腾是“驯鹿”,他们擅长用桦树历史传承价值皮刻剪各种工艺品;赫哲族和柯尔克孜族群众都比较自由浪漫,崇尚自由、和平和幸福的生活,因此,他们的象征图腾是“白天鹅”和“梅花鹿”。此外,满族和蒙古族都选取本民族的民族符号和文化符号来作为象征图腾,满族通过“海东青”展现满族人英勇拼搏的民族精神,而蒙古族通過“蒙古包”展现本民族的蒙古包文化。通过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象征图腾,共同构成了黑龙江旅游文化中的多元化区域维度和民族精神。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追求更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强调对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展示,能够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含金量,推动旅游产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能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黑龙江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需要打破传统旅游文化的地域、民族、空间隔膜,积极打造一个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和美学等各个方面的多功能景观系统,真正展现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卓,朱娜,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黑龙江省地域旅游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0(03)

[2]赵长夫,黑龙江冰雪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现代展示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B093)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