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玉
“戍边之谋,始于秦汉”,其中,“戍边”就是保卫边疆的意思。秦代虽短,但开创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基础,并最先推行了屯垦戍边制度。秦代推行屯垦戍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持边疆地区的社会和谐,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掌控,增进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由于该政策施行效果显著,被后世沿袭并不断改进。
汉代历时400余年,其间以屯田为核心方式对西域进行了开发和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一、对汉代屯垦戍边制度的研究
对汉代屯垦戍边制度的研究不仅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泽咸、郭松义的《 中国屯垦史 》,以及马曼丽主编的《 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 》都对中国边境的屯垦制度发展以及西域开发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在屯垦戍边制度、戍卒的生活等方面,张安福在《 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研究 》一书中系统地探讨了汉朝行政体制改良,兵屯、民屯的组织形式及变革;陈延琪的《 西汉至清历代王朝开发新疆的思想评述 》和方英楷的《 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 》都认为,西汉时期汉民军队开荒屯地,新疆得到开发并繁盛一时,各族人民出现了大融合的局面,而东汉时期,统治者重内地轻边疆,新疆的发展大不如前;高元武在《 影响汉代守边戍卒健康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文中阐述了在汉朝时期饮食结构与戍卒健康之间的关系,还原了汉时西北生活的原貌;魏振龙在《 汉代居延随军戍卒家属研究 》一文中以居延汉简及部分西北出土的汉简为主要材料,对汉简涉及的随军戍卒家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有关戍卒随军携带家属、戍卒家属居住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发掘了汉代边塞驻军屯戍的生活轨迹。
在汉代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刘继光在《 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 》一书中探讨了自汉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屯垦经济的发展,总结了中国历代屯垦的经验教训和功绩,认为国情的稳定与否和屯垦经济的兴衰息息相关;樊根耀在《 论古代新疆屯垦的经济意义 》一文中以西汉、唐、清三代为例,论证了新疆屯垦戍边对边境稳定的积极影响,丝绸之路繁荣一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新疆经济发展。
国外学者,如日本学者松下芳男的著作《 屯田兵制史 》有篇幅谈及中国西部边境屯垦的相关内容;日本学者米田贤次郎在《 秦汉帝国的军事组织 》一文中对汉朝北疆的边防制度也进行了探讨。
二、屯垦戍边制度的起源
(一)秦代时期的戍边制度
关于戍边,《 说文解字 》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 康熙字典 》中“边”指“边境也”。综上,戍边即用武力守卫边境。然而,广义的戍边制度还包括朝廷制定的政策、规定,建立的相关机构及采取的有效执行措施。
屯垦戍边制度自秦代开始施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随即对岭南百越地区发动了战争,废诸侯,设立郡县,推行郡县制。为了稳固帝国初期的战争成果,秦始皇在岭南以及河套地区施行屯垦戍边制度,将内地的人力资源输入边疆,其中大部分人是士兵,还有少部分的普通百姓、商人等,在河套地区设立了40多个县进行人员安置。在秦代的岭南太守任嚣及其后继者南越武王赵佗的努力下,当时的岭南地区迅速从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彻底融入了中华文明。
(二)汉代的戍边制度
西汉初期,为了应对匈奴的频繁骚扰,政府派军队在北部边关驻扎。为了减轻边疆地区军队粮食供给不足的压力,文帝、景帝曾先后命令内地向边关运送粮草。一些官员为了长久维护边塞的安全与稳定,提出了向边境移民并在当地开垦田地、繁衍生息、守卫边疆的办法。此举既能戍守边境,又能免除政府运输粮草的开销。但西汉前期更重视休养生息和削藩,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未能充分重视北边的防守,也没有足够数量的罪犯或平民可供迁徙。到了西汉中期,才真正实现了政策的转变,由向边境运送粮草改为向边境大规模移民戍边。
早在汉文帝时代,大臣晁错的《 守边劝农疏 》中,就提及,与其让远方的士兵守塞一年,不如选择长期居住在边疆从事家庭耕作,更利于边疆驻守;在要害地方、交通要道,规划建立城镇,放逐有罪之人于边疆城镇生活。晃错的移民戍边办法被文帝所采纳。汉代各边郡地区,自郡守以下,主要设四个分级统领,分别是都尉府、侯官、部、烽燧长。由此,形成了自郡、国、都尉以下严密的守塞戍边之制。
三、汉代屯垦戍边制度于民之利害分析
(一)利民的汉代屯垦戍边制度
自汉文帝起,屯垦戍边制度即开始实施。军事上,修城建堡通路,引进居民千户。经济上,优待戍边军民,分派房屋和土地,备好农具和种子。从内地发配到边疆的人由政府补贴生活,直到能自立为止。政治上,政府保护移民的权利,赏赐官爵。家庭上,政府包办婚姻,从内地买奴婢分给单身屯民并与他们结婚。
战时对英勇作战抗敌的军民,给予战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而对被敌人抢走的边民,由政府出钱赎回。此外,还进行植树养畜、开办医馆、修建祭祀庙宇等公共福利事业建设。
远处边陲的戍卒的生活,并不只有枯燥的军事劳作任务,也有相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文化学习、信仰生活、娱乐活动等。汉代重视文化教育,要求戍卒熟知“烽火品约”、知晓相关法令、了解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以此提高戍卒的军事素质、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西汉时期施行的戍边政策,促进了新疆统一和民族融合,保卫了西北边境的领土,开发了新疆地区,促进了新疆地区和边内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二)害民的汉代屯垦戍边制度
西汉末年政权动荡,从事商業和高利贷活动的地主经营着庄园,豢养“部曲”或“家兵”,逐渐成为当地的豪强势力。中央朝廷力量衰弱,很多豪强地主趁势拥兵自立,以田庄坞壁为基础工事,雄霸一方。新朝皇帝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效果却适得其反,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这样的情况在边疆更为显著。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颁布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土地兼并和庄园经济发展的势头并未逆转,豪强地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干预和影响更加显著。在汉代的田庄经济环境下,百姓生活日益贫穷困苦,甚者流离失所、衣食无依;国家财政短缺,而少数官僚地主集团的手中却持有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东汉中期,官员贪腐现象越来越严重,战乱与饥荒并行,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以保证边防军费的给付,东汉财政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农民揭竿而起。东汉政府的军事力量孱弱,只得依靠经过累年经营发展壮大起来的军事集团,而拥有实际军事力量的州牧刺史、豪强地主则利用镇压动乱的时机割据地方,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汉代的屯垦戍边制度下,守卫边疆的戍卒大都是贫苦百姓和罪犯,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法律地位低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边境和平稳定,是以众多充当戍卒的贫民和罪犯在边疆艰苦环境下的忍耐和挣扎为代价的。其中,针对罪犯的所谓的弛刑,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汉代社会的矛盾。
