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鹏
市场方面,临近年底各大券商陆续发布了2021年的策略报告,大型券商中信、海通等坚定看好明年的结构性牛市行情。海通证券以“股舞人心”点题明年的行情,核心观点有三个:一是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我国长期股权投融资时代已徐徐展开,权益投资出现三大特征:赛道化、龙头化、机构化,拥有这三个优势的个股更容易走出来。
二是长期股权时代与小牛熊周期不矛盾,2021年市场进入盈利和情绪驱动的牛市泡沫期,即“股”舞人心,预计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在15%左右,全年资金净流入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市场情绪将从目前的60度进一步上移。
三是本轮牛市是转型升级牛,科技和消费是中期主线,牛市在主线上涨过程中也要注意其他行业轮涨:今年上半年创业板指领涨源于基本面,消费和科技类行业亦如此;7月份以来早周期行业领涨得益于基本面数据开始改善;四季度后周期正在发力,以大金融为代表的板块低涨幅、低配置、低估值在四季度可能被资金追逐。
展望21年,机会在内需和科技。第一梯队为科技类:科技类行业21年利润将加速增长,源于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往后看计算机、传媒、新能源产业链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此外还需重视券商,短期看牛市三浪成交量放大将推高券商业绩,中期看金改最终将提高券商ROE。第二梯队为内需:“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
中航沈飛(600760)的主业是航空产品制造,是A股战斗机整机唯一上市标的。公司的成长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防军费开支在“十四五”期间有加速预期,其中战机存较大补缺补强空间;2)沈飞在战机产业链上的地位无人能及,耳熟能详的歼11、15和16均是他的主力产品,未来将充分受益行业增长红利;3)前三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剔除民机非主业后全年业绩有望大增。
军工是目前机构预期明年上半年确定性增长较高的板块,随着白酒和电动车调整,最近该板块隐隐有所异动。
很快进入十四五元年,军工有很强的行业逻辑。一方面,在规模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仅仅从国防军费开支这一指标看,2019年我国军费开支2610亿美元,占GDP比重只有1.2%,而全球平均军费开支占比为2.2%,我国连世界平均水平都达不到,更不要说跟第一名美国相比,2019年我国军费开支仅为美军的36%。哪怕提升至2.2%的平均水平,由于经济体量大,带来的规模增量也有上万亿。另一方面,是顶层设计推动,要求国防军工未来保持与经济同步提升。我们的经济增速虽然显著超过美国,但2019年军费增速却只高出经济增速1.4个百分点,而美国的经济增速虽然只有2.3%,但军费增速却整整高出经济3个百分点,换算成体量的话,那每年就要比美国少了上百亿美金以上的支出。
站在细分行业的角度看,2019年我国拥有歼击机中枢约1222架,约为美军的54.12%。从存量看,我国军机中二代机约561架,占整体存量的46%,接近半数,相比之下,美军已全部换装三代及以上战机。无论从总量需求还是存量升级替换需求,我国战机在“十四五”期间都有较大的补缺补强空间。
中航沈飞原名是中航黑豹,2017年沈飞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合并而来。沈飞在军工产业链的地位无人能及,目前公司拥有我军最全的战斗机图谱,包括主力战机歼-11、唯一航母舰载机歼15,以及空军新一代主力战机歼16等系列产品,其业绩贡献也主要来自歼击机产品。另外,公司还有在研四代机鹘鹰FC-31及无人机业务,鹘鹰FC-31是沈飞独立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中型隐形战机,可用于接替歼-15航母舰载机,无人机业务则是顺应作战无人化大趋势,优先卡位赛道。
歼15和歼16是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主要看点。歼15主要受益国产航母数量增加带动新装需求,首艘国产航母搭载歼15的数量为36架,为辽宁舰的1.5倍,考虑第三首航母未来2-3年也将列装,目前航母数量不足以满足我国远洋海军的战略需要,预计该类型战机将有大幅提升。歼16是空军新一代主战机型,它的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该机型已经于2017年首次列装,后续会成建制装备,需求有望大增。
2017年实现整体上市后中航沈飞的经营状况逐步向好,2017年-2019年收入从194.59亿元增长至237.61亿元,增速每年都在增加,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从3.69亿元增长至8.44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9%至189亿元,归母净利润大增87.19%至11.61亿元,合同负债约为10.37亿元,环比大增183%。
公司近期公告以2.5亿元转让沈飞民机32.01%的股权,继续聚焦战机主业。沈飞民机2019年亏损近8000万元,今年1-8月亏损扩大至1.79亿元,股权转让将显著增厚今年业绩。
中航沈飞长期能增长多少要看具体型号,但是公司所处赛道非常好,稀缺性很强,十四五期间每年20%的业绩增长大概率可以看到,估值可以看更久一些。
最近一则利空笼罩军工板块,市场预期军品降价可能会来临,就好像医药带量采购一样。个人认为,军品降价一直都存在,但不会像医药一样大幅降价,一方面绝大部分军工企业过往的净利率为个位数,降价太狠亏本做不现实,券商反馈可能降5%-10%。另一方面,关键要看企业在军工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及卡位,是否拥有成本转嫁能力。类似发动机和整机制造等环节本身具备稀缺性或者技术垄断性,向上游转嫁成本能力强。军工板块的逻辑较强,只是短线也要注意节奏,注意追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