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发“慈善财”的大有人在,只不过有的被披露出来,有的隐蔽很深而已。
偶尔的一个机会,经朋友引荐认识了一位企业家。接过名片发现,正面并没有企业的名称和职务,反而是一串社会职务,其中大多是与慈善有关。最醒目的是某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朋友说,此人从事慈善事业多年,做得风生水起,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人都知道。朋友话里的潜台词:难道你不知道?本人孤陋寡闻,还真的不太清楚。理事长旁边一位同仁解释,其实我们“老大”很低调。
进了理事长的办公室就感觉不到低调了,足有100多平方米的敞开式大房间,四壁是深咖啡色的木板贴面,在幽暗的灯光映衬下,显得贵气、华丽,令人有种不可以大口喘气的感觉。办公室的旁边是会客室,也是木板贴壁、壁炉、书橱、古董架一应俱全,地毯上还摆着一只硕大的“美洲豹”,笔者曾在北京987艺术区见过此物,属于“天价”之列的工艺品。出了会客室拐进另一扇门,是一间可以坐得下20余人的餐厅。精致的长条餐桌,配上一看档次就不低的木椅,让人觉得这不是餐厅,而是“宫廷”膳房。
去年基金会一年就募集了差不多8000万元。朋友介绍。超过了8000萬。理事长补充道。了不起!不能不赞扬。在经济发展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募集到这么多的资金,确实不容易。
从此笔者记住了理事长的名字,也记住了这个基金会。后来发现,每年年底,该基金会都会以不同形式募集“善款”,数量差不多都在几千万甚至更多。印象很深的是,那次见到理事长时他一再申明,募集的基金全部都用于了“慈善”,基金会一分不留,有时善款不够,自己还要倒贴。当地媒体也是如此报道的。然而我脑海里一直是他那豪华的办公室及其配套设施,据说这些都是租用的,但资金从何而来?再后来听到消息,该基金会存在“善款”去向不清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
这些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做公益做慈善。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最好的传承,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谐友爱的真实反映。然而,在一大批“慈善”机构和人员大量涌现的同时,“暗流”也随之而来。突出的问题:善款的流向。
前些日子,网上热炒的吴花燕募捐事件一直在发酵。网民们质疑甚至愤慨的,是募捐的善款如何使用,余款又流向何处?
慈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应该是生意经,更不能是一本糊涂账。慈善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绝不能掺杂“私利”,如果把本来很阳光的事业当成一种“商业”来运作、从中牟利,必然会显得“龌龊”“卑鄙”。
然而现实是确有一部分人打着“慈善”的旗号,招摇撞骗,获取暴利。筹款上百万元,真正用于当事人的只有区区两三万元,“大头”装进了谁的腰包?还有独家包揽筹款,一家之言对外,多也好,少也罢,谁人可知?发“慈善财”的大有人在,只不过有的被披露出来,有的隐蔽很深而已。
监督是首要的。没有监督,权利就会无限膨胀。然而目前这项工作做得并不是“完美无缺”,有些主管部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被“红火的”表象蒙蔽,自然给一些人有机可乘的机会:不捞白不捞。其次是公开。账目公开最重要。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说明书。阳光能驱散迷雾,也能说明事实真相,还能阻止谣言四起。可以这样说,要想真正做慈善、做公益,坚持公开透明是必须的,只有更加公开透明,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更大程度地守护社会的公义。哪怕在“皇宫”里办公也不必担心被人说三道四。