四、汉代屯垦戍边制度于现代边防体制改革的启示
(一)当代国情与边防制度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关键桥梁,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口岸。新疆共有58个边境团场,它们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国接壤,齐心协力地守卫着我国的边境线。
我国现存的屯垦戍边制度很多方面与传统的屯垦戍边制度不同,新疆建设兵团实行的是国有农场经济体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军垦农场的吸引力弱化,兵团中的技术人才逐渐流失到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农垦二代多选择回迁内地或迁入疆内城市,兵团一度出现了招不到足够劳力来收摘棉花的局面。兵团自身的经济得不到发展,屯垦戍边功能也随之弱化。为了应对新疆发展的新形势,“建城戍边”策略作为“屯垦戍边”战略的创新与延伸,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建城戍边”要求兵团城市迅速建设好城市的基础设施,并尽可能开门引商,鼓励各类人才进入新疆自主创业。兵团城市的发展要从思想理念与形态结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不仅要实现区域地表的形态改变,也要实现地域人际关系及生产生活、治理方式的转型。为大量高学历者集聚开辟合作空间,使兵团城市成为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开发的园地。兵团城市要重视大学和高科技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让高文化社区及组织引领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以史为鉴深化边防体制改革
新时代,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文化引领的发展是唯一可能争取到双赢甚至多赢局面的形式。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方向就是教育投资,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因此,要发展边疆地区,就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教育投资。
首先,利用学校教育传播戍边思想和理念,借此培养一批有识之士,自发投入新疆地区的建设,从而以科技创新带动戍边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利用社会学理论,对边疆社会进行文化渲染,为戍边事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最后,政策制定方面要鼓励青年群体西迁,对于外地高学历人才的迁入,要考虑其安置方式,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贴与优待政策,解决来疆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此外,人们多喜爱安稳的生活环境。“维稳”作为新疆兵团的首要任务,不仅是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反恐维稳的形势,更是为了边疆人民的安危。执法有律,严加管制,维护好社会秩序,人们会自发被新疆的美丽所吸引,慕名前往居住与生活。“维稳戍边”要积极发挥兵团的稳定示范作用,借助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新疆地区,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理解,共创美好未来。
五、结语
汉代屯垦戍边文化是社会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国家价值观念的延展。汉代屯垦戍边制度维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但在汉代后期,地主豪强的势力不断扩张,土地分配不均,农民生活困苦,再加上边境外患的侵扰、政府强征加税,导致屯垦戍边制度间接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农民起义爆发,东汉政权也走向了终结。
参考文献:
[1]苗普生,田卫疆.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马曼丽.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安福.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陳延琪.西汉至清历代王朝开发新疆的思想评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5-61.
[5]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高元武.影响汉代守边戍卒健康因素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7]魏振龙.汉代居延随军戍卒家属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8]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9]樊根耀.论古代新疆屯垦的经济意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9-23.
[10]曾加.张家山汉简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岳光,李一鸣.新中国屯垦戍边精神研究[J].经济师,2017(6):27-28.
[12]程维荣.汉代居延戍卒及其法律地位[J].政治与法律,2008(3):145-150.
[13]王绵厚.秦汉东北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4]王维克.论西汉的屯垦戍边[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4):22-24.
[15]伊传宁.汉代西北戍卒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6]江娜.汉代边防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7]李君锐.基于戍边使命的兵团边境团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7.
[18]章建刚.建城戍边:新疆兵团城市如何建成“先进文化示范区”:兼论其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意义[J].思想战线,2017(1):51-59.
[19]闫卫华,苏巧变.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兵团核心使命的转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3-38.
(作者单位 大连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