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对日本传统“物哀”美学的再现

2020-01-06 07:55李卓然
银幕内外 2020年8期
关键词:物哀

摘要:“物哀”是日本美学的一个传统概念,其精神渗透在日本的生活与文化中。是枝裕和作为日本导演,他的影视作品在表达上真实又细腻,注重表现底层民众的生活与家庭关系,运用“去戏剧化”等手法含蓄地传达物哀气质,使用“樱花”、“烟火”等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意象在作品中继承物哀美学思想,以温暖却疏离的手法反映了当下社会现状,创作出了独具东方美学特征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是枝裕和;物哀;《小偷家族》;《海街日记》

“物哀”美学思想是贯穿在整个日本文化与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十八世纪由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提出并确立,他认为“物哀”是一种“物之哀”,人与物之间产生共情,即感物而哀。之后“物哀”这个概念扩大到表达一切情感的流动。作为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创作中延续了本民族文化特有的“物哀”气质,从电影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展现物哀之美,其作品植根于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东方美学特征,蕴含东方哲思。

一、“恶之花”——底层视角与边缘人物透露的物哀气质

“物哀”的审美理想在本居宣长的阐释中即是“从自然的人性与人情出发,不受伦理道德观念束缚,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同情与共鸣,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寂寞、忧愁、悲伤等使人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随后“物哀”这个概念的内涵被不断扩大与刷新,田中康二与杉田昌彦又对其做了自己的理解,使用“同情”“共感”等术语,形成了日本式的同情美学。所以田中康二与杉田昌彦将“物哀”概括为“同情美学”,这对进一步解释是枝裕和的作品对人们心灵的冲击起到了推动作用。

是枝裕和在电影中经常以底层视角来看待整个社会,以边缘人物来表现人性的“灰度”,这正是运用观众普遍的同情之感来使物哀之美在电影中得以实现。《小偷家族》中没有户口的几个社会边缘人抱团取暖组成了“一家人”,“偷”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人性的“灰度”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整部作品被贫穷所笼罩,底层的众生相一览无遗。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反映了电影中潜藏的物哀之感。

“恶之花”中,恶,是人性的罪恶与社会的丑恶。花,则是在这种恶中生出的人们心灵善良的底色,电影中的这些边缘人物便是在贫困丑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花朵。在强烈的对比中,通过流畅的表述与自然真实的氛围将观众带入到淡淡的哀伤中,引起人们的同情之心,展示了作品的物哀之美。

二、“哀而不伤”——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的物哀精神

在情感表达方面,是枝裕和呈现出的状态一直是冷静又克制。对于生离死别不进行歇斯底里地表现,也没有恸哭与哀嚎等极端的场面。就如《小偷家族》中奶奶的去世仿佛只是家中一个老物件被打碎,惋惜之后被草草埋在了院中。这种对于生与死克制的表达让人如鲠在喉,自然真实的叙述使观众不禁融入其中,产生痛感,这是日本文化中独有的物哀之美的细腻表达。

为了使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物哀之美更加真实,是枝裕和对于情节进行了“去戏剧化”的处理,他的作品以微小叙事代替宏大叙事,关注个人、家庭生活而非民族命运,生活化的细碎表达让情感的收放得到了合理地诠释。《步履不停》的故事以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同时等待儿子回家为开头,看似随意但是揭示了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最普遍的生存状态,“一切有情,依食而住”,饮食承担了凝聚情感的功能,在餐饮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家人相处下来是否融洽。并且影片开头这个琐碎的做饭的镜头是“去戏剧化”表达手法在影片中的运用,奠定了整个电影从容又惬意的基调。

在情感表达方面,用“去戏剧化”的方式配合大量的长镜头与空镜头使表现方式更加克制与含蓄,把郁结在心中的情感抽离出来,以明快或是沉郁的方式进行呈现,哀而不伤,表达出对人情冷暖与生死去从的释然的物哀情感。

三、“瞬间美”——意象塑造建构的物哀美学

邱紫华曾提出东方民族的思维偏向于原始思维,以感觉、直觉、象征以及情感为主,所以东方民族在创作中就更加倾向于意象性与情感性。而物哀美学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对自然事项的深切的情感体验与传达,在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中便孕育出了“樱花”“烟火”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意象,电影中通过这些意象来体现物哀美学。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希望与生命力,但由于花期的短暂,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瞬间的易逝。樱花便成为日本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枝裕和经常在一些画面中给到樱花特写镜头,象征快乐的短暂停留。《海街日记》中,风太骑单车载着浅野玲飞快地驰骋在开满樱花树的道路上,二人之间懵懂的感情无需言说,已经与这一片樱花海融为一体。影片在这一段给了浅野玲很多脸部特写镜头,将少女的青春挥洒在茂盛的樱花海中。

日本民族一直有春季看樱花、夏季看烟火的习俗,所以日本人对烟火有着浓厚的情结。烟火的“盛开”更为短暂,是瞬间美的代表。《海街日记》中记录了烟火大会中每个人的状态,四姐妹全部换上浴衣,在院子里点燃烟火,四个女孩在这场烟火中嬉笑打闹,生活仿佛在这场短暂的烟火中变得明朗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是枝裕和电影中运用这些日常意象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含蓄,用樱花、烟火这些意象来表现人情与自然的融合,观众在意象塑造的氛围中体会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讯息,这便是通过特有的意象建构出的物哀美学。

四、结语

是枝裕和的作品以真实和细腻著称,继承了日本民族中特有的“物哀”美学思想,弱化戏剧冲突,情感表达流畅,通过日常琐碎事务的记录让人们体会平凡生活中的物哀精神。电影在是枝裕和的指导下被笼罩上一层淡淡的哀伤,这种情感转化为一股温暖的力量促使人们前行。

参考文献:

[1] [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4.

[2] [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蒋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 [日]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M].王向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4] 王向远.感物而哀:从比较诗学的视角看本居宣長的“物哀论”[J].文化与诗学,2011(02).

作者简介:李卓然(1995—),女,朝鲜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动画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传播价值分析
“丑”的元素在动画形象中的体现
浅析和服图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