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0-01-06 07:52郭亚瑞
下一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郭亚瑞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针对小学生开展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逐渐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转变为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会运算、认识图形以及长度的测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拥有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某一种单独的能力,而是包含了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等综合性能力,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真正实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注重情境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理解种树的间隔和种树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间操时录制的小学生做操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间隔的概念。为了做操时能够伸展得开,横排两个学生之间要留出两臂的距离,竖排留出一臂的距离,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如果学生之间的间隔缩短,那么同等空间范围内每排或每列的学生数就会有相应的增加。然后用做操的队列情形与植树问题做类比,让学生思考:学校准备在操场种植梧桐树,已知种植的总长度为400米,间隔为5米,那么一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数?学生通过画图或者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一共需要种植80棵数。通过数学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启发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小组合作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整组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遵循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保障小组合作优势的发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能够对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师生评价、组内评价和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明确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以《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要素,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以为各组提供十个苹果卡片,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操作苹果卡片,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选拔组长组织探究活动的流程,选拔记录员进行小组交流探究内容的记录,选拔发言代表在课堂中汇报探究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从组长开始,分别进行6-10个苹果的分配,使学生体会2+4=6,3+3=6等数学知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小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数感、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应用教学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分析及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抱一抱”游戏,邀请10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绕圈走,在教师说出“几人一组”的指令后,学生按照指定人数组成一组,没有同伴的将被淘汰。在游戏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结果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找到了同伴,有的学生则单独一个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余数”。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教师为各个小组的学生提供12根小棒,要求学生分析12根、11根、10根及9根小棒分别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在小组探究结束后,询问学生余数是否可以为4或者5,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余数的概念,明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及模型思想。

(四)加强实验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出适合小学生逻辑推理的空间情境,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比如,教学“可能性”时,数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测找到思维方向,然后在用论证的方法验证结果,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事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的不同。针对这节内容数学教师可以用实验教学法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到正确的问题答案,培养了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教师从一副扑克中抽出4张A,3张K,2张Q,1张J然后打乱顺序让学生任意抽取一张,看看抽到A,K,Q,J那张牌的可能性大,经过一轮轮的实验操作,学生发现抽到A的可能性最大,然后依次是K,Q,J。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A被抽到的可能性最大?是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牌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少有关。通过亲自动手开展实验探究,拓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长适应社会的技能,提高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兴平.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OL].学周刊,2019(25):35.

[2]陈瑜君.基于层次化教学模式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创新策略[J/OL].学周刊,2019(25):89.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